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八年级上册 专题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转缘南山趾①,稍北,回视如树圭②。又折而入东崦③,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节选自李孝光《大龙湫记》)
【注】①山趾:山脚。②圭:帝王所执玉质版符。③东崦:东山。④捣:冲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 阙 : (2)沿溯阻绝 溯:
(2)但见张口 但 : (4)相顾大笑 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3.《三峡》既是写水,为什么又从山写起?写水时为什么不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呢?请你结合文本说一说原因。
4.【甲】【乙】两文极尽描写之妙,展示山川风物之灵秀,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景物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请结合相关语句分别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A)。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③。其隟④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B)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释】①《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永州八记”之一。②僇(lù)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③惴栗:恐惧不安。④隟(xì):同“隙”,指空闲时间。
5.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自余为僇人 课内迁移(有朋自远方未) ①
居是州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②
日与其徒上高山 课内迁移(吾日三省吾身) ③
穷回溪 查阅词典(①身居洞穴。②贫困。③终结、尽。) ④
6.请将“也”“者”“则”分别还原到原文括号中去。
7.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8.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觉而起,起而归。
9.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请分别写出两位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真宗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不觉失笑,予乃出。
(节选自苏轼《书杨朴事》)
【注释】①东封还:到东边泰山封禅归来。②杞:今河南省杞县。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⑤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盖竹柏影也 盖:
(3)及召对 及: (4)皆哭 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12.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简要赏析。
13.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甲乙两文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南朝·吴均)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②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③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④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右溪记》唐·元结⑤)
【注释】①欹(qī)嵌盘曲:(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②逸民退士:退隐的人。③置州:设置州县。④俾(bǐ):使。⑤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曾两度出任道州刺史,后因不爱官场生活而弃官归田。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 道州城西百余步
B.泉水激石 洄悬激注
C.猛浪若奔 此溪若在山野
D.不以疾也 置州以来
15.下列给【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B.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C.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D.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17.【甲】【乙】两文的作者通过描写山水,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②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选自《近思录》
【注释】①阿:地名,山东东阿县。②铸库兵:熔铸库中兵器。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七里之郭( ) ②委而去之(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④追者反曰( )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0.《孟子》长于论辩,行文气势充沛。请从【甲】文中找出一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21.请结合乙文中的句子,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语文课本《〈孟子〉三章》)
【乙】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xiè),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①无贿赂,案无留牍②。公之余③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④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⑤,我任⑥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自《郑燮传》)
注:①室:家。②留牍:滞留的公文。③余:空余时间。④值:遇到。⑤谴:谴责,责备。⑥任:承担责任。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命之(命:生命)
B.无违夫子(夫子:指有学问的人)
C.居天下之广居(居:居住)
D.或阻之(或:有的人)
2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批驳了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B.甲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C.乙文的郑燮害怕被皇帝怪罪,停止开仓济民。
D.乙文塑造了一个以百姓利益为先的官员形象。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5.孟子与景春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却提到“妾妇之道”,有什么作用?
26.郑燮是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27.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必先苦其心志 苦:
②而后喻 喻:
③困于心,衡于虑 衡:
④四夷俱服 服:
2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2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30.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论证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B.甲文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说起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C.“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亦能论证甲文的观点。
D.乙文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仍能希望听到臣子们的进谏争辩,尤为可贵。
3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和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节选自《新百喻经》)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zhì):跌倒,摔跤。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32.下列选项中,与“公善之,欲行”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B.汝之不惠 C.虽我之死 D.跳往助之
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3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
鲁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景)帝居禁中①,召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裁②,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③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④上。上曰:“起!”亚夫因趋⑤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⑥,非少主臣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禁中:宫中。②大裁:大块没有切好的熟肉。③尚席:主持宴席的官员。④谢:道歉,谢罪。⑤趋:快步走。⑥鞅鞅:愤愤不平。
3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之( ) (2)被( ) (3)因( )
36.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此非不足君所乎?
