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登幽州台歌》诗歌鉴赏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版七年级下册(新教材)
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登幽州台歌》中用时间的悠长,空间的浩渺来写诗人孤独、愁闷情怀的一句是 , !
(2)《登幽州台歌》中“ , ”两句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把个人置于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2.对于《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分析,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最大的特色是借助“登幽州台”间接抒情,其感情基调是苍凉悲壮的。
B.“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C.这首咏史怀古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
D.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3.诗中“古人”“来者”各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4.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5.“念天地之悠悠”一句,对塑造作者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念天地之悠悠”句中“悠悠”一词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7.品析“独怆然而涕下”中“独”字的妙处。
8.“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燕昭王①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②,遥望黄金台③。
丘陵进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④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①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的贤明君主,善于纳士。②碣(jié)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③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④霸图:宏图霸业。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句俯仰古今,放眼于历史长河,感叹人生短促,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B.【乙】诗前两句点出“碣石馆”和“黄金台”两处古迹,引典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明君贤士的无限向往之情。
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叹,但两首诗的抒情方式不同,【甲】诗直抒胸臆,【乙】诗略显含蓄委婉。
D.两首诗诗风明朗刚建,都是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表现了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其悲观沮丧的心情表露无遗。
【链接材料二】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曾说:“孤独是一种沉淀。”《登幽州台歌》《竹里馆》两诗都写到了诗人的“独”,但所处的场景和沉淀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三】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登幽州台歌》与【链接材料三】中的诗都写诗人登高望远,但是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识才的贤明君主。
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辽阔衬托出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下面对《登幽州台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作者陈子昂,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
B.题目中的“幽州台”即黄金台,相传是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地方;“歌”是一种古文体。
C.这首诗歌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
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写出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意气风发的状态,因为登台象征得志,瞻前顾后都无人能及。
13.画线句中的“独”字和《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的“独”字所传递的心境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14.如果陈子昂是你的知交好友,邀请你点评他的诗作,请你参与跟帖。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以下四个跟帖,你不同意的一项是( )
A.题目“登幽州台歌”中的“歌”是古体诗的一种标志,该诗体句式较为灵活。
B.前两句一“前”一“后”,一“古人”一“来者”,形成对比,传达昂扬向上之情怀。
C.后两句将自身置身于宏阔的宇宙之中,表达诗人的感慨。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全诗营造了空旷辽远的意境,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绕梁。
(2)小语在学完这首诗后,仍然对尾句中“独”字的丰富内涵不太了解,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帮他解答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
1.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A 3.“古人”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前代贤君;“来者”是指诗人以后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意思对即可) 4.幽州台,原名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既暗示如今燕昭王不再,贤才无举、也暗示了诗人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 5.这一句把作者和辽阔的天地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存在置于浩瀚的宇宙空间之中,二者互为映照,更衬托出作者孤单渺小的形象。 6.叠词“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7.“独”字有单独、孤独的意思。一个“独”字展现了诗人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浩茫的天地间的孤独渺小,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8.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情感。 10.(1)D
(2)《登幽州台歌》写诗人独自登台流泪,表达了诗人在广阔宇宙下的孤单渺小,以及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竹里馆》写诗人独自弹琴长啸,表达了诗人独处的惬意/不感到孤独,以及淡泊的心境/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3)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寥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而仕途得意的王安石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自己抱负不凡、具有远大政治理想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1.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作。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悠、怆、涕”这几个字的写法。
2.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A.《登幽州台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直接表现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借助“登幽州台”直接抒情,而不是间接抒情;
故选A。
3.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向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可知“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后世求才的明君。诗人怀才不遇,登临幽州台,触发内心思绪:自己未看得到古代先贤,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未看得到自己;诗人看不到未来的贤主,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诗人。生不逢时,满腹才华难以展现,奠定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4.考查诗歌意象。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指的就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想到如今没有像燕昭王这样赏识人才的君主,自己空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5.考查诗句的赏析。答题时,首先要了解该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其作用及体现的情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是: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与“天地悠悠”相比,人生匆匆而过,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苍茫孤独感。
6.考查诗句的赏析。答题时,首先要了解该词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其作用及体现的情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是: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与“天地悠悠”相比,人生匆匆而过,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苍茫孤独感。
7.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很明显,这里的“独”是孤独之意,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再联系作者自身遭遇,报国无门,满腹才华没有可用之机,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8.考查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
此句句意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9.考查把握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关注诗句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等揣摩诗歌情感。
诗歌前两句诗人俯仰古今,感慨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想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怆然”“涕”直接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寂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情感。
10.(1)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辨析。
D.“其悲观沮丧的心情表露无遗”表述错误;
【甲】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乙】诗是一首怀古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山顶的感慨,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朴实,情怀豪迈;
故选D。
(2)考查诗歌鉴赏。
甲诗诗题中的“幽州台”指的是燕国时期燕昭王用于招贤纳士所建的黄金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不禁“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流下热泪,“悠悠”一词展现天地之广阔,自己站立在幽州台上显得孤单而又渺小,作者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无君主赏识,其中满是作者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慨叹。
乙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作者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抒写作者隐逸山林的闲适生活,随心所欲,无所牵绊,通过“幽篁”“深林”“明月”营造静谧而美好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独处的惬意以及淡泊的心境、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3)考查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登幽州台歌》:
诗歌的大致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陈子昂具有政治见识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此诗人登高俯仰古今,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苦闷的悲愤之情。
《登飞来峰》:
诗歌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飞来山上千寻塔”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表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11.(1)C
(2)这两句诗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诗歌。该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C.有误,诗人“独怆然而涕下”的原因是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遣的巨大忧愤、郁闷。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含意的理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指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反衬出个人的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所以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绪,这也是诗人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12.D 13.“独”都有“独自”之意,该诗中“独”写出诗人怀才不遇后的悲愤和苦闷;而《竹里馆》中的“独”是一种隐居世外的淡泊闲适心境。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
D.错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为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诗人感叹生不逢时,故“古人“来者”指的是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故“登上幽州台时意气风发的状态”“因为登台象征得志,瞻前顾后都无人能及”错误;
故选D。
13.本题考查炼字及对比阅读。
“独怆然而涕下”意为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独,独自,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抒发了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壮志难酬的惆怅和孤寂之感;
“独坐幽篁里”意为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独,独自,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14.(1)B
(2)俯仰古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孤独;天地阔大,自身渺小,孤寂郁闷之孤独。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叹。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这句话传达出诗人生不逢时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悲哀。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炼字及诗人情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句意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独”指单一,只有一个,说明作者是独自一人,和前面的“天地之悠悠”,形成一大一小的强烈对比。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孤独,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境遇和孤寂沉郁的情怀。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