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驱遣我们的想象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7:00: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想象”是一个十分迷人的词汇。这个词意味着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和绚丽多彩……①即使对科学研究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想象力都是弥足珍贵的。
②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旅程中,我们驱遣想象,寻找与心灵深处那份纯粹情感的锲合之处。③优秀的作品总能引领我们跨越现实的界限,步入一个旷远而深遂的艺术殿堂。④在那里,我们不再拘泥于日常的锁碎与平庸,而是勇敢地追寻那些触动灵魂的美好。苟安于现状绝非我们的追求,我们渴望通过文艺作品的滋养,让心灵得到升华,让生命之树更加生龙活虎。
1.下列对语段中加点字读音或字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拘泥”的“泥”读“nì”,“平庸”的“庸”读“yōng”。
B.“驱遣”的“遣”读“qiǎn”,“苟安”的“苟”读“gǒu”。
C.“深遂”的“遂”应写为“邃”,“锁碎”的“锁”应写为“琐”。
D.“旷远”的“旷”应写为“犷”,“锲合”的“锲”应写为“契”。
2.上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拘无束 B.天马行空
C.绚丽多彩 D.生龙活虎
3.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性学习
4.班级准备开展一次辩论赛,辩题为“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正方的观点是“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好习惯主要靠外力约束”。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主意我来出】反方有两位辩手缺乏参赛经验,请你为他们的赛前准备工作提一条建议。
(2)【信息我筛选】作为正方辩手,你搜集到了以下材料。比赛中你方能用上的材料有 ,反方可能用上的材料有 。(只填序号)
①孟母三迁 ②祖逖闻鸡起舞
③孙悟空头戴紧箍咒 ④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3)【观点我来辩】“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请你以正方辩手的身份阐述观点。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6.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7.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阅读课文5~7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8.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9.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10.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11.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12.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四、作文
13.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2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想象”是一个十分迷人的词汇。这个词意味着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和绚丽多彩……①即使对科学研究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想象力都是弥足珍贵的。
②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旅程中,我们驱遣想象,寻找与心灵深处那份纯粹情感的锲合之处。③优秀的作品总能引领我们跨越现实的界限,步入一个旷远而深遂的艺术殿堂。④在那里,我们不再拘泥于日常的锁碎与平庸,而是勇敢地追寻那些触动灵魂的美好。苟安于现状绝非我们的追求,我们渴望通过文艺作品的滋养,让心灵得到升华,让生命之树更加生龙活虎。
1.下列对语段中加点字读音或字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拘泥”的“泥”读“nì”,“平庸”的“庸”读“yōng”。
B.“驱遣”的“遣”读“qiǎn”,“苟安”的“苟”读“gǒu”。
C.“深遂”的“遂”应写为“邃”,“锁碎”的“锁”应写为“琐”。
D.“旷远”的“旷”应写为“犷”,“锲合”的“锲”应写为“契”。
2.上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拘无束 B.天马行空
C.绚丽多彩 D.生龙活虎
3.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D 2.D 3.A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D.“旷远”,广阔辽远江面浩渺旷远,书写正确,无需修改。
故选D。
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无拘无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不受任何约束。在语段中用来形容“想象”,表明想象具有不受限制、自由奔放的特点,使用正确;
B.天马行空:天马奔腾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多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此处用于描述“想象”,体现出想象的不受拘束、自由驰骋的特点,使用正确;
C.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灿烂美丽。用来形容“想象”,突出了想象所具有的丰富多样、色彩斑斓的特点,使用正确;
D.生龙活虎: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一般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充满活力的状态。此处形容生命之树,“生命之树”并非人或动物,对象用错;
故选D。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即使……还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即使”改为“无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更符合语境。
故选A。
二、综合性学习
4.班级准备开展一次辩论赛,辩题为“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正方的观点是“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好习惯主要靠外力约束”。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主意我来出】反方有两位辩手缺乏参赛经验,请你为他们的赛前准备工作提一条建议。
(2)【信息我筛选】作为正方辩手,你搜集到了以下材料。比赛中你方能用上的材料有 ,反方可能用上的材料有 。(只填序号)
①孟母三迁 ②祖逖闻鸡起舞
③孙悟空头戴紧箍咒 ④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3)【观点我来辩】“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请你以正方辩手的身份阐述观点。
【答案】(1)示例:①收集、整理反方所用的资料,形成观点;②模拟对手进行演练;③可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查找资料。(任意答出一点即可)
(2) ②④ ①③
(3)示例:我认为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习惯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是内在品格的一种外在表现,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约束,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进而养成好习惯。(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提建议。提建议时注意“养成好习惯是否主要靠自我约束”这一论题正方的赛前准备工作。
建议一:围绕正方观点,寻求支持观点的论据。
建议二:搜集反方可能要找的资料,找漏洞,寻找攻破的方法。
(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孟母三迁: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孙悟空头戴紧箍咒:紧箍咒是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能使孙悟空头上的紧箍收缩,头痛欲裂。
祖逖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声便起床练习舞剑,常用来比喻有志向的人发奋图强、及时振作、努力刻苦。
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不教一日闲过意思:不让一日闲着就这么过去。国画大师齐白石九十多岁后仍然每日挥笔不辍。一天至少五幅。
