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能力提升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能力提升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6:4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能力提升练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材料组以“至爱亲情”为主题撰写引言,小语同学完成了初稿,请你帮他完善。
在明媚的阳光下,母亲的笑容如同在花叶的yīn_______蔽下匿笑的花朵,洋溢着幸福与欢愉。她如同园丁般,细心shì_________弄着家中的每一寸绿意,将温暖和爱意播撒在每个角落。有时家庭的分歧,如狂风暴雨般袭来,她却像港湾中的灯塔,默默防守着我们,用母爱化解一切。在岁月的侵蚀下,母亲的容颜如同凋零的花朵,憔悴却仍旧坚韧。那些与母亲在烂漫春光下并肩徘徊的日子,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我心中永恒地绽放,诉说着无尽的亲情与温暖。
1.你在校对小语同学的稿件时,通过查阅工具书,辨别了同音字与形近字。请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应选择的汉字。
侍 ①陪伴 ②侍候 恃 ①依赖 ②凭仗 shì 弄
阴 ①不见阳光的地方 ②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③背面 ④凹进的…… 荫 树荫 yīn 蔽
2.小语同学朗读稿件时,对加点字读音不能确定。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
A.qiáo huí juàn B.qiáo huái juàn
C.jiāo huí juǎn D.jiāo huái juǎn
3.下面是小文同学对稿件中一些词句的分析,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如同园丁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家庭的奉献。
B.文中的“阳光”“爱意”是名词,“洋溢”“绽放”是动词。
C.“母亲”这个称谓较为正式,常常在书面语、正式场合或与陌生人交谈时使用。
D.“她却像港湾中的灯塔,默默防守着我们”一句是病句,应把“防守”换成“防备”。
二、选择题
4.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能否陪伴阅读,是引领孩子从读图走向读文的关键。(删去“能否”)
B.在创建“绿色学校”中,不但能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而且能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删去“在”)
C.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催人奋进,促人猛醒,引人深思。(将“催人奋进”与“引人深思”位置调换。)
D.近视眼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我们应该在平时养成用眼卫生。(“卫生”后加“的习惯”)
5.在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史铁生明白母亲的用心时,已经无法去尽孝;莫怀戚背起母亲,正是为了尽孝。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交接的链条。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们共同祈愿:积极尽孝,敬老爱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道人道孝道,条条光明大道;亲老爱老敬老,人人至爱吾老。
《觉醒年代》中鲁迅剧照
①养父母之心,愉悦心情
②让父母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③养父母之身,留意起居
④养父母之志,奉献社会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三、文言文阅读
班级召开“英雄人物”主题故事分享会,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准备分享花木兰和关羽的故事。为了更好地讲述两位人物的故事,请你对下面的材料进行仔细研读,完成相应的任务。
【甲】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节选自《木兰诗》)
【乙】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先主②奔袁绍。曹公擒羽③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②先主:指刘备。③羽:关羽
6.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文中语句 方法指引 释义
