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双减作业本9.3 极地地区分层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度粤人版七下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双减作业本9.3 极地地区分层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度粤人版七下地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13 08:23:1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
双减作业本:极地地区
1.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区域认知)
2. 能够运用相关资料,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综合思维)
3. 能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理解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一个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先进的南极常年考察站。读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绿色考察”理念贯穿秦岭站设计、建设全过程,秦岭站利用的能源最有可能是( )
A.水能和地热能 B.核能和太阳能 C.风能和太阳能 D.石油和天然气
2.南极科考主要是为了( )
A.探索和保护丰富的森林资源 B.开发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
C.开展对特殊自然环境的研究 D.创设游客观光的休憩区域
1.C 2.C
【解析】1.南极地区风力较大,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朗天气,风能和太阳能比较丰富,因此可知,秦岭站利用的能源最有可能风能和太阳能,C正确;核能的利用存在潜在的核辐射和核废料处理等问题,不符合“绿色考察”理念,B错误;南极地区气候寒冷,水资源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不利于水能的开发,南极地区的地热能开发技术和可行性尚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A错误;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对环境和气候生产负面影响,与“绿色考察”理念相悖,D错误。故选C。
2.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南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所以世界多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科学考察站,C正确,南极森林资源不丰富,A排除。并不是为了开发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创设游客观光的休憩区域,BD排除。故选C。
3.考察站房屋在第二层,底部通透,不禁令人想起傣家竹楼,但二者目的不同,是因为秦岭站( )
A.防雨 B.防风雪 C.防干旱 D.防风沙和暴雪
3.B
【详解】南极地区气候酷寒,多暴风雪,考察站房屋在第二层,底部通透,是为了防止积雪掩埋,防风雪,B正确,C错误;南极地区降水稀少,不需要防雨,A错误;南极地区冰川广布,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基本无风沙,D错误;故选B。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秦岭站、长城站与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的三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超过60%。图为中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南极三个常年考察站共有的特点是( )
A.2月气温最低 B.有北极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大气降水稀少
5.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的主要原因是( )
A.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B.南极洲缺少传统能源
C.人口密度大耗能较多 D.注重绿色环保的理念
4.D 5.A
【解析】4.2月是南极洲的夏季,气温较高,A错误。北极熊主要在北冰洋沿岸,南极洲没有北极熊出现,B错误。秦岭站、长城站与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的三个常年考察站。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之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C错误。南极气候酷寒、干燥,故南极三个常年考察站大气降水稀少,D正确。故选D。
5.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的主要原因是:南极终年烈风,风能丰富,考察期间一般选择当地的夏季,南极太阳能资源丰富,A正确。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等传统能源,B错误。南极洲气候酷寒,没有常住人口,C错误。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等传统能源,但是很难开挖,采用风能和太阳能容易利用,注重绿色环保的理念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故选A。
2024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人类对于极地科学探索的渴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极地远离人类生活环境,保留着生命、地球乃至太阳系早期的秘密;另一方面,极地是地球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能反映地球的变化,又能对地球的发展(如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6.科学家进行极地科学考察,需挑战的恶劣环境是( )
A.闷热潮湿 B.沙漠广布 C.淡水匮乏 D.气候寒冷
7.下列不可能是科考人员在极地进行的科考活动的是( )
A.考察古村落分布 B.研究气候变化 C.开展空间环境探测 D.监测冰盖变化