37.材料一中汉文帝说“嗟乎,此真将军矣!”,材料二中汉景帝说“此鞅鞅,非少主臣也”,由此可以看出汉文帝和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同“缺”,空隙,缺口 逆流而上 只 视,看 2.(1)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2)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 3.①“峡”指“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故从山写起。先写山,既可揭示水流迅速的原因,也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展现三峡的奇绝。或者: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先写山。
②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一段写山的雄伟气象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4.甲文:甲文多运用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写“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正面描写,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侧面描写。作者对夏水进行正侧面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三峡夏水的凶险和疾速的特点;再如写秋景的“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是正面描写,写“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侧面描写。作者对秋景进行正侧面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三峡秋季景色的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再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甲文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正面描写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侧面描写分析可知(任选一点即可)
乙文:①通过写大龙湫瀑布水落如雷霆万钧,如万人击鼓,从正面写出了大龙湫瀑布水势迅猛,水声浩大的特点。②通过写游人面对面说话却只能看到嘴在动而听不到说的话语,和先生的赞叹,从侧面写出了大龙湫瀑布水声的浩大和景象的壮观。
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了郦道元《三峡》和李孝光《大龙湫记》的片段,展现了古代游记文学的精髓。两篇文章均以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三峡和大龙湫的壮丽景色呈现得栩栩如生。郦道元的《三峡》以山为引,通过四季变换的描写,展现了水的不同风貌,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悟。李孝光的《大龙湫记》则通过动态的描写,突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两文均运用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直接描绘景物的形态,又通过人物的反应和环境的变化,增强了描写的立体感和感染力,充分展示了古代游记文学的艺术魅力。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溯:逆流而上。
(3)句意:只看见嘴巴张开。但:只。
(4)句意:于是相视大笑。顾:视,看。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时:时节,季节;素湍绿潭:白色的浪花绿色的潭水;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2)或:有时;盘桓:在半空中回旋;忽:刹那间。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问:《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三峡的山连绵不绝;“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表现了山的高耸;联系甲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知,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为下文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为写水势,先写山势,山势影响水势,为下文写水做了铺垫。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村,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第二问:《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先描述夏季三峡水的情况“,接着描述春冬之时三峡的景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描述秋季三峡的景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里没有按照季节的顺序写,而是先写最有特点的夏季,再写春冬,最后写秋季,这样的安排能够突出三峡不同季节的特色,夏季水势浩大的特点最为突出,所以先写,春冬景色秀丽雅致,秋季则显得萧瑟凄凉,这种顺序的安排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和节奏感,让读者能更好地领略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魅力。
4.本题考查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
甲文:
《三峡》运用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地貌特点——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连绵不断、高耸挺拔,展现出三峡山的雄壮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意思是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进一步突出山的高峻。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接描写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从正面突出了夏水水势的盛大、湍急以及凶险的特点。“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举例,如果有帝王的命令急需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行得快。从侧面表现出夏水的迅疾、奔放。
描写三峡的秋景正面描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直接描绘了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的景象,展现出秋景的清冷。“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从侧面烘托出三峡秋季的凄凉氛围,以衬托游者哀愁的心情。
乙文:
“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的意思是: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该句通过视觉、听觉写瀑布水落如雷霆万钧,从正面写出了大龙湫瀑布水势迅猛,水声浩大的特点。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的意思是: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再联系“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可知,通过写游人面对面说话,听不见彼此的内容,和先生的赞叹,侧面了大龙湫瀑布水声的浩大和景象的壮观。
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我们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而后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
5. 从 居住 每天 尽 6.A者 B则 C也 7.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8.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 9.《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高傲世的情怀。