先主奔袁绍 语境推断法:结合下文“曹公擒羽以归”推测“奔”在这里的意思。 (1)
及羽杀颜良 课内迁移法:“及”可迁移至《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 (2)
拜书告辞 查阅词典法:①古代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②拜谢,拜见。③拜服,使之拜服。④授予官职。⑤上,呈。 (3)
左右欲追之 成语助记法:跃跃欲试、为所欲为 (4)
7.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B.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C.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D.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
9.作为小组的中心发言人,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对木兰和关羽两人的人物品质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他们的共性特征。
四、名著阅读
10.祥子更新了微信朋友圈,请你阅读他的动态信息,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祥子发这条朋友圈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上图右边的备选图片哪一张放入朋友圈与情境吻合?谈谈你的看法。
(2)祥子想换个微信头像,曹先生给他找了两张图片,你认为祥子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A.一辆人力车 B.一轮初升的太阳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难忘菜根香
李丹崖
①芥菜疙瘩,“疙瘩”二字虽有些土,“芥”却是个很妙的字。读起来,舌抵上齿颚发音,唇齿振动之间,舌根竟有回甘。写起来,“草字头”是叶子,中间的“人”字代表着菜蔬与人亲近,下面的一撇一竖似根在土里生长腾挪的样子,很是传神。
②少年时,我分不清萝卜与芥菜疙瘩。祖母教我:身材苗条且外皮光滑的多是青萝卜,身材矮小且呈锥形、表皮坑洼多须的多是芥菜。芥菜疙瘩的叶子相对花一些、皱一些,取根部洗净去皮,切成丝,用来腌制芥菜丝。
③农历二月,芥菜疙瘩即可播种,到春夏之交,就长成一片青绿,叶冠倒也茂盛。芥菜疙瘩似乎生来不愿意埋在土里,非要探出半截身子来接受阳光雨露。我所见过的芥菜疙瘩都是半截在土里,半截露在外面,真是奇特的物种。
④芥菜疙瘩有好滋味,最常见的是做成芥菜丝。腌制芥菜丝首先要准备好一个土陶坛子,洗净控水,在太阳地里晾干。芥菜疙瘩切成丝后,在开水中焯一下,以除去涩味,再迅速捞出。放凉后,与盐巴、花椒、蒜末、小米辣、生花生一起腌制半个月左右即可。腌制好的芥菜丝,开坛有冲鼻子的芥末香,与香菜一起调拌,淋上麻油,滋味清爽,嚼之有韵律感,很有生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芥根切片,入菜同腌,食之甚脆;或整腌晒干作脯,食之尤妙。”
⑤父亲格外爱吃芥菜丝,喜在晨间搭配清粥来食。芥菜丝很是开胃,搭配馒头米饭来食均可增益食量。父亲喜欢吃那种稠稠的粥,芥菜丝就放在粥上,一口粥,一口芥菜丝,吃得云淡风轻,非常满足。
⑥父亲常说:“知足菜根香。这菜根,可以是香菜根、芹菜根,也可以是芥菜疙瘩。吃有根的时蔬,心里格外踏实、妥帖。”他还告诉我:“你出生那天,我就吃了一大碗清粥,一小碟芥菜丝,寓意我儿顺利扎‘根’、‘粥’游天下。”
⑦这话说得让人噗嗤一声笑了。父亲是位中医,却有着老派文人的思想,凡事追求好彩头,连生孩子吃啥都这么讲究。其实,我出生的那段时间,正值家中最窘迫的时段,家中的开销多半是父亲经营诊所所得,还有就是家里养了二三十只鸡,鸡下了蛋,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一些日常所需。现在想想,那些常常以芥菜丝佐餐的日子,尽管清苦,却也甜蜜。
⑧后来到北京,吃到酱菜疙瘩,酱气十足,几乎吃不到芥菜疙瘩的辣味,甜丝丝的。用来佐新蒸出来的大米饭,不必搭配别的菜肴,照样吃得心满意足,一餐吃下来,倒也神清气爽。不禁在心里打趣:日子好了,连又辣又冲的芥菜疙瘩竟也“甜蜜”起来。想到父亲在我少年时所说的“知足菜根香”,顿觉另有一番风味在心头。
(选自《文摘报》2024年03月30日03版)
11.文章①—④段从多方面介绍了芥菜疙瘩。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第①段 介绍了芥菜疙瘩的读音和写法
第②段 (1)介绍了芥菜疙瘩的
第③段 (2)介绍了芥菜疙瘩的
第④段 (3)介绍了芥菜疙瘩的
12.结合语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1)芥菜疙瘩似乎生来不愿意埋在土里,非要探出半截身子来接受阳光雨露。(从修辞角度赏析加点词语)
(2)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芥根切片,入菜同腌,食之甚脆;或整腌晒干作脯,食之尤妙。”(引用袁枚这句话有何作用?)
13.本文的写作对象是芥菜疙瘩,为什么多次写到父亲?
