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短文两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
1.划分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陋室依旧
①一个细雨蒙蒙的秋日,千里之外的我,独自一人来看自己在心中默念了无数遍、也向往了无数次的陋室。
②和南方很多小城镇一样,和县,这个因刘禹锡的陋室而闻名的小县城,依然保留着一份古朴和典雅。整洁的街道,不多的行人,给人的感觉是清净和悠闲。千年前的陋室已扩建成陋室公园,用于纪念这位曾在和州做过两年刺史、“政擢贤良,学通经史”的地方长官。
③从公园大门往里走,迎面是一座林木葱茏的土山,山下是一汪清澈的湖水。沿着湖边的小路,走不多远,就看见了位于半山腰的陋室。和很多知名景点不同的是,这里只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我猜想,来这里的游客多半是吟咏着中学语文课本里那篇《陋室铭》来的。不多的游人,更显得陋室环境的清幽。小小的院落,中间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小路右边有块石碑,刻有《陋室铭》全文;左边是一间厢房,里面陈列着和县当地一些名人的字画。沿着小路往里走,踏过四级台阶,就来到陋室门口。白的墙壁,青的瓦片,朱红的大门,门旁摇曳的翠竹,这一切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叫唐朝的时代。
④一千二百多年前,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和州通判。按唐时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厢之房。但和州的策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又知他改革雄心不灭,便多次刁难,不让他住在衙门内。先是安排他到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不久后让他移居德胜河边一处面积被减掉一半的屋子;之后又命他搬到城中最小的一间屋子,这间屋子就是“陋室”。半年光景,刘禹锡被迫连续搬家3次。激愤之中,他一气呵成,写下了《陋室铭》这篇千古铭文,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
⑤走进陋室,只见四面墙壁挂着十几幅刘禹锡画像,诠释着刘禹锡一生的宦海沉浮。在其中一幅画的下面,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当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权阉幸贵们终于一个个被时间的流水和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淹没时,刘禹锡成了笑在最后的胜利者。”是的,千百年后的人们,记住了那个站在历史的潮头,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的刘禹锡;记住了重游玄都观,高歌“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屈的刘禹锡;也记住了激荡过“淮水东边旧时月”的旷达的刘禹锡。今天,他的这种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经过岁月风霜的洗礼,已浓缩成了一颗不屈的报国雄心、一种奋发昂扬、永不言败的精神。
⑥如今,刘郎已远,陋室仍在。而这陋室也一如它的主人,在浮沉毁建之间一站就是千年,我相信,它将永远站立在千百万读书人心中,永远站立在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中。
(选自“一九文学网”,有删改)
2.理清游踪能帮我们更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请根据下面提示,补全作者的游踪。
“从公园大门往里走”――“( )”――“沿着小路往里走,踏过四级台阶,就来到陋室门口”――“( )”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陋室依旧”的含义。
4.请分析第③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判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6.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写和县的古朴典雅、清净悠闲,能对陋室起到反面衬托的作用。
B.文章第④段用插叙既交代了刘禹锡居于陋室缘由,又交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丰富了文章内容。
C.这篇游记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叙事清楚,描写简洁生动,议论画龙点睛,感情朴实真挚。
D.刘禹锡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吗,经过风霜洗礼后,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7.了解了陋室和刘禹锡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悟?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三、作文
8.假设你有一间书房,请你给自己的这间书房命名,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命名的理由。(120字左右)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 通情达理 政通人和 阡陌交通
B.斯是陋室 如是而已 各行其是 是非曲直
C.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相得益彰
D.花之君子 何陋之有 醉翁之意 持之以恒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丝弦竹影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理解:作者写弹古琴、读佛经,远离嘈杂世俗与公务缠身的生活,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
理解: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莲洁净雅致的形象,而且高度概括出莲具有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的气质与品格。
【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理解:菊花清高,喻避世隐者;莲花高洁,喻花中君子; 牡丹艳丽, 喻富贵俗人。作者通过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
11.下面材料中的柳公权和杜甫,哪个属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哪个属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材料一
公权①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历穆、敬、文三朝。文宗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②曰:“此浣濯③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
(取材于《旧唐书·柳公权传》)
注:①[公权]指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②[袂(mèi)]衣袖。 ③[浣 (huàn) 濯]洗。
材料二
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子美之名若草堂,与天壤俱存可也。
(取材于《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阅读课文《爱莲说》,回答问题。
12.请梳理《爱莲说》的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图。
《爱莲说》 菊花(衬托)→隐逸者
莲 生长环境→(1) 体态香气→(2) 气质风度→清高庄重
牡丹(衬托)→(3)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1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15.《爱莲说》中作者称莲为“花之君子”,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着哪些美好品质?