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两段文言文,展现了两位文人对自然山水的不同情感寄托。陶弘景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情感积极向上;而柳宗元则通过被贬后的山水游历,抒发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情感深沉复杂。两文对比鲜明,体现了文人寄情山水的多样性,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境遇的反思。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5.本题考查字义。
①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自,从。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自余为僇人”中的“自”也是从的意思。句意:自从我成为被贬受刑的人。
②在“居是州”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刑的人,就住在永州)这句话中,结合上下句“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居”的意思是“居住、处在”。上句表明自己成为被贬之人,下句说处于这种状态常常忧惧不安,“居是州”则是说明自己所处的地点是永州,所以“居”解释为“居住、处在”符合语境。
③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日”也是每天的意思。句意:每天和自己的同伴登上高山。
④句意: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穷,尽。根据查阅字典法,选③。
6.本题考查虚词用法。
A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这里应填“者”。“者”在这里是“……的人”的意思,“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者”字用于指代具备“能与其奇”这种能力的人,使句子表达完整,语义通顺。
B处:“醉( )更相枕以卧”,此处应填“则”。“则”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醉则更相枕以卧”意思是“喝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则”字很好地连接了“醉”和“更相枕以卧”这两个动作行为,体现出一种顺承的逻辑关系,符合语境。
C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 )”,这里应填“也”。“也”在这里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起加强语气和舒缓语气的作用,“皆我有也”翻译为“都已被我游览了”,“也”字使句子的陈述语气更明显,表达出作者当时认为自己已经游览遍了永州特异山水的那种肯定的态度。
7.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在闲暇的时候,就缓步行走,无拘无束地游玩。
分析:“其隟也”中“其”指代作者自己,“隟”是指空闲时间,“也”在这里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其隟也”表示时间背景,是一个整体,应断开;“则”是就的意思,表承接,“施施而行”描述的是缓慢行走的状态,“漫漫而游”描述的是无拘无束游玩的状态,“施施而行”和“漫漫而游”是作者在闲暇时的两种行为状态,分别描述不同的动作,二者之间应断开。
故断句为: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觉,睡醒。而,就。起,起来。归,回家。
9.本题考查主题情感。
《答谢中书书》: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景色,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景物相互映衬,清晨的猿鸟乱鸣,傍晚的鱼儿竞跃,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作者对这些美景的细致描写,以及发出“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充分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之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认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言外之意是自己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情趣,体现了他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也流露出他对这种能够欣赏自然之美的自我肯定。
《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作者开篇就点明自己被贬为罪人,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这句话直接表明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被贬的遭遇使他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奠定了全文寂寞惆怅的情感基调。“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同伴四处游览山水,喝醉后便睡觉做梦,醒来就回家的行为,看似是在享受山水之乐,但实际上是他在借这种方式来排遣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然而,即使在游玩的过程中,他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寂寞和惆怅。“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作者原以为自己已经游览遍了永州所有奇特的山水,却不知道还有西山这样独特的存在,这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对现实的不满,有一种孤高傲世的情怀,他渴望能够找到真正能让自己心灵得到慰藉的地方,而西山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他之前的寂寞和孤独。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自从我成为被贬受刑的人,就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在闲暇的时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同伴登上高山,走进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那些幽深的泉水、奇异的石头,无论多远没有不到达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喝醉后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了就起身,起身了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还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
10. 考虑,想到 大概是 待,等到 全,都 11.(1)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你难道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作一首诗送给我吗? 12.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表现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13.甲文中,苏轼虽被贬黄州,却并未沉浸在仕途失意中,而是有闲情逸致赏月,体现出他的豁达乐观;乙文中,苏轼即将被押送人狱。却还能用幽默的话语安慰妻子,可见他的豁达乐观。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书杨朴事》两篇文章,展现了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深厚的文学造诣。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月夜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超然物外的心境。而在《书杨朴事》中,苏轼以幽默的笔调记录了自己与妻子的对话,展现了其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两篇文章均体现了苏轼面对人生起伏时的从容与智慧,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盖:大概是。
(3)句意为:等到把他召来应对诗歌的时候。及:待,等到。
(4)句意为:都大哭。皆:全,都。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
