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7:02: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zōu) 昳丽(yì) 衣冠(guàn)
B.孰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
C.窥镜(kuī) 期年(qī)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暮寝(qǐn)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期”表示“满”的意思,所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年之后”即指“一年之后”。
B.古代的“明日”指“第二天”,与此类似的词语还有“旦日”“翌日”等;而早晨一般称为“朝”。
C.古代王侯的自称词有“孤”“寡人”“朕”等,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 闻之于宋君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皆以美于徐公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二、综合性学习
4.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于是开展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下联:
(2)同学们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如果你是学生代表,你会怎样劝说李校长 (不超过40个字)
(3)受齐王通过不同途径采纳谏言的启发,学校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向大家征集建议。下面是小明同学建议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
[甲]一、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监管网络,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乙]三、学校应开展专题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
是犹秋蓬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蚤:同“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朝服衣冠 有时朝发白帝
C.窥镜而自视 学而不思则罔
D.臣始为太子之时 康肃笑而遣之
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
C.乙文写鲁哀侯逃跑到齐国以后,反思了自己“弃国”的原因。
D.乙文鲁哀侯认为秋蓬根“恶”而叶“美”会随时被连根拔起。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是犹秋蓬。
8.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相关的情节。
9.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11.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
D.皆朝于齐
12.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zōu) 昳丽(yì) 衣冠(guàn)
B.孰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
C.窥镜(kuī) 期年(qī)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暮寝(qǐn)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衣冠(guàn)——guān;
C.期年(qī)——jī;
D.间进(jiān)——jiàn;
故选B。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期”表示“满”的意思,所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年之后”即指“一年之后”。
B.古代的“明日”指“第二天”,与此类似的词语还有“旦日”“翌日”等;而早晨一般称为“朝”。
C.古代王侯的自称词有“孤”“寡人”“朕”等,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D.“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的表述不正确。《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寡人之耳者 闻之于宋君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皆以美于徐公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都是使动用法,使……听到;
B.动词,比得上/动词,像;
C.名词,朝廷/名词,早晨;
D.动词,认为/连词,来。
故选A。
二、综合性学习
4.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同学们对邹忌的进谏策略和齐威王的纳谏魄力十分佩服,于是开展了一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下联:
(2)同学们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如果你是学生代表,你会怎样劝说李校长 (不超过40个字)
(3)受齐王通过不同途径采纳谏言的启发,学校就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向大家征集建议。下面是小明同学建议书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
[甲]一、学校应聘请专业人员监管网络,控制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二、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教育。[乙]三、学校应开展专题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不合逻辑的语病,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答案】 (1)下联:齐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2)李校长,学校要是能设立一个“校长信箱”,让大家能为学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那该多好啊! (3)有利 不良 ②引领 引导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上联“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为主谓短语,人名+特点。“邹忌”对“威王”,“巧言善辩”对“悬赏纳谏”,“进言委婉”对“从谏如流”。(2)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受众的身份等,另外还要注意说话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尽量使用礼貌的话语委婉达到说话的目的。注意本题的语境是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作为学生代表,要注意有称呼、讲述设立“校长信箱”的意义即可。(3)①[甲]处“对网络中的有利信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中的“有利”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相矛盾,应将“有利”改为“不良”。②“引领”与“学生正确认识、谨慎选择、合理使用网络”搭配不当。“引领”指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一般多用于人类社会。“引导”,是指通过行为帮人走出困境,或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集体行动,通过行为的帮人走出困境。应将“引领”改为“引导”。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
【乙】
是犹秋蓬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①蚤:同“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朝服衣冠 有时朝发白帝
C.窥镜而自视 学而不思则罔
D.臣始为太子之时 康肃笑而遣之
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邹忌认为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
B.甲文写燕、赵等国朝见齐国,意在表明齐威王纳谏成效显著。
C.乙文写鲁哀侯逃跑到齐国以后,反思了自己“弃国”的原因。
D.乙文鲁哀侯认为秋蓬根“恶”而叶“美”会随时被连根拔起。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是犹秋蓬。
8.中国传统文学注重通过“三”的运用,合理铺设情节,如《水浒传》的“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等。请你从甲文中列举两处与“三”相关的情节。
9.在与人交往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5.B 6.A 7.(1)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
(2)这就像秋天的蓬草。 8.示例:三次询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三次回答,妻、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美。 9.示例:甲文,齐王接纳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启发我们要善于接纳正确的建议及时改正自身的问题。乙文,鲁哀侯不听从劝告,最终逃亡齐国,启发我们做人不能固执己见。
【解析】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这里指身高/动词,修建;
B.名词,早晨/名词,早晨;
C.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D.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卖油翁;
故选B。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甲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齐威王受到蒙蔽是因为“宫妇左右”偏爱大王,“朝廷之臣”惧怕大王,“四境之内”有求于大王;“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有求于他”分析有误;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孰:同“熟”,仔细;视:看;以为:认为;
(2)是:这;犹:像;秋蓬:秋天的蓬草。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可知,这是三问,邹忌询问妻、妾、客自己与徐公谁更美;
根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可知,这是三答,妻、妾、客都说邹忌要比徐公美;
根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这是三思,思考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
根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这是三比,将邹忌自己的生活经历(“妻之私”“妾之畏”“客之有求”)与威王所处的环境(“宫妇左右”之私、“朝廷之臣”之畏、“四境之内”之求)相比;
根据“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知,这是三赏,齐王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三条赏赐的规定;
根据“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知,这是三变,展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谏情况的变化。
从中选取两条作为答案即可。
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注意从“与人交往方面”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根据甲文“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邹忌反思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启发我们做人要善于反思。甲文第二、三段写邹忌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齐王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最终“战胜于朝廷”;启发我们要善于听取、接纳他人的正确建议,不断提升自己。
乙文写鲁哀侯年纪轻轻就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鲁哀侯向齐侯表述原因,鲁哀侯做太子的时候不听劝谏,不亲近爱戴的人,结果最后自己听不到消息,没人辅佐;启发我们不能固执己见,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善于亲近他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鲁哀侯离开自己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齐侯问:“您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这么早早的抛弃鲁国呢?”鲁哀侯说:“我开始做太子的时候,很多人对我进行劝谏,我听了却不肯用;很多人爱戴我,我接受他们的拥戴却不亲近他们。因此,我在里面听不到消息,在外面没人辅佐。这就像秋天的蓬草,枝叶表面上很美然而根却是坏的,秋风一旦吹起,就被连根拔掉了。”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11.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
D.皆朝于齐
12.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答案】10.D 11.C 12.B 13.D
【解析】10.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D项“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间:偶尔、间或。
1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C项“能谤讥于市朝”中的“于”是“在”之意。A“比”。B“对”。D引出动词支配的对象,可译为“到”。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B项“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此题要注意理解好“地方”的古今异义。
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项“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首先,齐威王广开言路,虚怀纳谏,赏罚有度,亲贤远佞。其次,齐国有着大量邹忌这样的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贤臣。总之齐国战胜于朝廷是君臣同心同德的结果。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