16.学完本文,在做人方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短文两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
1.划分朗读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意思是: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山”和“有仙”均作主语,之后应停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水”和“有龙”均作主语,之后应停顿: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斯”作主语,之后应停顿;“惟吾”连词和主语两在一起,应停顿: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意思是: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苔痕”和“草色”均作主语,之后应停顿: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谈笑”和“往来”均作主语,之后应停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意思是: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可以”是谓语,之后应停顿;“阅”是谓语,之后应停顿: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意思是: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无”是谓语,之后应停顿;“丝竹”主语,之后应停顿;“案牍”主语,之后应停顿: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意思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南阳”做定语,之后应停顿;“西蜀”做定语,之后应停顿: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何陋”宾语前置,之后应停顿:孔子云:“何陋/之有?”
【点睛】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陋室依旧
①一个细雨蒙蒙的秋日,千里之外的我,独自一人来看自己在心中默念了无数遍、也向往了无数次的陋室。
②和南方很多小城镇一样,和县,这个因刘禹锡的陋室而闻名的小县城,依然保留着一份古朴和典雅。整洁的街道,不多的行人,给人的感觉是清净和悠闲。千年前的陋室已扩建成陋室公园,用于纪念这位曾在和州做过两年刺史、“政擢贤良,学通经史”的地方长官。
③从公园大门往里走,迎面是一座林木葱茏的土山,山下是一汪清澈的湖水。沿着湖边的小路,走不多远,就看见了位于半山腰的陋室。和很多知名景点不同的是,这里只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我猜想,来这里的游客多半是吟咏着中学语文课本里那篇《陋室铭》来的。不多的游人,更显得陋室环境的清幽。小小的院落,中间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小路右边有块石碑,刻有《陋室铭》全文;左边是一间厢房,里面陈列着和县当地一些名人的字画。沿着小路往里走,踏过四级台阶,就来到陋室门口。白的墙壁,青的瓦片,朱红的大门,门旁摇曳的翠竹,这一切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叫唐朝的时代。
④一千二百多年前,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和州通判。按唐时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厢之房。但和州的策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又知他改革雄心不灭,便多次刁难,不让他住在衙门内。先是安排他到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不久后让他移居德胜河边一处面积被减掉一半的屋子;之后又命他搬到城中最小的一间屋子,这间屋子就是“陋室”。半年光景,刘禹锡被迫连续搬家3次。激愤之中,他一气呵成,写下了《陋室铭》这篇千古铭文,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外。
⑤走进陋室,只见四面墙壁挂着十几幅刘禹锡画像,诠释着刘禹锡一生的宦海沉浮。在其中一幅画的下面,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当昔日靠镇压永贞革新上台的权阉幸贵们终于一个个被时间的流水和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地淹没时,刘禹锡成了笑在最后的胜利者。”是的,千百年后的人们,记住了那个站在历史的潮头,高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的刘禹锡;记住了重游玄都观,高歌“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屈的刘禹锡;也记住了激荡过“淮水东边旧时月”的旷达的刘禹锡。今天,他的这种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经过岁月风霜的洗礼,已浓缩成了一颗不屈的报国雄心、一种奋发昂扬、永不言败的精神。
⑥如今,刘郎已远,陋室仍在。而这陋室也一如它的主人,在浮沉毁建之间一站就是千年,我相信,它将永远站立在千百万读书人心中,永远站立在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中。
(选自“一九文学网”,有删改)
2.理清游踪能帮我们更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请根据下面提示,补全作者的游踪。
“从公园大门往里走”――“( )”――“沿着小路往里走,踏过四级台阶,就来到陋室门口”――“( )”
3.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陋室依旧”的含义。
4.请分析第③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判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6.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写和县的古朴典雅、清净悠闲,能对陋室起到反面衬托的作用。
B.文章第④段用插叙既交代了刘禹锡居于陋室缘由,又交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丰富了文章内容。
C.这篇游记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叙事清楚,描写简洁生动,议论画龙点睛,感情朴实真挚。
D.刘禹锡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吗,经过风霜洗礼后,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7.了解了陋室和刘禹锡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悟?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2. 沿着湖边的小路,走不多远 走进陋室 3.陋室环境清幽依旧,简朴依旧, 雅致依旧,灵秀依旧;更主要的是千年来在浮沉毁建间一站就是千年,依旧站立在尘世间,依旧站立在千百万读书人和仁人志士的心中, 刘禹锡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永存。 4.此段描写了陋室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陈设,写出了陋室环境清幽、陈设朴素雅致、简陋依旧的特点,烘托了作者对陋室的称赏、赞美之情,为后文议论抒情做铺垫。 5.议论;紧承“刘禹锡成了笑在最后的胜利者”一句,展开议论,指出刘禹锡虽遭遇贬官的不幸,但却因他卓越的文才和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被后世永远铭记,画龙点睛. 6.A 7.示例: 不要在乎一时的成败得失,历史自会有公正的评说;要安贫乐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逆境中要乐观豁达,对前途充满信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解析】2.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游踪的内容,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游踪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游踪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游踪。如一空可直接提取第3段“沿着湖边的小路,走不多远”作为答案。二空,可直接提取第5段“走进陋室”作为答案。