8.为了保护极地地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资源丰富,应大力开采 B.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C.各国加强合作,保护环境 D.建立军事基地,加强国防
6.D 7.A 8.C
【解析】6.极地纬度高,气候寒冷,冰雪广布,多大风,D正确,AB错误;冰雪广布,水资源丰富,C错误,该题选D。
7.极地地区纬度高,自然条件恶劣,没有古村分布,A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一方面,极地远离人类生活环境,保留着生命、地球乃至太阳系早期的秘密;另一方面,极地是地球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能反映地球的变化,又能对地球的发展(如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研究气候的变化以及监测冰盖变化,BD不符合题意,极地受人类干扰少,可以开展空间环境探测,C不符合题意,该题选A。
8.极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力开采资源,A错误;极地环境人口容量小,大量移民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各国应该加强合作,保护极地环境,C正确;极地属于全球,不能建立军事基地,加强国防,D错误,该题选C。
中国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工作人员借助LED灯给植物照明,利用嵌入式温室控制系统等技术,让科学考察工作者在南极地区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瓜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
①烈风 ②暴雨 ③严寒 ④湿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我国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有利于( )
①彰显出我国雄厚的综合实力 ②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③了解南极地区常住人口的分布状况 ④为研究世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B 10.B
【解析】9.南极地区是世界上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其自然环境特征是酷寒、烈风、干燥,所以在南极地区建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烈风和严寒,不需要担心湿热和暴雨,B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排除ACD。故选B。
10.我国对南极地区的考察①彰显出我国雄厚的综合实力;②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④为研究世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数;南极地区是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综上所述,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排除ACD。故选B。
中国北极科考队先后多次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并于2004年7月28日,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中国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读“中国北极黄河站位置示意图”和“白令海峡及其周边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黄河站所在地突出的气候特征是( )
A.四季如春 B.四季分明
C.终年严寒 D.终年湿热
12.白令海峡以南的水域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3.下列关于北极地区附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令海峡位于东半球
B.黄河站位于中纬度
C.阿拉斯加位于北美洲
D.北冰洋沿岸生活着大量企鹅
11.C 12.A 13.C
【解析】11.由图可知,黄河站位于75°N—80°N之间,地处北极圈(66.5°N)以北,由于纬度较高,气候终年严寒。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由图可知,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白令海峡以北属于北冰洋,以南属于太平洋,所以白令海峡以南的水域是太平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由图可知,白令海峡位于20°W以西、160°E以东的西半球,A错误;黄河站位于高纬度地区,B错误;阿拉斯加位于北美洲,C正确;企鹅生活在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没有企鹅分布,D错误。故选C。
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冰山。近年来,南极科考发现冰山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下图左是南极冰山景观图,下图右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读图,下列科考站附近冰山消融最快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泰山站
15.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 )
A.加大纸张消费 B.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煤炭取暖 D.多用塑料制品
14.A 15.B
【解析】14.长城站的纬度位置最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低纬度的冰川消融量会更快,A正确;其他三站的纬度较高,消融量较少,BCD错误。故选A。
15.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行低碳生活,减缓全球变暖,绿色低碳出行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B正确;加大纸张消费,会使木材使用量增大,森林面积减少,A错误;使用煤炭取暖、多用塑料制品都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全球变暖,CD错误。故选B。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正式开站,命名为“秦岭站”。读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南极科考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山站大致位于昆仑站的正南方 B.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C.昆仑站在东半球 D.秦岭站纬度最高
