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溜索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②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达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③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④它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
(1)第②句修改意见:
(2)第③句修改意见:
【答案】 把“表达”改为“表现”。 “多种”后添加“项目”。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
(1)搭配不当。“表达”不能搭配“顽强意志”,应该改为“表现”。
(2)成分残缺。“有”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宾语,应该在“多种”后添加“项目”。
二、综合性学习
2.核心素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怒江东岸的傈僳族村寨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距江面30米、长100多米的索道,是来往两地的桥梁。邓前堆是这里的村医,为了给村民治病,28个寒来暑往,他背着药箱过溜索来往于怒江两岸,出诊5000多次。“我有一点医疗技术,就想干好这份工作。”邓前堆的想法很简单。
【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部门把宣传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材料三】
11月23日,云南怒江拉马底“索改桥”工程建成通车。
(1)学校准备派校园小记者采访邓前堆,请你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2)邓前堆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光荣称号,请你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辞。
【答案】(1)(示例)①您可以给大家说说溜索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吗?②请问现在怒江“溜索桥”的情况怎样?③“索改桥”之后,您和当地村民有什么感受?
(2)(示例)肩背药箱,紧抓绳索,使劲蹬腿,紧扣在铁索上的滑轮瞬间向彼岸溜去。身下30米,是奔腾的怒江。陡峭的山路上,他出诊5000多次。28年来,他的行医之路与那条溜索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一直希望,村里能架起一座通车的桥。他,就是“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邓前堆。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采访词。本题的背景是关于邓前堆医生的事迹,他作为一名基层医疗工作者,长期在怒江两岸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通过溜索过河,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同时,他的事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最终实现了他修桥的心愿。题目要求为校园小记者准备三个采访邓前堆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围绕邓前堆的事迹、他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对未来的期望和看法等方面来展开,旨在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
示例:
(1)邓医生,您长期通过溜索过河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是什么让您坚持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您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感受?
(2)您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促成了拉马底“索改桥”工程的建成通车,这对您和村民来说意味着什么?您如何看待个人努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
(3)作为基层医疗工作者,您对未来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有何期待?您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让更多人受益?
(2)本题考查拟写颁奖词。本题要求为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光荣称号的邓前堆医生拟写一段颁奖辞。颁奖辞需要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能够准确概括邓前堆医生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同时体现出对其的赞誉和敬仰。在撰写颁奖辞时,可以借鉴“感动中国颁奖词”的风格,用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邓前堆医生的形象和精神特质展现出来。
示例:肩扛药箱,手握绳索,邓前堆医生在怒江上空,一次次勇敢地滑向对岸。身下是汹涌的江水,他却不曾退缩。28年,5000多次出诊,他的行医之路与溜索相伴。他心中有个梦想,盼望村里能有一座通车的桥。如今,他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实至名归。
三、语言表达
3.请从写景视角的角度入手,赏析下面文字的表达效果。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答案】这段话以壁顶为观察点,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多角度展示了峡谷壁顶的孤悬,突出了峡谷高峻、险恶的特点。同时,作者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突出了当时的惊恐心情,使人如临其境。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赏析角度“写景视角”;然后根据“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确定观察点为:壁顶;根据“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俯望那江”可确定是视觉角度;根据“隐隐喧声腾上来”可确定是听觉角度;根据“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体会“我”的内心感受:惊恐。据此可知这段话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方面,写出了峡谷壁顶的孤悬,突出了峡谷高峻、险恶的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冰湖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打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4.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溜网打鱼→① →② →③ →看到希望
5.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7.文中的爹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8.读完本文,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想对爹说些什么?
【答案】4. ①遭遇风雨 ②砸冰行动 ③扒冰拖船(语言简洁,意思对即可) 5.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成长以及对儿子的真挚的爱。 6.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的恶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封湖,进而父亲砸冰、扒冰作铺垫。 7.技艺娴熟,经验丰富;机智勇敢,顽强不屈;关心孩子成长;爱孩子,为了孩子而自我牺牲。 8.爹,您快上来啊!我们一起回家,明天我就去上学,好好读书,以后再也不会让您操心了。(围绕“要上学”等相关词语叙述,语言通畅即可)
【解析】4.本题考查文本概括能力。从“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可归纳出①遭遇风雨;从“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可归纳出②砸冰行动;从“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可归纳出③扒冰拖船。
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需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用词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去做答。本句““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使用了人物描写方法中的语言描写,通过质朴、简单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关心儿子的成长,他不想让儿子成为像他一样的打鱼人,希望儿子有出息,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6.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从内容上看,“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因为要是遇上大风雪,很可能就会丢掉性命;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封湖、砸冰自救作铺垫,即“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
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这句话可知,父亲关心儿子成长;从““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可知,父亲捕鱼技术娴熟、技艺高超;从“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可知,父亲为了儿子的生命,甘愿牺牲自己。
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本题难度不大,需要根据父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进行做答,在遇到大雪之前,父亲让儿子去上学,儿子不肯去,并因此和父亲发生了争吵,所以在经历了风雪之后,儿子受到父亲行为的感动,可能会改变想法,会答应父亲去上学。据此做答即可。
阅读《溜索》,完成各题
溜索
①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②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③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④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⑤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⑥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⑦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⑧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⑨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⑩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9.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11.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12.小说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13.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9.第一处“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第二处“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意近即可) 10.比喻,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生动形象或新颖别致地描写出整个的牛群马帮极不愿向前行进的状态。 11.(1)开头为写怒江溜索的凶险蓄势。(2)结尾与开头呼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12.这几个“小”字,将人在溜索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运用的精妙。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13.(1)“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2)“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作用,用“我”的见闻感受串联故事,使情节更加集中、简练。(3)“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表现烘托环境,反衬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解析】9.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本题作答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经验方面的不同。