3.要求回答“陋室依旧”的含义。找到关键句分析归纳即可。如可分析第2段“依然保留着一份古朴和典雅”“给人的感觉是清净和悠闲”,第3段“不多的游人,更显得陋室环境的清幽”,第5段“他的这种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经过岁月风霜的洗礼,已浓缩成了一颗不屈的报国雄心、一种奋发昂扬、永不言败的精神”等句,即可归纳出陋室清幽依旧,简朴依旧, 雅致依旧,灵秀依旧的答案,当然还有刘禹锡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依旧。
4.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要读懂环境描写的内容,根据内容再结合上下文明确作用。从内容上看,此段描写了陋室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陈设。突出了陋室清幽、雅致和质朴的特点,由此表达对陋室的敬仰。从结构上看,为后文议论抒情蓄势,使下文的抒情顺理成章。
5.考查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是的,千百年后的人们,记住了那个站在历史的潮头……今天,他的这种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经过岁月风霜的洗礼,已浓缩成了一颗不屈的报国雄心、一种奋发昂扬、永不言败的精神”明显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内容上看,画龙点睛,点明主题,即后人对刘禹锡卓越的文才的赞美,对他乐观、旷达、不屈的精神的传承。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刘禹锡成了笑在最后的胜利者”一句,并引出下文“它将永远站立在千百万读书人心中,永远站立在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中”的结论。
6.A.“反面衬托”对文章的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文章第②段写和县的古朴典雅、清净悠闲,能对陋室起到正面衬托的作用。
7.写感悟。首先要理解好陋室和刘禹锡的故事,如可分析“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为和州通判”“知他改革雄心不灭,便多次刁难,不让他住在衙门内”“先是安排他到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不久后让他移居德胜河边一处面积被减掉一半的屋子;之后又命他搬到城中最小的一间屋子”“刘禹锡被迫连续搬家3次。激愤之中,他一气呵成,写下了《陋室铭》这篇千古铭文”等句,即可归纳出他遭受打击后没有屈服,过安贫乐道的生活,创作脍炙人口的文章。告诉我们,在逆境中要乐观豁达,对前途充满信心;在困境中磨砺、经受考验,养成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
三、作文
8.假设你有一间书房,请你给自己的这间书房命名,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命名的理由。(120字左右)
【答案】示例:有不为斋。理由:“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名,里面寄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应该专注于某项事业,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不能什么都涉足。所以我想向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专注学业,长大之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详解】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可以借鉴古人的书房名,然后从中获得灵感,如纪晓岚的书房名为:阅微草堂,梁启超的书房名为饮冰室,蒲松龄的书房名为聊斋,杜甫的书房名为浣花草堂,刘鹗的书斋名为抱残守缺斋。这些书房名都非常的雅致,而且都有一定的寓意,要么和作者的经历有关,要么和作者的兴趣爱好有关等。因此可以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名字并说中命名理由。如:不窥园斋。出自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目不窥园”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专心致志进行研究工作的精神。
故答案为:示例:有不为斋。理由:“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名,里面寄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应该专注于某项事业,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不能什么都涉足。所以我想向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专注学业,长大之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本题考查个性展示与创新意识。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 通情达理 政通人和 阡陌交通
B.斯是陋室 如是而已 各行其是 是非曲直
C.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相得益彰
D.花之君子 何陋之有 醉翁之意 持之以恒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翻译: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丝弦竹影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理解:作者写弹古琴、读佛经,远离嘈杂世俗与公务缠身的生活,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
理解: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莲洁净雅致的形象,而且高度概括出莲具有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的气质与品格。
【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理解:菊花清高,喻避世隐者;莲花高洁,喻花中君子; 牡丹艳丽, 喻富贵俗人。作者通过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
11.下面材料中的柳公权和杜甫,哪个属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哪个属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材料一
公权①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历穆、敬、文三朝。文宗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②曰:“此浣濯③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
(取材于《旧唐书·柳公权传》)