14.结尾说:日子好了,连又辣又冲的芥菜疙瘩竟也“甜蜜”起来。原来芥菜疙瘩的味道又辣又冲,为什么却“甜蜜”且难忘呢?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班级开展“红色文化欣赏”活动,请你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靠山
铁流
①连续几日,都有隐隐约约的枪炮声从远处的群山里传过来。这个时候,盈洞兰山村大埂里的村民雷观林,正站在自家门口向远处看着什么,天空下着很大的雨,雨水落在他斗笠上,发出很响的声音。前几天的枪炮声,让这位四十多岁的山村汉子有些稍许的不安,他透过雨帘,向远处看去,群山好像都浸泡在水里了。
②一群人马向这里走来,雷观林急忙躲在墙角。人群走近了,他听到有人喊:“主席,前边有住家!”接着他又听到有人说:“同志们,不要惊动老百姓。”胆大心细的雷现林前几年曾见过红军,听到这样说,再仔细看他们的模样,断定来人是红军,他就从墙角处走了出来,雨竟然一下子停了,雷观林抬头看看天空,几步迎上前去:“红军同志,你们从哪里来?”一个腰里挎着匣子枪的年轻战士道:“我们是从延寿过来的。”雷观林往后看看,有些红军抬着大块头的东西,扁担都压弯了。还有几个受伤红军,被人搀扶着,站在寒风里有些瑟瑟发抖。雷观林很吃惊,不禁问:“山上的小路有的就壮在峭壁上,比羊肠子还细,你们这是怎么过来的?”雷观林感到不可思议。毛泽东听他这样说,笑笑道:【A】“在红军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雷观林热情相邀:“这一路走过来,你们肯定都累了,到家里喝口热水,吃口热饭吧!”一个长胡子红军说:“这位老表,我们就不进去打扰你的家人了,你看看,这天公作美,雨也停了,我们就在你家门口稍作休息一下,要是可以,还麻烦你烧些热水给我们喝一喝,可好?”雷观林急忙道:“你们是穷人的队伍,到了门口不进家怎么能行?水要喝,饭也得吃呀!”雷观林态度很坚决,一边说着抓住一个红军战士胳膊就往家里拉。
③雷观林吩咐了妻子儿子生火做饭,全家一时上下都忙碌起来,警卫班的战士也挽起袖子,有的帮着做饭,有的忙着挑水。雷观林看看大家,问吴吉清:“怎么有些同志的嘴都肿了,你的手指也是破的?”吴吉清笑道:“过山路的时候,怕打瞌睡滚到山下去,就一口口地吃辣椒,把嘴都辣肿了。没有辣椒的就咬手指头,咬得血淋淋的。”雷观林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脸,不禁自言自语道:“你们可都还是些孩子啊。”说着,这个壮实的汉子不禁鼻子有些发酸。他找来几块布头,用剪子剪成条子,给几个战士一一把手指包了。又把平时不舍得吃的一瓶香油从墙上拿来,倒了些在碗里,给战士抹在肿胀的嘴上。他说:“这是土法子,抹上能消肿。”雷观林见两个大高个子正在捆绑一个大物件,他看了一眼没说什么就走开了,一会他拿来了一根绳子,说:“你们的绳子都烂了,还是用这根吧,这是用黄麻拧的,结实!”雷观林问:“你们一路上翻山越岭的,怎么不把这么重的东西扔了?”其中一个说:“这可是宝贝呢,用它才能指挥千军万马!”原来这是发报机。
④饭做好了,土屋里弥漫着一股米香。雷观林急忙招呼大家吃饭,朱德端着碗,嗅了嗅,高兴地大声说:“十多天没吃过这样的米饭了。”雷观林说:“你们来得正是时候,这是刚打的米。”朱德一笑道:“这就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呀!”话音刚落,大家都开心地笑了。一顿饱饭,让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了精气神。雷观林对妻子悄悄吩咐:【B】“把缸里的几斗米全部给同志们带上,对了,还有那担红薯。”妻子急忙说:“留下红薯吧,要不家里就断粮了。”雷观林道:“咱们在家里再怎么也能想出办法来,他们天天在路上,后面还跟着白狗子,找粮都很难,你看看这些同志,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的,有些还都是孩子,咱们看着心里都不好受呀!”毛泽东见雷观林给红军准备了粮食,急忙让负责伙食的司务长付钱,司务长看了看粮食,从肩上褡裢里摸出了数块大洋,雷观林连连摆手,坚决不收,两人你来我往,最后雷观林把司务长推了出去。此时他突然想到了什么,说声等等,拔腿就往家中跑,不一会他赶了回来,一手提着一串红辣椒,一手拿着那一小瓶香油,气喘吁吁地说:“这辣椒你们能用上,嘴肿了再抹上香油!”一番话让大家湿了眼眶。
⑤雷观林目送着红军走远,才转身回家。妻子急急告诉他,红军又把钱留下了,给偷偷地放在盆子底下了。雷观林听了,急得直跺脚,抓起钱就冲出了门外,远处只有山和树木,雷观林捶打着自己的胸脯,竟一下子急出了两眼泪水。
(选自铁流《靠山》,有删改)
15.【初读·情节梳理】请从雷观林和红军的角度概括梳理主要情节。
16.【赏读·形象品析】请你根据语境和人物特点,从下列人物语言中任选一句,设计1-2处朗读重音,并阐述理由。
A.“在红军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B.“把缸里的几斗米全部给同志们带上,对了,还有那担红薯。”
17.【品读·写法探究】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文中写到了很多物件,如钱、红辣椒、香油等,请结合上下文,任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2)本篇文章选自铁流的《靠山》,试分析文题“靠山”的含义。
六、作文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亲情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没有浓烈的色彩,却有深深的意境。它是母亲温暖的怀抱,父亲坚实的脊背,是兄弟姐妹间无尽的关爱和支持。
请以《藏在________里的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七、名句名篇默写
19.诗文组辑录了一组诗文,请你参与并将交流内容补充完整。
诗词中总是蕴含着古人的深情厚谊,“① ,② ”(《峨眉山月歌》)盛满了李白对友人的留恋不舍;“③ ,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满溢着岑参对故乡的深切思念;“⑤ ,⑥ ”(《江南逢李龟年》)流露出崔九堂前杜甫对往事的无限追忆;“⑦ ,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贬谪之地的偏远暗含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牵挂;“⑨ ,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急切。这些感情如此动人,让我们总在不经意间被感染、被触动。
