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和课标要求 的教学设计,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体现 了历史唯物主义素养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明清 历史也不能离开整个时代背景和中外联系,所以教学一定要 基于时空观念;本课得出的结论和分析过程,基本基于史料、 围绕课标要求,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 解释来展开;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解释历史、阐释历史的过 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科书的教学 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地位承上启下,本课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经济、 文化的蜕变与危机,帮助学生认识明清这一中国封建社会晚 期出现的新经济与新思潮。本课与前两课一起,全面介绍了 明清社会的整体变迁,突出明清时代特征。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历史感兴趣,在初中 已学过明清时期的相关史事,但知识零散,对历史各方面变 化缺乏关联性的系统认识,同时对于高中的学习方法和历史 逻辑思维尚未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教科书中的史实和史料研读等形式,了解明 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 政治的反映的唯物史规律。 3、通过中西对比、表格分析进行整合,培养时空观念, 探究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及其对中国 的影响,认识16-17世纪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教学资源、方法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课本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和明 确本 节课 要求 【教师讲述】: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 了解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外交、疆域的基 本情况,本节课继续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 与文化。 【教师活动】向同学们介绍本课的课标要 求和重难点。 学生回顾前两节 课内容,并清楚 本节课要学习的 任务。 开门见山, 明确本节 课 的 学 习 要求,让学 生清楚本 节课的任 务,并形成 完整连贯 的通史意 识。
环节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 代 背景 一、社 会 经 济 的 发展 【教师活动】向学生们解读明确时期世界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发展趋 势。把本节课内容置于世界历史的时空之 下讲解。 【教师活动】提问:根据地图,说出明清 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及其原因和影响 引 导学生利用图例看地图上的玉米和番薯 种植广泛,以及看地图上的箭头得出从东 南和西南传入,结合时间得出,明朝后期, 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并进一步分析高产农 作物传入带来影响是粮食产量提高,促进 人口增长。 学生通过思考时 间轴的填写和阅 读材料,把本课 内容融入世界历 史时空当中。 学会看地图分析 历史问题,并回 答老师提出的问 题。 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 念,也便于 更好的理 解这一时 期经济与 文化的变 化,及中国 面 临 的 危 机。 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 念,培养学 生利用地 图,对历史 问题作出 合理的逻 辑分析推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 中水池养鱼、筑舍养猪、空地种植果木蔬 菜、捕捉鸟类和昆虫,引导学生得出:农 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经济作物的种植。 并在进一步分析其影响。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 中获取“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的信息, 得出使用雇佣劳动生产的方式。“染坊罢 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 数千人 ”得出生产规模大,开设工场,“皆 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得出人身是自由的, 没有依附关系。 阅读材料,思考 回答问题,学生 能够通过材料得 出表现并分析影 响。 跟着老师阅读材 料,分析问题。 认识新的生产经 营方式。 理和判断 的能力。 培养学生 史料实证 的素养和 材料阅读 提取信息 并分析历 史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生 史料实证 的素养和 材料阅读 提取信息 并分析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文物图片 获取历史信息,《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 朝中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景象。从宏观上和 微观上分析得出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表 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得 出商帮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表现。 同时向学生提问这一时期商人身上有什 么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得出团结、崇尚 节俭。 【教师活动】提问,根据以上所学,请在 明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互动发展 学生学会带着历 史问题去观察历 史史料,得出信 息。 史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生 的史料实 证素养,同 时注重历 史细节的 思维习惯。 感受历史 文物的美 妙之处。
图的箭头处填上数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 上分析理由,或者让学生分析理由。最后 引导学生得出,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 势。 阅读材料,读懂 材料,对材料进 行分析,回答问 题。 学生根据以上所 学,回答问题, 并分析理由。 培养学生 材料阅读 的能力,同 时也让学 生明白商 人的致富 是靠勤俭 和团结的 优秀品质, 让学生树 立正确的 价值观。 培养学生 关注历史 的内在逻 辑关系,不 要孤立看 问题。
环节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二、思 想 领 域 的 变化 三、小 说 与 戏曲 【教师过渡】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也带来 了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生了变化。 【教师活动】思想领域的变化主要通过分 析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得出其思想特 点。 学生要认真阅读 材料,明白每个 代表人物的主 张,进而概况其 特点。 学生建立在初中 已有的知识的基 础之上,概括特 通过这一 时期思想 领域代表 人物的主 要主张,培 养学生的 史料阅读 和概括特 点的能力。 通过主干 知识的梳 理,突出重
四、科 技 【教师活动】展示主要内容,提示和引导 学生得出小说与戏曲、科技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主要内容,提示和引导 学生得出小说与戏曲、科技与西方的不 同,得出结论。 点。 点,培养学 生概括历 史信息特 点的能力。
本 课 小结: 【教师活动】1、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点,并通过解读唯物史观的原理把它们之 间关系讲解清楚。 2、这一时期发生的经济与文化的变化离 学生回顾、归纳、 总结。 通过小结对 本课的课 程标准进 行整体性 突破。
不开世界对中国的影响,概括具体都有哪 些影响。 3、通过小结分析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显 现出的危机。
教 学 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很多内容初中教材都有专题教学,如果高中教学再详 细讲解,会有和初中重复之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历史逻辑 思维和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利用教材梳理主干知识和紧扣课标来 完成本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