2.万家团圆的春节期间,我国科考队员正在南极秦岭站开站并进行科考,选择此季节在南极科考的原因是( )
A.气温较高,白昼长 B.气候严寒,冰川厚
C.春暖花开,景色好 D.春节期间,时间足
3.我国极地科考工作者在南极科考时,需要( )
A.穿戴好防寒衣物 B.随身携带雨具 C.防范北极熊袭扰 D.就地掩埋垃圾
1.C 2.C 3.D
【解析】1.极地气温异常升高,其可能的影响是:大量极地冰川融化,融化的冰川进入海洋,变成咸水,淡水资源会减少,A错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陆地面积将减少,B错误。冰川融化,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C正确。冰川融化,北极航行范围会扩大,更有利于北极航线的运行,D错误。故选C。
2.为缓解极地地区升温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①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③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④加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①③④正确。增加耕地面积,会破坏地表植被等,减少了对二氧化碳吸收,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进一步加剧极地地区升温现象,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读图可知,黄河站为北极的科考站,北半球的夏季为6-8月,是黄河站气候最温和的时候,A错误。黄河站位于欧洲国家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B错误。暖季时可以从北极航道,经过白令海峡去往黄河站,比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道更近,C错误。黄河站位于0°经线的东侧附近,属于东半球,D正确。故选D。
读极地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年来极地呈现异常增温趋势。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
材料2:北极地区图
4.气温异常升高对图示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
A.淡水资源将大幅增加 B.陆地面积将增大
C.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 D.北极航道航行难度增大
5.为缓解极地地区升温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②增加耕地面积,科技兴农③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④加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对我国黄河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最温和的季节是12月—2月
B.距离最近的大洲是亚洲
C.暖季,从我国前去科考的最短航线经过苏伊士运河
D.位于东半球
4.C 5.C 6.D
【解析】4.极地气温异常升高,其可能的影响是:大量极地冰川融化,融化的冰川进入海洋,变成咸水,淡水资源会减少,A错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陆地面积将减少,B错误。冰川融化,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C正确。冰川融化,北极航行范围会扩大,更有利于北极航线的运行,D错误。故选C。
5.为缓解极地地区升温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①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③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④加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①③④正确。增加耕地面积,会破坏地表植被等,减少了对二氧化碳吸收,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进一步加剧极地地区升温现象,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读图可知,黄河站为北极的科考站,北半球的夏季为6-8月,是黄河站气候最温和的时候,A错误。黄河站位于欧洲国家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B错误。暖季时可以从北极航道,经过白令海峡去往黄河站,比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传统航道更近,C错误。黄河站位于0°经线的东侧附近,属于东半球,D正确。故选D。
2024年5月,某地理爱好者先到达莫斯科,再飞抵摩尔曼斯克,乘坐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从摩尔曼斯克前往北极考察。下图示意此次北极考察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地理爱好者到达莫斯科当天,当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昼长夜短 B.极夜 C.昼短夜长 D.极昼
8.从摩尔曼斯克前往北极点,该船行进的大致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9.从北极点返回摩尔曼斯克的整个过程中,该地理爱好者观测到地理事象的变化趋势是( )
A.风沙不断增大 B.岛屿不断减少 C.气温不断升高 D.冰层不断增厚
7.A 8.D 9.C
【解析】7.2024年5月太阳直射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莫斯科昼长夜短;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莫斯科纬度低于66.5°,所以不可能有极昼极夜现象,BCD错误,故选A。
8.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端,所以从摩尔曼斯克前往北极点,行进的大致方向是向北,ABC错误,故选D。