(1)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子:你。独:难道。如:像。乎:语气词,吗。
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可以从景物特点、描写角度、修辞手法或词语运用等角度来分析。
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从修辞的角度看,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安静和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从描写的角度看,运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给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
从表现手法看,运用了衬托和动静结合的写法,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被贬黄州后仍能有赏月的闲情逸致,还为自己和怀民能欣赏到月下美景而自豪,由此可见其豁达乐观;
结合【乙】“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不觉失笑,予乃出”等内容可知,苏轼被捕入狱前妻儿痛哭,苏轼却能以幽默的诗句安慰妻儿,由此可见其豁达乐观。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地名)人杨朴,能作诗。等到把他召来应对诗歌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儿子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14.B 15.A 16.(1)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 17.甲文:表现作者喜爱自然,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对右溪景物无人赏爱,为之怅然之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甲】文《与朱元思书》通过描绘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美景,展现了作者吴均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俗事务的厌倦,以及对山水之美的沉醉与超脱。【乙】文《右溪记》则通过描写道州城西的小溪,表达了作者元结对自然景观的珍视与惋惜。文中“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一句,流露出作者对无人欣赏美景的遗憾,以及对自然之美的保护与传承的渴望。两文均通过山水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疏离。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向西(漂流)/向西;
B.都是“冲击”的意思;
C.好像/如果
D.认为/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方位和时间。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其中“在人间”表示地点,应断开;“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和“静者之林亭”都是写这条小溪的作用,应断开;故断为: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竞上:争着向上;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
(2)为:因为;命:命名。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第一段“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在作者看来,这里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即使那些流连于官场,追名逐利的人看到这些风景也会为之沉迷。表现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以及追名逐利的鄙弃。表达了寄情于山水的情感。
结合乙文“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可知:作者看到如此美丽的右溪,置州以来,无人欣赏。作者看到此情此景,为之怅然,无人欣赏的小溪和自己有相似之处,故也是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参考译文:
【甲】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持续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追求闲适和远离尘世的人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18. 外城 放弃 巩固 同“返”,返回 19.凭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那一方。 20.示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层层递进,语气强烈、气势充沛地论证了“限制百姓、巩固国防、威震天下不靠天时地利而靠人和”的道理。 21.得道者,即施行仁政者,让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就能强大,就如乙文中子奇“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就是一种仁政,得到了阿地的民心,当敌人来犯时,百姓就能“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
这篇阅读文章通过【甲】文和【乙】文两段材料,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甲】文引用了《孟子》中的经典论述,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比“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关系,论证了道德与民心在治国安邦中的核心作用。【乙】文则以子奇治县的故事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仁政和民心所向实现地方治理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得道者多助”的道理。两篇文章相辅相成,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动的实例,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与“民心”的紧密联系。
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
②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③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
④句意:追赶的人回来说。反:同“返”,返回。
1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以:凭借;所顺,所归顺的人;攻:攻打;亲戚:这里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
2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甲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可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一句中,连续使用了三个“不以……”的句式,构成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说的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讲的是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表示的是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这三个句子从不同方面层层递进地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关键因素,强调了限制百姓、巩固国防、威震天下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条件,如封疆、山溪、兵革等,而应该依靠“人和” 。通过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语气更为强烈,让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由此可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层层递进,语气强烈、气势充沛地论证了“限制百姓、巩固国防、威震天下不靠天时地利而靠人和”的道理。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乙文“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可知,“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表明子奇到达阿县后,把兵库里的兵器熔铸成农具,让百姓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使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这一系列举措是子奇施行的仁政。