20.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当窗理云鬓,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 ,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4)古人折柳表示送别之情,或盼望亲人归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描写此意的诗句是: , 。
(5)岑参的《逢入京使》中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 , 。
参考答案
1.侍 荫 2.B 3.D
1.本题考查字形。
侍弄(shì nòng):指侍候、服侍、照料。
荫蔽(yīn bì):(枝叶)遮蔽;隐蔽。
2.本题考查字音。
憔悴(qiáo cuì):指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徘徊(pái huái):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
画卷(huà juàn):成卷轴形的画;比喻动人的壮丽场面。
故选B。
3.本题考查词句分析。
D.应把“防守”换成“守护”或“引导”等;
故选D。
4.B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B.缺少主语,删去“在……中”;
故选B。
5.C
②句中的“老有所依”对应“养父母之身”,“老有所乐”对应“养父母之心”,“老有所为”对应“养父母之志”。故排序为:③①④②。故选C。
6.(1)投奔(2) 到,等到(3)上,呈(4)想要 7.C 8.(1)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2)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到白马攻打东郡太守刘延。 9.示例:两人都非常忠君。木兰替父从军,既是对父亲的孝敬,也是对国家的忠诚;关羽离开曹操,投奔旧主刘备,体现出它对主公的忠诚。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结合下文“曹公擒羽以归”,可知关羽被曹操擒获,是在“先主奔袁绍”之后,即先生刘备投奔袁绍之后,可推测“奔”是“投奔”的意思。
(2)联系课文解释:“及鲁肃过寻阳”的意思是:等到鲁肃经过寻了的时候。及:等到。据此可知“及羽杀颜良”的“及”理解为“到、等到”。“及羽杀颜良”句意:等到关羽杀了颜良。
(3)据查字典法确定选⑤,句意:呈书告辞。拜:上,呈。
(4)根据成语推断法:“跃跃欲试”指心里急切地想试一试。 “为所欲为”指任意而为,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欲:想要。据此推断“左右欲追之”的“欲”理解为“想要”。“左右欲追之”句意: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赶关羽。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
“然”表转折,应在其前断开一处,断开后“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的意思是“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句意完整;“吾受刘将军厚恩”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应在“恩”后断开一处;“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中“誓”为动词,作谓语;“共死”“不可背”为两个并列的短语,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为: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为,为此;市,买;爷,父亲。
(2)绍,袁绍;遣,派遣;于,在。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中,木兰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巾帼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不仅是因为她孝顺父亲,也是为了国家而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坚毅勇敢的报国忠心和英雄气概。
乙文中,“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可知关羽虽然被困曹营,但时刻想着回到刘备身边效力,当报答了曹操后,立即封金拜书,去投奔刘备,可见关羽对主公的忠诚之至。
因此,选文内容都体现了木兰和关羽两人具有忠君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乙】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作先锋迎击颜良。关羽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回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等到关羽杀了颜良后,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走,便重加赏赐。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赶关羽,曹操说:“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不必追了。”
10.(1)从“不能只管自己,还是得先回去看看”可以看出,这时候祥子被孙侦探敲诈,辛苦积攒的买车钱又没了,他欲哭无泪。但同时他又不放心,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因为曹家这时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有一个男人。所以图B跟情境吻合。图A刻画的是祥子连人带车被抓去当壮丁的情景,不存在不放心、回去看看等情况。
