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统编版历史八下核心素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统编版历史八下核心素养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2 17:3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通过图片、阅读教材等方式,了解“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与青蒿素的伟大成就;通过史料分析的方式阐述“两弹一星”的发展原因,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通过图片列举,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坚定文化自信.
3、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学习目标
(一)“两弹一星”
人造地球卫星
一星
两弹
核 弹
导 弹
原子弹
氢 弹
导弹
核弹
爆炸
人造卫星
无人
航天器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
资源卫星、军事卫星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最初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两弹”现即指:一弹是指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烤土豆、睡帐篷——中国开启原子弹的研制之路
2.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
(1)为了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也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2)加强国防力量,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
(3)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
3.目的: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4.面临的困难:没钱、没人、没技术没基础、没援助、环境恶劣
想一想,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金银滩草原模拟场景
邓稼先领导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由于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陈广胜,王翠主编《中国历史》
“我们看着做到半截,即将完成的导弹,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这个事情也刺激、教育了我们:搞‘两弹一星’,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你不是把图纸资料等都拿走了吗?好,我们自己想办法搞。中国人,你是压不倒的!”
——张蕾《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环境艰苦
设备落后
缺技术、缺指导、缺设备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10月16日
1970年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6年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发展成就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
代表人物:
在中国核武器史上永远少不了一个人的存在——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
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1947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
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
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
究工作奠基者。
邓稼先(1924-1986)
“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
中国原子弹历时5年,氢弹历时2年8个月。
苏联原子弹耗时6年9个月,氢弹4年。
美国原子弹历时6年,氢弹7年3个月。
法国原子弹耗时15年,氢弹8年6个月。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
代表人物:
钱学森(1911-2009)
钱学森(1911-2009)
“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
钱学森和蒋英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①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度-最快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世界上第四个独立研制氢弹的国家......
④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0年
1964年10月16日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6.“两弹一星”成就: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国名 美国 前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易错易混:1970年中国自己研制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原子弹爆炸成功与航天事业没有直接关系。
“两弹一星”
精神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7.意义: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两弹一星”精神、杰出人物优秀品质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创新、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右起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科技发展规划
“863”计划
科教兴国
“863计划”
国家发展科学计划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允等科学家学家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术研究的重点,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0c90s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1999年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 我国升入太空第一人)
2003年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翟志刚实现太空行走)
2008年
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
2021年
神舟五号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二)航天事业的发展
杨利伟
景海鹏
翟志刚
刘洋
王亚平
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
2013年神十与天宫一号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指什么?
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从1964年开始,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袁隆平珍贵的700多株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凭借在一口废井里找到仅存的5根秧苗,他依旧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
1.概况: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目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杂交水稻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3.成就: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xi ā n)型杂交水稻
(一)袁隆平——杂交水稻
4.荣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5.意义:(1)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2)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多由蚊子叮咬传播,其独特症状为间歇性发冷发热。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严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是一种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据统计约有20亿人口生活在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其死亡率极高。
疟疾是当今危害人类的流行病杀手之一。全世界约有40%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域,仅2020年,全球大致有2.41亿疟疾病例,疟疾死亡人数约为62.7万人,其中90%的病例来自非洲大陆。
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二).医学——青蒿素
(1)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青蒿素,开创了治疗 疟(nue)疾的新方法。
2.成就: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 hāo)素,开创了
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4.荣誉 :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2).医学——青蒿素
3.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钟南山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更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
202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二、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
艺术问题
“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
“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毛泽东
2.文化发展成果
(一)改革开放前
话剧《茶馆》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小说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后
长篇小说
《平凡的世界》
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电影
《大决战》
大型舞剧
《丝路花雨》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3.表现:
(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2)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貌。
(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4、改革开放后的成果: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荣誉
“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
代表作品
获奖理由
《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
“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获奖演讲
(二)改革开放后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4、新时代文化自信: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材料: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扩展提升
任务4: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科技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①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精神:爱国 艰苦创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课堂小结
科技
文化:
“双百”方针、
成果、
文化自信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作出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
两弹一星
1999年11月,神舟—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大空飞行成功。
2008年9月,神舟七号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
载人航天工程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第 课科技文化成就
18
课堂检测
1.下列高科技成就诞生的顺序( )
①“东方红1号”卫星顺利升空;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我国“神州”七号实现了太空漫步;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2.美国学者帕尔伯格曾高度评价我国一位科学家:“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位科学家的重大贡献是
( )
A.发明杂交水稻 B.研制原子弹 C.研制导弹 D.研制人造卫星
3.2011年9月屠呦呦等人研究的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它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它是指( )
A.青霉素 B.抗生素 C.青蒿素 D.茼蒿素
C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