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孔乙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②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这一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③他好吃懒做,胡子乱蓬蓬,脸上常带伤疤,(kuò chuò)时来酒店便会 (掏 付 排 拿)出九文大钱,要一(dié)茴香豆,温两碗酒;他最落魄时,双腿被打折,用手“走”来,被取笑时,却说是跌断的。④他是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知识分子,鲁迅用“孔乙己”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主人公的名字,既是对人物性格的嘲弄,又是对封建社会的蔑视和讽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一(dié) (kuò chuò)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打折( ) 跌断( )
(3)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你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病句:第 (填序号)句,有 的语病。
修改意见: 。
(4)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语段横线处。
(5)找出第④句画波浪线句子的定语部分。
【答案】(1) 碟 阔绰
(2) shé diē
(3) ① 搭配不当 应删去“和强烈的呐喊”
(4)排
(5)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
【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
一碟(yī dié):数量为一的这样的小盘,也可指小盘里盛放的食物量。
阔绰(kuò chuò):形容生活奢侈,讲究排场,花钱大手大脚,也可表示人很富有、宽裕。
(2)本题考查字音。
打折(dǎ zhé):指商品或服务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减少价格,是商家常用的促销手段。
跌断(diē duàn):因摔倒等原因导致身体部位或物体折断、断裂。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根据第①句“《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可知,主语“《孔乙己》”与宾语部分“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存在搭配问题。“一篇”可以修饰“战斗檄文”,但不能直接修饰“强烈的呐喊”,“呐喊”不能用“一篇”来搭配,所以属于主宾搭配不当。删去“和强烈的呐喊”,修改后的句子为“《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
通过补充谓语“发出”,让“强烈的呐喊”成为“发出”的宾语,在“强烈的呐喊”前添加“发出”,改为“《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发出了强烈的呐喊”。
(4)本题考查字义。
在“他好吃懒做,胡子乱蓬蓬,脸上常带伤疤,(阔绰)时来酒店便会____(掏 付 排 拿)出九文大钱,要一碟茴香豆,温两碗酒”这句话中,“掏”:意为伸进去取,动作较为随意且可能带有摸索寻找的意味,常给人一种从口袋等深处费力翻找的感觉,与孔乙己在此时想显示自己阔绰的心态不太契合。
“付”:强调给予、交付,更多侧重于完成支付行为本身,比较平淡,无法体现孔乙己此时特殊的心理状态。
“排”:这个动作表现出一种显摆、炫耀的姿态。孔乙己虽然穷困,但在相对阔绰有几个钱的时候,想通过“排”这个动作向酒店里的人展示自己有足够的钱,显示自己的“阔绰”,符合他迂腐又爱面子的性格特点。
“拿”: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动作词,没有特别的情感和情境指向,不能突出孔乙己此时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排”字最能准确地刻画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在特定情境下的状态和心理,故选“排”。
(5)本题考查句子成分。
在“他是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知识分子”这句话中,根据句子成分的划分原则,句子的主干是“他是知识分子”,其中,“他”是主语,“是”为谓语,“知识分子”是宾语。“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是定语,用来修饰“知识分子”。“一位”表示数量,限定“知识分子”的数量;“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和“迂腐可笑的”从不同方面对“知识分子”进行修饰,说明其产生的背景以及性格特点。故填写: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
二、综合性学习
2.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下联:
【答案】(1)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只有爱国了,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尊严;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
(2)鲁迅留学日本时,看影片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旁边看热闹的中国人竟漠然以对,鲁迅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的精神。
(3)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
【详解】(1)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题干要求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首先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爱自己的国家,只有爱自己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其次我们要明确“个人”是一个小的范围,而“国家”是一个大的范围,在国家利益之前,我们都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去服从国家的利益。据此简要作答即可。注意题干要求80字以内。(2)考查对名人事迹的了解情况。解答此类题目时,要了解名人的生平,然后结合题干要求作答即可。本题题干要求概述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所以只简单叙述这个故事就可以。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早年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据此作简要叙述即可,注意题干要求60字以内。(3)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要求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及包括了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朝花夕拾》,又写出了他的名篇《藤野先生》;因此,根据题干“结合故事材料”的要求,下联要包含其“弃医从文的故事”,然后写出他弃医从文的目的,综合之后,下联可以为“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
【点睛】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三、语言表达
3.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个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③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正确的顺序是(只填序号):
【答案】④③⑤②①
【详解】④点出写作对象“孔乙己”,位于句首;描写人物,先写其外貌,③为第二句;接着介绍其性格,承接第一句,先描写长衫,⑤为第三句;其次是②句,记叙描写其性格;最后是①,总写其名字的来历。
四、现代文阅读
4.阅读小说《孔乙己》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③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④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⑤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⑥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⑦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⑧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就孔乙己而言,这种嘲笑让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穷困潦倒却又好吃懒做,只能被别人嘲笑;就酒客而言,他们完全把孔乙己的痛苦作为自己的下酒菜,这种麻木不仁、冷酷无情的笑突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冷漠、世态炎凉。
【详解】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由《孔乙己》原文第④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以及选文第②段“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第⑤段“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等内容可知,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可笑,他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可笑,他在人前总是摆出读书人的架子,卖弄学问,假斯文,迂腐不堪可笑。他自身的可笑,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灵魂,是封建社会造成的,他穷困潦倒却又好吃懒做,又虚荣好面子,只能被别人嘲笑。
由选文第①段“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第②段“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第③段“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第⑥段“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等内容可知,“短衣帮”“小伙计”孩子们笑孔乙己,是对孔乙己迂腐、自命清高性格的嘲笑,这些人缺乏同情心,是麻木、不觉悟的具体体现。短衣帮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然而他们在劳苦无聊的生活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封建政治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文化的毒害,在穷苦人中间也形成了一种隔膜、冷酷的心理状态,麻木,不觉悟,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这就深刻揭示了黑暗悲凉的社会。
由第⑥段“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等内容可知,“长衫”客与“掌柜”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对受苦人的尖刻嘲弄,精神折磨。这些人由他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小说多次描写人们的笑声,笑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小说社会环境的续写。文中不管是“长衫”客与“掌柜”,还是与孔乙己同处社会下层的短衣帮,他们都把孔乙己当作一块笑料而已,他们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揭示了他们的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心的态度;但孔乙己自己穷困潦倒却又虚荣、好吃懒做,只能被别人嘲笑,这种嘲笑让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作品通过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无情,揭示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害人、吃人的本质。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5.加点词能否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1)(孔乙己)便排(拿)出九文大钱。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露)出”。
(3)长衫客踱(走)进里面喝酒。
6.“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7.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又说“的确”,但是这扬写并不矛盾,为什么?