围绕正面观点“养成好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可知应选“祖逖闻鸡起舞”和“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的故事,围绕反方观点“养成好习惯主要靠他人约束”可知应选“孟母三迁”和“孙悟空头戴紧箍咒”的故事。
(3)本题考查拟写辩论词的能力。正方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可围绕这一观点,引经据典,列举典型的事实进行论证。要紧扣中心,条理清晰,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大哲人丁尼金说过:“唯有自律,能把自己引导向最光明的王国!”可见,只有依靠自律,坚忍不拔,才会成就伟业。越王勾践正是严于律己,卧薪尝胆,才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戚家军也是由于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方能横扫倭寇,荡平九洲;中国女排如果没有自律精神,又怎能闪耀奥运赛场?所以,我方认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纪秀生。有删改)
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
6.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7.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答案】5.①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②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③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④汉语的国际地位提高。(意思对即可。) 6.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最后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意思对即可。) 7.材料一:第④段。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致力的特征”。材料二:第①段。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意思对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本。首先是失去自信。结合“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这是原因之一;“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这是原因之二;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这是原因之三。
6.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把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段,注意分层概括。要用到“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几个连词进行总结和归纳。首先提出“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的分论点;接着从正面举了自公元前841年以来汉语在历史上不曾中断的记录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来论证论点;然后从反面举了近现代以来汉语遭受的冲击以及面临的危机;最后强调了“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7.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把握。论证过程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材料一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致力的特征”,故应放在第④段;材料二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故应放在第①段。
阅读课文5~7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8.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9.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10.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11.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12.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答案】8.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9.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10.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11.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 12.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段落的作用。理解段落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结合本题,第5段在内容上: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然后第6、7段又分别从作者和读者方面阐述具体的做法。所以第5段在结构上又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
9.本题考查赏析语句。解答此题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结合内容可知,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沟通作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阅读第6段,“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根据以上语句提炼概括出答案。
11.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根据第5段“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和第7段“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分析,读者看到文字,还要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他们的目的。
1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中可知,作者把论说文、记叙文和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四、作文
13.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清晨,世界还在朦胧的睡意中,细密如丝的雨,悄然飘落。那细雨如大自然的使者,带着灵动与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洒落在大地上。庭院里,嫩绿的小草被细雨唤醒,倔强地从土里探出脑袋,努力地舒展着身姿,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愈发显得碧绿清新。不远处的柳树,细长的柳枝在微风与细雨的轻抚下,悠悠摆动,像是在跳着一支轻柔的舞。过了一会儿,雨渐渐停了,云层缓缓散开,阳光穿透云层,变得明媚起来。日光洒在被雨水洗礼过的万物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整个世界都被这明媚的阳光点亮,充满生机,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 。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
“细雨”是一种轻柔、细密的降水形态,能营造出宁静、朦胧的氛围。“碧绿”代表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色彩,往往与植物、春天相关联。“明媚”则体现出阳光灿烂、明朗的感觉,给人温暖、积极向上的情绪。我们可以先描绘细雨中的场景,展现朦胧之美,再引入碧绿的植物,体现生机,最后写雨后天晴,阳光明媚,让整个画面从朦胧到清晰,充满变化与活力,营造富有诗意的氛围。
示例:起初,细雨如牛毛般纷纷扬扬,似一层薄纱,将世界温柔包裹。它悄无声息地飘落,带着丝丝缕缕的凉意,落在湖面,晕开一圈圈细微的涟漪。雨中,大地渐渐被唤醒,沉睡的草儿、叶儿,都在这润泽里焕发出勃勃生机。田野里,大片大片的麦苗被细雨滋养,愈发碧绿鲜亮,那是生命的色彩在肆意流淌。不知何时,雨悄然停歇。云层慢慢褪去,金色的阳光倾洒而下,瞬间变得明媚起来。暖烘烘的日光轻抚着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绿叶都闪耀着光芒,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明媚的喜悦之中,满是诗意与美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