而“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则体现出当魏国起兵攻打阿县时,阿县的百姓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家的兵器参战,全力抵抗外敌。这是因为子奇的仁政让百姓受益,得到了阿地的民心,所以百姓愿意为了保卫家园而战。
由此可知,得道者,即施行仁政者,让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就能强大,就如乙文中子奇“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就是一种仁政,得到了阿地的民心,当敌人来犯时,百姓就能“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很好地诠释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
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决断,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达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熔铸成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兵器,粮仓里没有粮食,于是就起兵攻打(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领儿子,兄长带领弟弟,用自己家的兵器参战,于是打败了魏国的军队。
22.D 23.C 24.(1)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2)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25.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他们的本质只不过是顺从(迎合),直接反驳了景春提出的观点。 26.示例: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郑燮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在闹饥荒时,一心为百姓着想,不惧皇帝降罪,坚持开仓济民,他称得上“大丈夫”。
甲文围绕“何谓大丈夫”展开,孟子批驳景春观点,指出大丈夫应居仁由义,坚守原则,不为外部因素所动。乙文讲述郑板桥任职期间的事迹,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饥荒时不顾上级问责毅然开仓济民。两篇文章,一从理论阐述大丈夫标准,一以人物事迹展现大丈夫作为,均体现出对高尚道德与担当精神的推崇 。
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父命之”中的“命”应是“教导、训诲”的意思,而不是“生命”,原句意思是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B.“无违夫子”中的“夫子”指的是丈夫,整句话意思是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C.“居天下之广居”中第一个“居”是“居住”,第二个“居”是“居所,这里指‘仁’”,句子意思是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 ,单纯说“居:居住”表述不准确。
故选D。
2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C.乙文中“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表明郑燮没有害怕被皇帝怪罪,而是坚持开仓济民,选项C中“郑燮害怕被皇帝怪罪,停止开仓济民”与原文不符,理解错误。
故选C。
2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迷惑;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动摇;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
(2)即:立即;发:发放;活:使……活,救活。
25.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要顺从丈夫,以顺从为正,这是妾妇之道。而公孙衍、张仪这些人,他们以顺从君主的意志为准则,迎合君主,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道义原则,本质上也是一种顺从。孟子通过这种类比,直接反驳了景春提出的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指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真正大丈夫的标准,从而更有力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大丈夫的主张。
2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
首先明确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然后看乙文中郑燮的表现:“室无贿赂”体现了他为官清廉,不被钱财等诱惑,符合“富贵不能淫”;“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在百姓面临饥荒时,他一心为百姓着想,不惧皇帝可能的降罪,坚持开仓济民,体现了他以百姓利益为先,做事合乎道义,在面对可能来自上级的责罚时,没有屈服,而是勇于承担责任,符合“威武不能屈” 。
所以综合来看,郑燮称得上“大丈夫”。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为官清廉,不受贿赂,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诵诗,以至于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责问,我一力承担。”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送他。
27. 使……痛苦 了解,明白 同“横”,梗塞,不顺 臣服,服从 28.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29.(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2)治理国家如同治疗疾病,疾病即使痊愈了,更应该扶持养护。 30.B 31.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多位出身低微却成就大业者的事例,论述了人才需在忧患中磨炼,国家无忧患易灭亡,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乙文写唐太宗以治病喻治国,强调病愈后仍需护养,治国也应居安思危,魏征对此表示赞同。两文均围绕治国与居安思危相关,甲文侧重哲理阐述,乙文借助比喻和君臣对话表达。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痛苦。
(2)句意为:才能被人们了解。喻:了解,明白。
(3)句意为:内心忧困,思想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4)句意为: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服:臣服,服从。
2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国内国外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高兴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内外治安”是“臣不以为喜”的内容,“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点明魏征“喜”的内容;故断为: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2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代词,这,这些。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2)句重点词语:虽,即使。尤:尤其、格外。宜:应该。将护:修养护理。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先从国家说起再说到个人”有误,根据“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应为:先从个人说起再说到国家;
故选B。
31.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