注:①[公权]指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②[袂(mèi)]衣袖。 ③[浣 (huàn) 濯]洗。
材料二
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子美之名若草堂,与天壤俱存可也。
(取材于《重修杜工部草堂记》)
【答案】9.C 10.【乙】 11.柳公权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他不附和六学士阿谀谄媚文宗的“俭德”,义正辞严地指明君主应当亲贤臣远小人,善纳诤谏,赏罚分明。杜甫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他居住在草堂,羁旅困穷,但却为人孝友忠信,流芳百世。
【解析】9.A.贯通\懂得\顺利\相通;
B.表示判断\代词,这\正确的\正确的;
C.都是副词,更加;
D.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用来;
故选C。
10.【甲】翻译错误。素琴:不加装饰的琴。不是“白色的古琴”之意。
【丙】理解错误。“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表述错误,表达的是自己对莲的喜爱之情。
故选【乙】。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一“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可知,柳公权他不附和六学士阿谀谄媚文宗的“俭德”,义正辞严地指明君主应当亲贤臣远小人,善纳诤谏,赏罚分明,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不媚的君子。
从材料二“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可知,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居住在草堂,羁旅困穷,但却为人孝友忠信,流芳百世。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的贤士。
【点睛】参考译文:
《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材料一翻译:
柳公权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作赋。元和初年中进士,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时担任侍书之职,后来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
材料二翻译: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 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凭借羁旅困穷之人,和他们美名并称,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
阅读课文《爱莲说》,回答问题。
12.请梳理《爱莲说》的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图。
《爱莲说》 菊花(衬托)→隐逸者
莲 生长环境→(1) 体态香气→(2) 气质风度→清高庄重
牡丹(衬托)→(3)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1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15.《爱莲说》中作者称莲为“花之君子”,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着哪些美好品质?
16.学完本文,在做人方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2. 洁身自好 正直高尚 富贵者 13.(示例)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14.(示例)本文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15.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的描写,歌颂了莲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同时运用衬托的写作手法,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作者心目中的君子要像莲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却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更不炫耀自己。 16.(示例)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可概括为:洁身自好;
第二空,结合“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可概括为:正直高尚;
第三空,结合“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可概括为:富贵者。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从内容入手,先理清文章的大意,再结合主旨进行思考分析。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文中“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
1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结合语句理解作者的志向及所表达的情感。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映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15.第一问,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的内容可知,作者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第二问,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从莲花不被环境污染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意思是“(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从莲花中间贯通可以看出莲像君子一样有豁达的品行,从莲花笔直可以看出其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意思是“香气传播越远就更加清香”,说明传得越远,香气越清香,可以看出莲作为君子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是“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从莲花亭亭玉立的样子可以看出莲花像君子一样具有清高的风度,象征着君子高洁傲岸的情操。再联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据此可以作答。
16.本题考查启示。
根据“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莲花高洁美丽,不受淤泥等环境的影响,告诉我们做人要保持高洁的品质,不能随波逐流,在人格上保持独立;
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莲花茎干笔直,亭亭玉立,告诉我们做人要内心谦逊,为人正直;
根据“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莲花供人观赏,却不能随意把玩,告诉我们做人要洁身自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令人敬重而不敢随意轻视。
【点睛】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很多人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