9.从北极点返回摩尔曼斯克纬度逐渐降低,气温逐渐升高,冰层不断变薄;北极点与摩尔曼斯克之间海域广阔,不可能有风沙;北极点附近被海洋包围,岛屿最少,ABD错误,故选C。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一秦岭站正式开站。右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0.秦岭站的经纬度大致是( )
A.74°S,164°E B.74°S,164°W C.74°N,164°E D.74°N,164°W
11.下列关于中国五大科考站叙述正确的是( )
A.昆仑站位于东半球 B.秦岭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南方向
C.秦岭站濒临大西洋 D.五个科考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10.A 11.A
【解析】10.读图可知,图示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沿着纬线顺时针为正东。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由此可判定,秦岭站的经纬度约是(74°S,164°E),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到160°E是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是西半球。中国南极五大科考站中,昆仑站位于东半球,A正确。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扇区)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B错误。秦岭站(位于罗斯海扇区)濒临太平洋,C错误。长城站地处南极圈之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D错误。故选A。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极燕鸥只有一个柠檬那么重,却是世界上迁徙距离最长的候鸟。它们始终追逐太阳的脚步,每年往返于南北极之间度夏。北极燕鸥主要以鱼类等海洋动物为食,寿命长达15至30年,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岩石和沙石地上,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海洋。下图示意北极燕鸥主要迁徙路线和北极燕鸥图。
(1)北极燕鸥长途迁徙路线主要经过 (大洋)上空及沿岸地区,繁殖地位于 (大洋)附近,越冬地位于 (大洲)附近。
(2)当北极燕鸥向 (“南”或“北”)飞往越冬地时,在甲处分成两队,一队沿A (大洲)沿岸飞行,另一队沿B (大洲)沿岸地区飞行。
(3)北极燕鸥每年迁徙行程达4万千米,这个距离大致相当于绕地球 (纬线名称)飞行一圈,在越冬地时主要是 (“1月”或“7月”)前后。
(4)从年平均气温、栖息地、食物来源等方面,简要分析北极燕鸥选择北极地区而不是南极地区作为繁殖地的自然原因。
1.(1) 大西洋 北冰洋 南极洲
(2) 南 非洲 南美洲
(3) 赤道 1月
(4)北极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南极;岛屿较多,燕鸥栖息地空间范围大;食物来源更加丰富多样。
【分析】本题以北极燕鸥主要迁徙路线和北极燕鸥图为材料,涉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重要的经纬线、北极燕鸥选择北极地区而不是南极地区作为繁殖地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读图可知,北极燕鸥长途迁徙路线主要经过呈“S”型的大西洋,繁殖地位于北极附近的北冰洋附近,越冬地位于南极附近的南极洲附近。
(2)读图可知,当北极燕鸥向南飞往越冬地时,在甲处分成两队,一队沿A非洲沿岸飞行,另一队沿B南美洲沿岸地区飞行。
(3)现在,人们经过测量发现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北极燕鸥每年迁徙行程达4万千米,这个距离大致相当于绕地球赤道飞行一圈,在越冬地时主要是1月前后。此时,为南半球的暖季,有助于它们越冬。
(4)北极燕鸥选择北极地区而不是南极地区作为繁殖地的自然原因是:北半球的夏季来临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便于北极燕鸥繁殖;北极岛屿较多,燕鸥栖息地空间范围大;北冰洋食物来源更加丰富多样。
2.【聚焦极地科考彰显大国担当】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已从南极考察大国逐渐走向南极考察强国。读南极地区图及秦岭站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
(1)据图可知,秦岭站位于长城站的 方向。南极地区因终年被冰雪覆盖,冰川面积大,是世界上 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2)我国南极科考站建站时间大多在2月的主要原因是 。
(3)从气候角度分析,中国南极秦岭站(如右上图所示)主楼建筑采用高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南极地区的“主人”】
(4)秦岭站科考队员除必要的野外工作,尽量足不出户,以降低对有“南极主人”之称的代表性动物—— 生存环境的干扰。
【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
2023年1月23日,英国南极考察队研究人员发现,一块1550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块,从南极布伦特冰架上崩塌脱落,变成一座巨大的浮动冰山。据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称,北极变暖较全球平均速度快了2~3倍。根据推算,预计在本世纪末,北极将出现“无冰”状态。
(5)南极冰架崩塌脱落、北极将出现“无冰”状态的原因是 ,极地冰川的快速融化将进一步加快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会导致一些临海城市消失。
(6)为了保护极地环境,请你列举一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采取的文明低碳行为。
2.(1) 西南 淡水
(2)气温较高、白昼时间长
(3)防止风雪掩埋
(4)企鹅
(5)全球气候变暖
(6)公交车出行、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
【分析】本题以南极地区图及秦岭站景观图为材料,涉及南极地区的资源、极地科考、代表动物、环境保护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距离南极点的远近及南极上空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可判断,秦岭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濒临太平洋。南极地区因终年被冰雪覆盖,冰川面积大,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2)我国南极科考站建站时间大多在2月,主要是由于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更长,适合建站和考察。