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等六个例子,通过排比增强语势,强调这些人尽管出身贫贱,但都在经受艰苦磨炼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为下文论述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做铺垫。
乙文中“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写病治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而治病与治国有相似之处,因此作者以此为喻,说明了治国也应“日慎一日,唯惧不终(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即国家要居安思危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确实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久远维持,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高兴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32.D 33.①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比不上寡妇和幼儿。
②鲁公犹像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停止了。 34. 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 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比愚公和鲁公的行为,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愚公坚定执着,面对智叟的嘲笑,他坚信通过代代相传的努力,终能移山,体现了其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而鲁公则优柔寡断,在修建园林时,屡次因他人的意见而改变计划,最终未能成事,反映了他缺乏主见、易受外界影响的性格。文章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揭示了在面对困难时,坚定信念与果断决策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优柔寡断可能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公善之,欲行”句意:鲁公认为这个建议(土可垒山)很好,想要施行。之:代词,代指“土可垒山”这个建议。
A.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D.代词,代指愚公;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汝,你;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弱子,幼儿、小孩。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决,决断,决定;寝,停止。
3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面对移山的艰难任务,有着长远的规划和坚定的信念,他坚信凭借子孙后代的努力,一定能把山移平,体现出他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且不畏艰难的性格特点。
根据乙文“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可知,鲁公在修建园子的过程中,多次因为他人的不同意见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先是听了父亲的话停止,又因他人建议想施行,听了妻子的话又停止,之后又因他人意见想行动,最后因家人阻止又停止,始终犹豫不决,体现出他缺乏主见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甲】河曲的智叟嘲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乙】鲁公修建园子,想要挖一个水池,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就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建议很好,想要施行。他的妻子说:“你不怕小孩子们跌倒摔跤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置围栏来保护它,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鲁公听从了这个人的建议,又想要施行。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停止了。
35. 往、到 同“披”,穿着 于是 36.(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2)这难道不使您满意吗? 37.汉文帝的态度是称赞,肯定;汉景帝的态度是猜忌,不满意。
这篇文言文通过两则故事,展现了周亚夫在不同皇帝眼中的形象。材料一中,周亚夫在细柳军中严格执行军令,即便是天子亲临也不违背规定,表现出他的刚正不阿和治军严明,赢得了汉文帝的赞赏,称其为“真将军”。材料二中,汉景帝通过赐食一事试探周亚夫,周亚夫的不满和愤懑被景帝察觉,认为他“非少主臣”,表现出景帝对周亚夫的猜忌和不信任。两则故事通过对比,揭示了周亚夫在不同君主面前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复杂性和帝王心术的微妙。
3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之:往,到;
军士吏被甲: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被:同“披”,穿着;
亚夫因趋出:周亚夫于是快步出宫。因:于是。
3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约,规定;驱驰,策马疾驰。
(2)重点字词:非,不是;不足,不满足。
3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根据“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可知,汉文帝对周亚夫的态度是高度赞扬和认可的。他称赞周亚夫为真将军,表明他认为周亚夫治军严明、忠诚尽职,是一位难得的军事将领。
乙文根据“(景)帝居禁中,召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裁,无切肉,又不置箸”“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可知,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态度则带有一定的不满和担忧。他认为周亚夫心怀不满(鞅鞅),可能不适合辅佐年轻的君主。这表明汉景帝对周亚夫的性格是不满意的。
参考译文:
【甲】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戴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并拉满。文帝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门前,不能进入。先导人员说:“皇上即将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命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驾到,也无法进入军营。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着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到了主帅所在的营帐,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拱手行礼,说:“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大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他感动,表情变得严肃庄重,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并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仪式完成后离开。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后,群臣都感到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乙】汉景帝居住在皇宫里,召见周亚夫并赐给他食物,但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成小块,也没有准备筷子。周亚夫心中不满,回头叫掌管宴席的人拿筷子来。汉景帝看着周亚夫笑着说:“这难道不能满足你的需要吗?”周亚夫摘下帽子向汉景帝谢罪。汉景帝说:“起来吧!”周亚夫于是快步走出宫殿。汉景帝目送他离开,说道:“这个人心怀不满,不能辅佐少主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