8.分析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2)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3)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9.“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5.(1)“排”表现出他摆阔气,虚荣。(2)写出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似乎历历可数的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孔乙己当时窘迫的神情。(3)传神地表达出长衫客们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态,和短衣帮构成鲜明的对比。。 6.自然环境描写。不仅写出的晚秋的凉意,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凉的心情,预示了孔乙己悲凉的结局 7.在这里并不矛盾,用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因为当时的社会黑暗,孔乙己那样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8.(1)外貌描写,写出了孔乙己穷愁潦倒、悲惨境遇。(2)语言描写,突出掌柜的冷酷无情。(3)语言描写,突出孔乙己自欺欺人、狡辩、卖弄学问,迂腐。 9.承上启下,可以看出他是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
【分析】5.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排”是摆出的意思,含有“特意”的意味。表现出孔乙己明明很穷,还特意摆出一幅阔气的样子,表现了他虚荣的特点。“拿”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
(2)“绽”与“露”相比,有明显清晰的意思。表现了孔乙己额上青筋暴起,仿佛可以一条条数出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他此时的窘迫。而“露”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踱”是慢慢地小步走。生动形象地表现这些“长衫客”们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态。与“短衣帮”们的寒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走”语义平淡,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细读本句可知,这是一种景物描写,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描写。“一天凉比一天”表现了天气的寒冷,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联系人物心情,可知此处景物还有烘托人物内心悲凉情绪的作用。联系后文对于孔乙己命运的交代可知,此处悲凉的景物暗示了他悲剧的命运。
7.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大约”是“我”的猜测,因为我已经很多天没有见到孔乙己了,所以猜测他可能是死了。“的确”表示肯定,在当时人情冷漠、世道黑暗的社会条件下,孔乙己又好吃懒做,放不下文人的面子,像他这样的人是没有活路的,所以说他的确是死了。两者并不矛盾。
8.本题考查赏析人物描写。
(1)这是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黑而且瘦、不成样子、破夹袄、蒲包、草绳”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穷愁潦倒、悲惨境遇。
(2)引号内是对孔乙己的语言描写。孔乙己极有可能已经死了,而掌柜的只是关心着他欠的钱,可见掌柜的冷酷无情。
(3)引号内是对孔乙己的语言描写。他一定要把偷书说成是比较文雅的“窃书”,并且一直强调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从中可以看出他自欺欺人、狡辩、卖弄学问,迂腐。
9.本题考查赏析句段作用。联系前后文内容可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紧承上文,是对上文的总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所以他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孔乙己让人快活,可没有他人们也这样过,可以看出他是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人。
【点睛】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五、作文
10.请你也运用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为我们塑造某个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孔乙己这个形象,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这些描写方法的运用,使孔乙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答案】【片段示例】
史老师40多岁的模样,身高一米七左右,身着一套藏青色的中山装,笔挺而合体,显得精明强干。他长着一张国字脸,古铜色的面庞,宽宽的额头上皱纹不多,掺有一些银丝的头发一丝不乱,显得严谨冷静。讲课的时候,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每当讲到重要之处,他身体挺得直直的,眉毛高高地挑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家。他加重语气,放慢速度,捏着粉笔的手有力地在空中挥了半圈,接着,他转身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详解】此题是一篇描写人物的小作文。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要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对同一个事物,一个小学生说的话肯定同大学教授说的话不一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孔乙己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语段,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②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这一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③他好吃懒做,胡子乱蓬蓬,脸上常带伤疤,(kuò chuò)时来酒店便会 (掏 付 排 拿)出九文大钱,要一(dié)茴香豆,温两碗酒;他最落魄时,双腿被打折,用手“走”来,被取笑时,却说是跌断的。④他是一位在科举制度下落败的迂腐可笑的知识分子,鲁迅用“孔乙己”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主人公的名字,既是对人物性格的嘲弄,又是对封建社会的蔑视和讽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字词。
一(dié) (kuò chuò)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打折( ) 跌断( )
(3)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你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病句:第 (填序号)句,有 的语病。
修改意见: 。
(4)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语段横线处。
(5)找出第④句画波浪线句子的定语部分。
二、综合性学习
2.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下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下联:
三、语言表达
3.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个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③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正确的顺序是(只填序号):
四、现代文阅读
4.阅读小说《孔乙己》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③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④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⑤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⑥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⑦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⑧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5.加点词能否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1)(孔乙己)便排(拿)出九文大钱。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露)出”。
(3)长衫客踱(走)进里面喝酒。
6.“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7.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又说“的确”,但是这扬写并不矛盾,为什么?
8.分析下列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2)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3)孔乙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9.“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五、作文
10.请你也运用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为我们塑造某个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孔乙己这个形象,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这些描写方法的运用,使孔乙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