(2)示例一:选择A,拥有自己的车是祥子的梦想、奋斗的目标,他拼死拼活工作,就是为了车,所以祥子会选择A作为头像。
示例二:选择B,初升的太阳象征着希望,代表着美好的事物,祥子连人带车被抓去当壮丁,第二次的买车钱又被孙侦探敲诈,尽管这样,他依旧没放弃买车,太阳代表着此时的祥子对生活还是充满信心。
(1)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换、名著情节。
《骆驼祥子》作者老舍,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它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根据祥子的朋友圈内容“我招谁惹谁了?”“我不能只管自己,还是得先回去看看吧”,结合原著可知,内容符合祥子刚被孙侦探敲诈时的情节。祥子辛苦攒下来准备买车的钱全被孙侦探敲诈走了,而他又无法反抗。只得是屈辱忍受。同时,又放心不下在曹宅的曹太太和高妈,曹先生又逃去上海,家里没有男人,所以他决定回曹宅看看。
备选图片A:描绘的场景是一群大兵将祥子围住,表现的是祥子买了第一辆车后,拉客出城,被大兵把车抢走的情节。
备选图片B:图中有两人,其中一人穿着体面,手上拿一把枪,这是孙侦探;其中一人穿着朴素,背稍弯,是祥子。表现的是祥子被孙侦探敲诈的情节。符合朋友圈内容里的情节。
故备选图片B放入朋友圈与情境吻合。
(2)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换、名著内容理解。开放类试题,答案不唯一。
A.一辆人力车:图片的内容是:一辆人力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过上体面的生活是祥子最大的梦想。祥子是人力车夫,他拼死拼活工作,就是为了车,所以祥子可选择A图作为头像。
B.一轮初升的太阳。图片的内容:在大地的远方,有一轮初升的太阳。图片代表着希望与光明。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他没有放弃希望,努力攒够了买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走了,他还是没有放弃买车的梦想。太阳代表着此时的祥子对生活的还是充满信心的,所以祥子可选择B图作为头像。
11. 外形和叶子 播种时间和生长状态 滋味和做法。(意对即可) 12.(1)拟人手法,将芥菜疙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芥菜疙瘩的倔强和生机,并很好地展现了芥菜疙瘩半截在土里,半截露在外面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荠菜疙瘩的喜爱和赞美。
(2)引用了袁枚在《随园食单》里的话,照应了前文芥菜疙瘩的做法和滋味;通过引用古人的话进一步证明了芥菜疙瘩滋味好;增加了吃芥菜疙瘩的雅趣,引出下文父亲吃芥菜疙瘩;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味和可读性。 13.父亲在作者出生时吃芥菜丝等场景,这种细节的描绘既佐证了荠菜疙瘩滋味好;也增加了文章的故事性,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父亲,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家庭生活和文化背景;通过父亲常说“知足菜根香”,使本文从对食物的赞美过渡到对生活态度的表达,借父亲之口传达了一种知足常乐的价值观;通过父亲吃芥菜疙瘩和作者在北京吃酱菜疙瘩的对比,反映了从贫困到富裕的时代变迁,也体现了价值观的传承。 14.“甜蜜”是因为荠菜疙瘩让作者想起关心自己和教导自己的父亲,家庭的温馨氛围;荠菜疙瘩让作者想起美好的少年时光;荠菜疙瘩也让作者时刻记住不忘本,要懂得知足。
11.本题考查内容梳理概括。
结合第②段“身材苗条且外皮光滑的多是青萝卜,身材矮小且呈锥形、表皮坑洼多须的多是芥菜”可知这是区分芥菜疙瘩和萝卜的方法,故是外形;结合“芥菜疙瘩的叶子相对花一些、皱一些,取根部洗净去皮,切成丝,用来腌制芥菜丝”可知这介绍的是芥菜疙瘩的叶子。故可填:外形和叶子。
结合第③段“农历二月,芥菜疙瘩即可播种,到春夏之交,就长成一片青绿,叶冠倒也茂盛”可知这是芥菜疙瘩的播种时间;结合“芥菜疙瘩似乎生来不愿意埋在土里,非要探出半截身子来接受阳光雨露。我所见过的芥菜疙瘩都是半截在土里,半截露在外面,真是奇特的物种”可知这是它的生长状态。故可填:播种时间和生长状态。
结合第④段“芥菜疙瘩有好滋味,最常见的是做成芥菜丝”可知这是芥菜疙瘩的滋味;结合“腌制芥菜丝首先要准备好一个土陶坛子,洗净控水,在太阳地里晾干。芥菜疙瘩切成丝后,在开水中焯一下,以除去涩味,再迅速捞出。放凉后,与盐巴、花椒、蒜末、小米辣、生花生一起腌制半个月左右即可”可知这是做法。故可填:滋味和做法。
12.(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赏析。
“不愿意”一词赋予了芥菜疙瘩以人的情感和意愿,使其仿佛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选择。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芥菜疙瘩对阳光雨露的渴望和向往,仿佛它在努力地挣扎、抗争,以摆脱土壤的束缚,追求更好的生长环境。而“探出”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芥菜疙瘩生长的动作。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长过程,更像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芥菜疙瘩仿佛是在主动地探索、寻找,以获取更多的阳光和雨露。这种生动的描绘,使得整个句子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芥菜疙瘩的生长状态,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动作,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它的生命力和对生长环境的追求,表达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袁枚作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美食家,其著作《随园食单》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结合第④段“芥菜疙瘩有好滋味,最常见的是做成芥菜丝。