(3)秦岭站采取架空离地的设计好处是可以防止风雪掩埋,该地区终年寒冷、风雪大。
(4)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常住居民的大陆,秦岭站科考队员除必要的野外工作,尽量足不出户,以降低对“南极主人”企鹅生存环境的干扰。
(5)南极冰架崩塌脱落、北极将出现“无冰”状态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极地冰盖的快速融化将进一步加快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会导致一些沿海低地被淹没及一些临海城市消失。
(6)为了保护极地环境,防止极地冰川的快速融化,我们应该做到低碳出行、公交车出行,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随手关灯,使用清洁能源等。
学习目标
核心巩固
素养提升
自我超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
双减作业本:极地地区
1.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区域认知)
2. 能够运用相关资料,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综合思维)
3. 能够了解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理解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一个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先进的南极常年考察站。读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绿色考察”理念贯穿秦岭站设计、建设全过程,秦岭站利用的能源最有可能是( )
A.水能和地热能 B.核能和太阳能 C.风能和太阳能 D.石油和天然气
2.南极科考主要是为了( )
A.探索和保护丰富的森林资源 B.开发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
C.开展对特殊自然环境的研究 D.创设游客观光的休憩区域
3.考察站房屋在第二层,底部通透,不禁令人想起傣家竹楼,但二者目的不同,是因为秦岭站( )
A.防雨 B.防风雪 C.防干旱 D.防风沙和暴雪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秦岭站、长城站与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的三个常年考察站。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比超过60%。图为中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我国南极三个常年考察站共有的特点是( )
A.2月气温最低 B.有北极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大气降水稀少
5.秦岭站优先采用风能和太阳能的主要原因是( )
A.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 B.南极洲缺少传统能源
C.人口密度大耗能较多 D.注重绿色环保的理念
2024年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40周年。人类对于极地科学探索的渴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极地远离人类生活环境,保留着生命、地球乃至太阳系早期的秘密;另一方面,极地是地球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能反映地球的变化,又能对地球的发展(如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6.科学家进行极地科学考察,需挑战的恶劣环境是( )
A.闷热潮湿 B.沙漠广布 C.淡水匮乏 D.气候寒冷
7.下列不可能是科考人员在极地进行的科考活动的是( )
A.考察古村落分布 B.研究气候变化 C.开展空间环境探测 D.监测冰盖变化
8.为了保护极地地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资源丰富,应大力开采 B.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C.各国加强合作,保护环境 D.建立军事基地,加强国防
中国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工作人员借助LED灯给植物照明,利用嵌入式温室控制系统等技术,让科学考察工作者在南极地区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瓜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
①烈风 ②暴雨 ③严寒 ④湿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我国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有利于( )
①彰显出我国雄厚的综合实力 ②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③了解南极地区常住人口的分布状况 ④为研究世界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中国北极科考队先后多次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并于2004年7月28日,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建立了中国首座北极科学考察站。读“中国北极黄河站位置示意图”和“白令海峡及其周边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黄河站所在地突出的气候特征是( )
A.四季如春 B.四季分明
C.终年严寒 D.终年湿热
12.白令海峡以南的水域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3.下列关于北极地区附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令海峡位于东半球
B.黄河站位于中纬度
C.阿拉斯加位于北美洲
D.北冰洋沿岸生活着大量企鹅
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冰山。近年来,南极科考发现冰山消融达到创纪录水平。下图左是南极冰山景观图,下图右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读图,下列科考站附近冰山消融最快的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中山站 D.泰山站
