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鱼我所欲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核心素养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的“义”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酷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改动)
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答案】(1) 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合乎正义
(2)(示例一)坚持真理;忠君爱国;大公无私。
(示例二)洁身自好;共赴国难;清正廉洁。
【详解】(1)本题考查探究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甲骨文“义”的字形和“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以及“公乃令偃旗”等内容,可以得出其本义: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结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句意“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财富和尊贵,在我看来,就好像天空中飘浮的云一样”,及所学“舍生取义”“舍弃生命求取道义、正义”等内容,即可知其引申义:合乎正义。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①则材料中屈原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可以看出其爱国忠君的思想;
从第②则材料中文天祥在被俘后不愿投降元朝而选择从容就义,可以看出其爱国、重视气节的思想;
从第③则材料中孔子赞美祁黄羊“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可以看出祁黄羊的公正廉明。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二、作文
2.面对写作业与看电脑玩游戏的两难选择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斗争,写一下自己的心理活动,200字左右。
【答案】略
【解析】略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感激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B.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第二自然段开头是直接阐述道理
C.在作者看来,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能保持不动摇的就是“贤者”。
D.作者善于将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有机结合,从而使论证生动而严密。
【答案】3.A 4.A 5.B
【解析】3.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A句中加点词“恶:凶恶”解释不正确。恶:厌恶。
4.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考试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A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B“避”通“避”,C“辩”通“辨”,D“乡”通“向”。
5.B“第二自然段开头是直接阐述道理”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第二段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②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也
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俱入厓山/四时俱备 B.使为书招张世杰/乃丹书帛曰
C.天祥泫然出涕/临表涕零 D.国亡不能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9.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1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6.(1)祸患、灾难 (2)踩踏 (3)同“辨”,辨别 (4)益处 7.(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这样的做法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失去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8.C 9.天 祥 临 刑 殊 从 容/ 谓 吏 卒 曰/ 吾 事 毕 矣 /南 乡 拜 而 死 10.(1)①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张弘范行跪拜礼;②写诗明志,拒绝招降要求;③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不事二主;④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
(2)都可以理解为仁义、仁爱、正义,是指不违背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的修养);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大义。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意思是: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蹴尔而与之”的意思是:踩踏过给别人吃。蹴:踩踏。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意思是:(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辩:同“辨”,辨别。
(4)“万钟于我何加也”的意思是: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加:益处。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是,这种;心,本心;勿,不;丧,丧失,丢掉;耳,罢了。
(2)已,停止;谓,叫作;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俱:一起/全,都;
B.书:信/写;
C.涕:都是“流泪”的意思;
D.亡:灭亡/逃跑;
故选C。
9.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日吾事毕南乡拜而死”的意思是: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主语“天祥”“殊从容”修饰“临刑”的状态,此为第一处停顿;“谓吏卒曰”为动宾短语,此为第二处停顿;“吾事毕矣”为“曰”的补充说明,停顿;“南乡拜而死”中心词“死”,“南乡拜”为状语修饰“死”,停顿;
综上,该句断句为: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矣/南乡拜而死。
10.(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乙】文,从“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可知,文天祥被俘后,坚决不向张弘范行跪拜礼;
从“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文天祥写诗明志,拒绝招降要求;
从“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可知,文天祥在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不事二主;
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矣,南乡拜而死”可知,文天祥临刑前向着南方拜别从容就义。
这些事情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为: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乙】文“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意思是:纵观文天祥被俘后的志气,视死如归的精神,是他内心坚守的理想要远超越生与死,这当然可以称之为“仁”了。
综上可知,【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都可理解为仁爱、仁义,或者与生俱来的良知素养;也指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之邦,却教别的同胞背叛祖国,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笑,不再提及此事。崖山被攻破之后,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张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此处有删减)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辜,怎么还敢摆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向着南方拜别以后就义。论曰:从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得大义于天下,不因成功失败顺利挫折动摇其决心,君子称作“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之安。看文天祥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这是因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称他为“仁”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鱼我所欲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1.核心素养 在我国,“义”文化意蕴丰厚、深入人心。请你参加“‘义’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1)“义”甲骨文作“”,从“”从。“”即“祥”;“”,兵器。与战前占卜的吉兆有关。“再卜色变,遽告不义,公乃令偃旗”中的“义”便是用其本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的“义”则引申为“ ”。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义”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酷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有改动)
②“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二、作文
2.面对写作业与看电脑玩游戏的两难选择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斗争,写一下自己的心理活动,200字左右。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感激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二者不可得兼
B.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D.乡为身死而不受
5.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第二自然段开头是直接阐述道理
C.在作者看来,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能保持不动摇的就是“贤者”。
D.作者善于将比喻、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有机结合,从而使论证生动而严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天祥至潮阳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②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南乡拜而死。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观天祥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潮阳:地名,与后文的“厓山”都是广东的地名。②弘范:元朝将领。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也
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俱入厓山/四时俱备 B.使为书招张世杰/乃丹书帛曰
C.天祥泫然出涕/临表涕零 D.国亡不能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9.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1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2)【甲】文中的“义”与【乙】文中的“仁”有何相同之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