腌制芥菜丝首先要准备好一个土陶坛子,洗净控水,在太阳地里晾干……”可知,引用他的话,可以印证文章中所描述的腌制芥菜丝的方法是传统且可信赖的。结合第⑤段“父亲格外爱吃芥菜丝,喜在晨间搭配清粥来食”可知,也引出下文父亲吃芥菜疙瘩的情节,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也使得腌制芥菜丝的方法更加具有说服力。袁枚的《随园食单》不仅是一部食谱,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著作。引用其中的内容,可以为文章增添一份文化韵味,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文章不仅介绍了芥菜丝的腌制方法,还进一步拓展了相关的文化背景和食用建议。这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元,能够满足读者对于饮食文化知识的多方面需求。袁枚的知名度和《随园食单》的影响力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许多读者可能对袁枚的著作有所了解或感兴趣,因此引用他的话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阅读文章。据此可作答。
13.本题考查写法分析。
结合第⑤段“父亲格外爱吃芥菜丝,喜在晨间搭配清粥来食”可知,父亲格外爱吃芥菜丝,喜欢在晨间搭配清粥来食用,这种饮食习惯不仅体现了父亲的个人口味,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描写父亲与芥菜疙瘩的亲密关系,文章构建了一条情感纽带,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对芥菜疙瘩的喜爱以及这种喜爱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父亲对芥菜疙瘩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味觉层面,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寓意。结合第⑥段“父亲常说:‘知足菜根香,这菜根,可以是香菜根、芹菜根,也可以是芥菜疙瘩。吃有根的时蔬,心里格外踏实、妥帖。’”可知,他将菜根与知足、踏实等品质相联系。这种寓意不仅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也使得芥菜疙瘩成为了父亲人生哲学的象征。通过多次提到父亲,文章得以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些寓意,使读者能够从中领悟到更多的人生智慧。
结合第⑦段“其实,我出生的那段时间,正值家中最窘迫的时段,家中的开销多半是父亲经营诊所所得,还有就是家里养了二三十只鸡,鸡下了蛋,拿到集市上去卖了,换一些日常所需。现在想想,那些常常以芥菜丝佐餐的日子,尽管清苦,却也甜蜜”可知,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生活背景和饮食习惯,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芥菜疙瘩成为了家庭餐桌上的常客。通过多次提到父亲与芥菜疙瘩的相处细节,文章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传递了一种简朴、知足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背景的描写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结合第⑧段“后来到北京,吃到酱菜疙瘩,酱气十足,几乎吃不到芥菜疙瘩的辣味”可知随着时代分发展,芥菜疙瘩已经基本吃不到了,生活变富足了,但情感并没有改变。在文章中,父亲不仅是情感纽带的构建者,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之一。从父亲对芥菜疙瘩的喜爱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再到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感慨,父亲的角色贯穿始终,成为了文章结构上的重要线索。通过多次提到父亲,文章得以更加紧密地串联起各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据此可理解作答。
14.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芥菜疙瘩在文中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家庭记忆和情感寄托的载体。在物质不充裕的年代,芥菜疙瘩是餐桌上的常客,它见证了家人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因此,即便它的味道又辣又冲,但在家人心中,它却是“甜蜜”的,因为它让人回想起了那段时光里家人之间的温情和团结。
父亲常说“知足菜根香”,这句话不仅是对芥菜疙瘩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它告诉我们,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保持一颗知足的心,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幸福和满足。因此,芥菜疙瘩的“甜蜜”不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人生态度和哲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曾经被视为“下饭菜”的芥菜疙瘩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在作者心中,芥菜疙瘩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种“甜蜜”的感觉,既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是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艰难岁月的记忆和情感都是值得珍惜和铭记的。