15.为了减缓冰山消融的速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倡( )
A.加大纸张消费 B.绿色低碳出行 C.使用煤炭取暖 D.多用塑料制品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正式开站,命名为“秦岭站”。读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南极科考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山站大致位于昆仑站的正南方 B.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C.昆仑站在东半球 D.秦岭站纬度最高
2.万家团圆的春节期间,我国科考队员正在南极秦岭站开站并进行科考,选择此季节在南极科考的原因是( )
A.气温较高,白昼长 B.气候严寒,冰川厚
C.春暖花开,景色好 D.春节期间,时间足
3.我国极地科考工作者在南极科考时,需要( )
A.穿戴好防寒衣物 B.随身携带雨具 C.防范北极熊袭扰 D.就地掩埋垃圾
读极地地区图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1: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近年来极地呈现异常增温趋势。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
材料2:北极地区图
4.气温异常升高对图示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
A.淡水资源将大幅增加 B.陆地面积将增大
C.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 D.北极航道航行难度增大
5.为缓解极地地区升温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②增加耕地面积,科技兴农③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④加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对我国黄河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最温和的季节是12月—2月
B.距离最近的大洲是亚洲
C.暖季,从我国前去科考的最短航线经过苏伊士运河
D.位于东半球
2024年5月,某地理爱好者先到达莫斯科,再飞抵摩尔曼斯克,乘坐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从摩尔曼斯克前往北极考察。下图示意此次北极考察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地理爱好者到达莫斯科当天,当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昼长夜短 B.极夜 C.昼短夜长 D.极昼
8.从摩尔曼斯克前往北极点,该船行进的大致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9.从北极点返回摩尔曼斯克的整个过程中,该地理爱好者观测到地理事象的变化趋势是( )
A.风沙不断增大 B.岛屿不断减少 C.气温不断升高 D.冰层不断增厚
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一秦岭站正式开站。右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0.秦岭站的经纬度大致是( )
A.74°S,164°E B.74°S,164°W C.74°N,164°E D.74°N,164°W
11.下列关于中国五大科考站叙述正确的是( )
A.昆仑站位于东半球 B.秦岭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南方向
C.秦岭站濒临大西洋 D.五个科考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极燕鸥只有一个柠檬那么重,却是世界上迁徙距离最长的候鸟。它们始终追逐太阳的脚步,每年往返于南北极之间度夏。北极燕鸥主要以鱼类等海洋动物为食,寿命长达15至30年,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岩石和沙石地上,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海洋。下图示意北极燕鸥主要迁徙路线和北极燕鸥图。
(1)北极燕鸥长途迁徙路线主要经过 (大洋)上空及沿岸地区,繁殖地位于 (大洋)附近,越冬地位于 (大洲)附近。
(2)当北极燕鸥向 (“南”或“北”)飞往越冬地时,在甲处分成两队,一队沿A (大洲)沿岸飞行,另一队沿B (大洲)沿岸地区飞行。
(3)北极燕鸥每年迁徙行程达4万千米,这个距离大致相当于绕地球 (纬线名称)飞行一圈,在越冬地时主要是 (“1月”或“7月”)前后。
(4)从年平均气温、栖息地、食物来源等方面,简要分析北极燕鸥选择北极地区而不是南极地区作为繁殖地的自然原因。
2.【聚焦极地科考彰显大国担当】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已从南极考察大国逐渐走向南极考察强国。读南极地区图及秦岭站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南极地区的地理特征】
(1)据图可知,秦岭站位于长城站的 方向。南极地区因终年被冰雪覆盖,冰川面积大,是世界上 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2)我国南极科考站建站时间大多在2月的主要原因是 。
(3)从气候角度分析,中国南极秦岭站(如右上图所示)主楼建筑采用高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南极地区的“主人”】
(4)秦岭站科考队员除必要的野外工作,尽量足不出户,以降低对有“南极主人”之称的代表性动物—— 生存环境的干扰。
【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
2023年1月23日,英国南极考察队研究人员发现,一块1550平方公里的巨大冰块,从南极布伦特冰架上崩塌脱落,变成一座巨大的浮动冰山。据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称,北极变暖较全球平均速度快了2~3倍。根据推算,预计在本世纪末,北极将出现“无冰”状态。
(5)南极冰架崩塌脱落、北极将出现“无冰”状态的原因是 ,极地冰川的快速融化将进一步加快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会导致一些临海城市消失。
(6)为了保护极地环境,请你列举一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采取的文明低碳行为。
学习目标
核心巩固
素养提升
自我超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