结合第③段“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可知,“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这个“懒懒”是写“我”,因为“我”不知道前面的“雷声”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来临,所以这里“懒懒”写出了“我”的漫不经心。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懒懒”,写的是领队的神情,因为领队了解前面将要发生的情况,用这个词语写出了他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心理。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特点、特征)等。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把“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比作“极稠的粥”流动,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新颖别致的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马帮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向前行进的状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
11.本题考查重要情节的作用。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根据语段写作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的关系,对主题表达的作用等加以综合分析。
由第②段“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可知,文章开头“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用鹰来衬托出怒江溜索的凶险,为下文描绘怒江溜索的万分危险蓄势。
文章的结尾——“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结构上,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更加突出了怒江溜索的凶险;“寻不着那鹰”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1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赏析。
第⑩段“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 段“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 段“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三句子中的“小”字以近大远小的写法,从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的写出人划得越来越远变得越来越小的情形,摹画出溜索汉子从这一端迅捷地滑到峡谷对面的样子,生动传神地突出了滑溜索时速度之快,以及溜索汉子的镇定自若,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运用的精妙。
13.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叙写了怒江溜索的相关内容,“我”是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情节更加集中、简练。
结全第④段“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第 段“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可知,“我”是过溜索的参与者,以“我”的反应烘托怒江环境的凶险;结合“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可知,以“我”的表现反衬了马帮首领及众汉子的勇敢无畏。
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写,虽然在文章中没有出现,但却让人感到叙写的故事更加的真实。
五、作文
14.本文运用了多种衬托手法。有动物间的衬托,如领队骑的马伟岸、飘逸、雄壮,飞翔的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过峡谷的牛恐惧得不肯再挪动半步、泪流发抖。有人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有动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与牛的互相衬托。
请你运用衬托手法写一个片段。
【答案】例文:
凶猛的洪水来了。他,巍然屹立在恶浪之中,像半截铁塔。岸边,一棵苍翠的劲松,昂首挺胸,对抗着无边的风雨,似乎要和他肩并肩向这百年一遇的洪灾发起挑战。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扛、背、抱沙袋的动作越来越迟缓,他感到手脚都不是自己的了。死气沉沉的斜阳,透过凌乱的枝条缝隙,将破碎、灰暗的影子,散落在满地的荒草上。蝉,在绝望地悲鸣;风,在粗重地喘息。噪音与燥热搅成一锅粥,让整个世界烦得闹心,闷得喘不过气来。有人已经跌坐在泥泞里无力起身,他伸手抹一把脸,使劲甩甩头,艰难地向前走去。他的脚下,是无边无际的大地;他的头上,是辽阔浩瀚的天空。
【详解】试题分析:这个题目要求衬托手法写一个片段。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是正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是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运用衬托的写法拟写片段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溜索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②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达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③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④它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
(1)第②句修改意见:
(2)第③句修改意见:
二、综合性学习
2.核心素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怒江东岸的傈僳族村寨拉马底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距江面30米、长100多米的索道,是来往两地的桥梁。邓前堆是这里的村医,为了给村民治病,28个寒来暑往,他背着药箱过溜索来往于怒江两岸,出诊5000多次。“我有一点医疗技术,就想干好这份工作。”邓前堆的想法很简单。
【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部门把宣传典型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邓前堆实现“希望村子里修一条能通车的桥”的朴实心愿。
【材料三】
11月23日,云南怒江拉马底“索改桥”工程建成通车。
(1)学校准备派校园小记者采访邓前堆,请你准备三个采访问题。
(2)邓前堆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的光荣称号,请你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辞。
三、语言表达
3.请从写景视角的角度入手,赏析下面文字的表达效果。
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四、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冰湖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打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4.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补全文章情节。
溜网打鱼→① →② →③ →看到希望
5.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7.文中的爹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
8.读完本文,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想对爹说些什么?
阅读《溜索》,完成各题
溜索
①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马却更觉迟疑,牛们也慢下来。
②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汉子们全不说话,走到牛队的前后,猛发一声喊,连珠脆骂,拳打脚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③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④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心下大惑,见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⑤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⑥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探视。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
⑦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⑧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马帮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⑨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⑩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首领瞟一眼汉子们。汉子们早蹲在一边吃烟。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向峡下弹出一截纸烟,飘飘悠悠,不见去向。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们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头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
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牛们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疯了一样抖。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聋了一般,任什么也听不见,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索。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猛地耳边有人笑:“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几个汉子笑着在吃烟,眼纹一直扯到耳边。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有人递过一支烟,嚓的一声点好。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扩一扩腮,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俯在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寻不着那鹰。
9.文中加点的两个“懒懒”各有什么含义?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11.选文开头结尾都写到了鹰,各有何用意?
12.小说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13.小说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但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作文
14.本文运用了多种衬托手法。有动物间的衬托,如领队骑的马伟岸、飘逸、雄壮,飞翔的鹰在峡谷中与狂风猛烈搏击,过峡谷的牛恐惧得不肯再挪动半步、泪流发抖。有人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的战战兢兢与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构成反衬。有动物与人物的衬托,如“我”与牛的互相衬托。
请你运用衬托手法写一个片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