芥菜疙瘩作为一种传统的食物,不仅承载着家庭的记忆,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认同。在作者心中,芥菜疙瘩的“甜蜜”不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这种文化认同使得芥菜疙瘩成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让人在品尝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芥菜疙瘩之所以“甜蜜”且难忘,是因为它承载了家人的情感寄托、人生哲理、时代变迁和文化认同等多重意义。它让我们在品尝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也让我们在回忆中感受到了岁月的温暖和甜蜜。据此可作答。
15.①坚决留住红军战士并生火做饭 ②坚决不收钱,又送红辣椒和香油 ③红军战士们帮忙做饭 ④红军临走把钱偷偷留下 16.示例:我选A句,在朗读时,我会重读“红军”“没有过不去”,突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一定会战胜困难的信心。 17.(1)示例:
(2)人民是最有力的靠山,以人民为靠山、把人民当靠山,红军就拥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红军也是老百姓的靠山,正是因为有红军的不怕困难,勇于牺牲,敢于战斗,老百姓们脱离苦难,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15.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空:结合第②段“雷观林急忙道:‘你们是穷人的队伍,到了门口不进家怎么能行?水要喝,饭也得吃呀!’雷观林态度很坚决,一边说着抓住一个红军战士胳膊就往家里拉”, 第③段“雷观林吩咐了妻子儿子生火做饭,全家一时上下都忙碌起来”可知,雷观林坚决留住红军战士并生火做饭;
第二空:结合第④段“雷观林连连摆手,坚决不收,两人你来我往,最后雷观林把司务长推了出去。此时他突然想到了什么,说声等等,拔腿就往家中跑,不一会他赶了回来,一手提着一串红辣椒,一手拿着那一小瓶香油,气喘吁吁地说”可知,雷观林坚决不收钱,又送红辣椒和香油;
第三空:结合第③段“警卫班的战士也挽起袖子,有的帮着做饭,有的忙着挑水”可知,红军战士们帮忙做饭;
第四空:结合第⑤段“雷观林目送着红军走远,才转身回家。妻子急急告诉他,红军又把钱留下了,给偷偷地放在盆子底下了”可知,红军临走把钱偷偷留下。据此概括作答。
16.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结合A句“在红军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分析,结合第②段“雷观林很吃惊,不禁问:‘山上的小路有的就壮在峭壁上,比羊肠子还细,你们这是怎么过来的?’雷观林感到不可思议。毛泽东听他这样说,笑笑道:【A】‘在红军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可知,A句是雷观林对红军能通过山上的小路感到不可思议,毛泽东听他这样说,就对他说了这句话,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也表现了红军的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据此可知,我们在朗读时可以重读“红军”与“没有过不去”,突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的,一定能战胜困难的信心;
结合B句“把缸里的几斗米全部给同志们带上,对了,还有那担红薯。”分析,结合第④段内容可知,B句雷观林对妻子悄悄吩咐的话,老百姓把家里剩下的米全都送给红军,怕不够,把红薯也要送上,表现了普通老百姓对红军的拥护与支持,我们在朗读时,可以重读“全部”,“还有”,从而表现出老百姓对红军的大力拥护与支持,表现出红军深得人心。
17.(1)本题考查理解意象。
结合第④段“毛泽东见雷观林给红军准备了粮食,急忙让负责伙食的司务长付钱,司务长看了看粮食,从肩上褡裢里摸出了数块大洋,雷观林连连摆手,坚决不收,两人你来我往,最后雷观林把司务长推了出去”,结合第⑤段“雷观林目送着红军走远,才转身回家。妻子急急告诉他,红军又把钱留下了,给偷偷地放在盆子底下了”可知,红军付钱给雷观林,雷观林坚决不收,但红军最终还是偷偷留下了钱。借“钱”这一物件,我们可以看到红军严格的纪律,不占百姓分毫利益;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红军的热烈拥护;
结合第③段“吴吉清笑道:‘过山路的时候,怕打瞌睡滚到山下去,就一口口地吃辣椒,把嘴都辣肿了。没有辣椒的就咬手指头,咬得血淋淋的。’”“又把平时不舍得吃的一瓶香油从墙上拿来,倒了些在碗里,给战士抹在肿胀的嘴上。他说:‘这是土法子,抹上能消肿’”,第④段“雷观林连连摆手,坚决不收,两人你来我往,最后雷观林把司务长推了出去。此时他突然想到了什么,说声等等,拔腿就往家中跑,不一会他赶了回来,一手提着一串红辣椒,一手拿着那一小瓶香油,气喘吁吁地说”可知,红军战士怕打瞌睡滚到山下去,就用吃辣椒的方式战胜;雷观林心疼红军战士,于是把平时不舍得吃的香油拿出给红军战士消肿;文中“辣椒”的出现,突显了红军战士们坚强的意志与战胜困难的决心;文中“香油”的出现,表现了老百姓对红军的爱护与支持;后面的“辣椒”“香油”的出现,突显了军民一家亲,老百姓是红军强有力的靠山这一主题。
(2)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结合第②段“雷观林急忙道:‘你们是穷人的队伍,到了门口不进家怎么能行?水要喝,饭也得吃呀!’雷观林态度很坚决,一边说着抓住一个红军战士胳膊就往家里拉”,第④段“饭做好了,土屋里弥漫着一股米香。雷观林急忙招呼大家吃饭,朱德端着碗,嗅了嗅,高兴地大声说:‘十多天没吃过这样的米饭了’”“一顿饱饭,让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了精气神”“雷观林道:‘咱们在家里再怎么也能想出办法来,他们天天在路上,后面还跟着白狗子,找粮都很难,你看看这些同志,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的,有些还都是孩子,咱们看着心里都不好受呀’”可知,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老百姓的队伍;雷观林热情招呼红军战士,让战士们吃饱饭,并且送红军战士粮食和香油,使红军战士们倍感温暖;据此可知,文题中的“靠山”指的是人民(老百姓)是红军的靠山,以人民为靠山、把人民当靠山,红军就拥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红军也是老百姓的靠山,正是因为有红军的不怕困难,勇于牺牲,敢于战斗,老百姓们脱离苦难,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18.例文:
藏在针线里的爱
爱,是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它有时热烈似火,有时又温润如水。而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的爱,就藏在那细细的针线里。
小时候,我特别顽皮,衣服裤子总是这儿破个洞,那儿开条缝。每次我拿着破损的衣物去找母亲,她总会笑着嗔怪我几句,然后便戴上老花镜,开始为我缝补。只见她坐在那温暖的阳光下,眯着眼,穿针引线,手中的针线如灵动的精灵,在衣物的破损处穿梭舞蹈。那细密而均匀的针脚,就像她对我无尽的关怀,一点点地将衣物修复如初,也将她的爱深深地缝进了每一寸布料里。
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文艺表演,准备穿的那条漂亮裙子却在关键时刻被我不小心勾出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急得大哭起来,母亲闻声赶来,轻轻拍着我的背安慰道:“宝贝,别着急,妈妈一定能把它修好。”说着,她便找来针线,开始全神贯注地缝补。她的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坚定,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重要的艺术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母亲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她却浑然不觉。终于,裙子被母亲完美地修复了,那道口子在她巧妙地缝补下几乎看不出来。我破涕为笑,穿上裙子自信地去参加表演,而母亲的爱也随着我在舞台上的每一个舞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随着我渐渐长大,生活中的衣物已不再轻易破损,但母亲的针线却从未停歇。她会在冬日来临之前,为我缝上厚厚的棉被,那一针一线里都饱含着她对我深深地牵挂,希望我能在寒冷的夜里感受到如春的温暖;她会在我书包的肩带开线时,仔细地缝好,那密密麻麻的针脚仿佛在诉说着她对我无声地叮嘱,要我在求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必担忧背后的支持会有丝毫减弱。
如今,我仔细端详母亲手中的针线,那根根细线在岁月的磨砺下已略显粗糙,却依然坚韧有力。就如同母亲对我的爱,虽历经风雨,却从未褪色。母亲用她的一生,在那一方小小的针线天地里,编织着我成长的画卷,书写着她对我无尽的爱。这份藏在针线里的爱,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走多远,都能感受到那来自母亲的、最温暖而深沉的力量。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藏在”表明这种爱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需要用心去发现、去感受。题目中的空白处需要补充一个具体的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实物,如一件毛衣、一封信、一个微笑;也可以是某个场景,如餐桌、车站、病房;还可以是一种行为或活动,如唠叨、陪伴、争吵等。通过对这个特定载体的描述,来展现背后蕴含的深沉亲情之爱。立意重在挖掘所填载体与爱之间的深刻联系,展现亲情爱的独特性与珍贵性。例如,若填“唠叨”,则可立意于父母看似琐碎的唠叨背后,是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担忧,是希望子女能少走弯路、健康成长的拳拳爱心;若填“旧相册”,可阐述相册中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家庭的美好瞬间,这些照片背后是家人共同度过的岁月,蕴含着相互陪伴、相互关爱的深情厚谊,承载着对往昔温馨时光的怀念与对家庭延续的期望。
二、思路点拨。本题适合写记叙文。作文构思上,首先,在开篇点题,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出所填的载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比如以“每次看到那把旧雨伞,心中就涌起一股暖流,因为那里藏着父亲深沉的爱”开篇。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与载体相关的事件或故事,重点刻画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细节,以突出爱的表现。如写“藏在饺子里的爱”,可以描述母亲为了给家人包出美味的饺子,精心准备馅料、反复试验包饺子的手法,以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时的其乐融融场景。最后,在结尾处总结升华,强调这种藏在载体中的爱对自己的影响,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与回报之情,使文章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19.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不知何处吹芦管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溪、渝州、遥、傍、岐、啼、芦管”等字词容易写错。
20. 对镜帖花黄 深林人不知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帖、芳菲、漫、袖、龙钟”等字词容易写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