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基础巩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再也没有“无主的领土”可供西方国家“自由”占领了,要想获得更多殖民地,只有依靠自身实力去争夺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加速了西欧国家走向衰落
B.属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霸战争
C.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
D.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2.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也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只有英国所占有的殖民地的1/10。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基于此,德国组织成立了( )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国际联盟 D.轴心国集团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争夺在巴尔干地区的霸权地位的斗争更加激烈,小规模、小范围的战争不断发生。火星四溅的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战争一触即发的“火药桶”。最终引爆“火药桶”的“火星”是( )
A.三国同盟形成 B.三国协约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 D.凡尔登战役
4.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某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旨在说明( )
A.德国军事实力强大
B.战争的残酷性
C.战争成为新技术发明的催化剂
D.贝当为投降德国辩解
5.美国教授迈尔斯在其著作中写道:“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美国加入战争,从而从根本上定义了这是一场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也宣布了美国参加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世界民主创造和平环境’。”他的观点( )
A.准确分析了一战的根源
B.怒斥了一战造成的破坏
C.美化了美国参战的意图
D.正确阐述了一战的性质
6.对于凡尔赛体系,有学者认为虽然战胜国一再标榜以民族自决原则处理领土问题,但实际上还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满足它们自己的需要(包括满足战时签订的密约)来实行这一原则。这说明凡尔赛体系( )
A.遵循了自由公正原则
B.维持了战后世界的长期和平
C.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
D.最终形成现代国际关系格局
7.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认为:“国际联盟的主要宗旨是确保维持和平;它建立国际劳工组织以规定劳工的状况。1919年以后,这些机构和制度成为新的国际秩序正常和基本的组成部分了。”据此可知,国际联盟的建立( )
A.保障了世界和平安宁
B.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C.旨在建立国际新秩序
D.维护了世界正义与公平
8.1914—1924年,欧洲大陆的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沙俄帝国等在战争中逐渐解体,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几十个国家诞生或重建,一些国家面积缩小了,一些国家面积扩大了。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促进了社会主义兴起
B.削弱了欧洲中心地位
C.实现了协约国的意图
D.改变了欧洲政治版图
【能力提升】
9.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这表明当时有人认识到( )
A.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源
B.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并疯狂扩军备战
C.欧洲在一战前30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
D.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10.巴尔干部分地区曾先后处于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在反对这两个帝国的斗争中,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日益高涨。另外,沙皇俄国以“泛斯拉夫主义”支持塞尔维亚人的统一要求,而奥匈帝国则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独立,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斗不断。这表明( )
A.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加剧
B.俄奥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C.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日益升级
D.俄国在国际问题上更注重伸张正义
11.1914年,德军利用无线电技术获取情报,重创俄军。1915年,英国研制出坦克后很快就投入战场使用。但交战国却未迎来期盼中“短暂而胜利”的结局。这说明( )
A.军事装备的需要适应科学发展
B.厌战情绪限制了战争扩大化
C.科技革命改变了战争的方式
D.技术革新使战争更残酷
12.1917年4月,美国对德国宣战,在此影响下,巴西等一批国家相继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演变为全球性战争。由此可知,“全球性战争”是( )
A.科技进步的副产品
B.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结果
C.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产物
D.国家利益至上的恶果
13.1917年各国工人罢工运动此起彼伏。法国罢工人数增至29万,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口号;俄国3万人罢工,要求政治变革,被称为“二月革命”;1918年1月,全德工人实行总罢工,要求增加粮食定量、建立民主政府等。材料表明( )
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B.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C.参战国的国内矛盾激化
D.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14.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独立,巴尔干的一部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等并入塞尔维亚,组成新的王国。此外,波兰和芬兰独立,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获得独立。这说明( )
A.一战推动欧亚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
B.一战摧毁了传统帝国统治秩序
C.巴黎和会一定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
D.一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15.巴黎的外交官们制造了国际联盟,这是第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安全组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持世界的和平。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要求国联盟约成为巴黎和平条约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签约国不得不接受这一世界组织。由此可知,国际联盟( )
A.由美国倡导并参与创建
B.在国际上有十分广泛的参与性
C.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制定的国际安全原则影响深远
16.法国驻印度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的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材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
A.激发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使法国失去对殖民地的控制
C.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D.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到1914年,美国在拉美的投资为17亿美元,德国的投资为9亿美元,直追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同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 400万美元增加到1916年的321 400万美元,而与同盟国的贸易则从16 900万美元猛跌到116万美元。1917年1月31日,德国通知美国政府即将开始无限制的潜艇战,美国遂于2月3日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3月1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一份德国外交大臣发给德国驻墨西哥公使的密电,电令的内容是如果美国由于潜艇战而对德作战,墨西哥就与德国结成反美联盟,作为参战的报酬,德国答应帮助墨西哥夺回新墨西哥等三州。美国舆论大哗,引起战争狂热。4月6日,美国正式对德宣战。为了适应反潜斗争的需要,美国开始大量建造驱逐舰。美国海军的重大贡献是它的护航编队把美国部队和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到法国。由于美国参战,协约国和中立国方面的商船损失逐渐减少。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参加一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参加一战的影响。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B 【解析】材料“要想获得更多殖民地,只有依靠自身实力去争夺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即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即三国协约,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定义了这是一场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也宣布了美国参加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世界民主创造和平环境’”可知,迈尔斯的说法掩盖了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真实目的,美化了美国参战的意图,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但实际上还是根据掠夺战败国和满足它们自己的需要(包括满足战时签订的密约)来实行这一原则”可知,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对战败国的掠夺和满足战胜国尤其是英、法的利益,这反映出列强根据实力安排战后秩序,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际联盟的主要宗旨是确保维持和平;它建立国际劳工组织以规定劳工的状况。1919年以后,这些机构和制度成为新的国际秩序正常和基本的组成部分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材料“欧洲大陆的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沙俄帝国等在战争中逐渐解体,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几十个国家诞生或重建,一些国家面积缩小了,一些国家面积扩大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地理版图,故选D项。
【能力提升】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正确;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是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与科技发展导致战争的残酷性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大国之间的争夺不断加剧,表明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日益升级,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英德矛盾是此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重创俄军”“研制出坦克后很快就投入到战场使用”可知,一战中的技术革新使战争的破坏性更大,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在此影响下,巴西等一批国家相继对德宣战”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背景下,各国联系密切,所以说“全球性战争”是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产物,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材料“法国罢工人数增至29万,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口号”“俄国3万人罢工,要求政治变革,被称为‘二月革命’”“1918年1月,全德工人实行总罢工,要求增加粮食定量、建立民主政府等”表明各参战国国内矛盾激化,故选C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独立”“波兰和芬兰独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也获得独立”表明民族自决原则在欧洲得到运用,巴黎和会一定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原则,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亚洲,排除A项;一战没有摧毁传统帝国统治秩序,排除B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材料“巴黎的外交官们制造了国际联盟……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要求国联盟约成为巴黎和平条约的一个组成部分”说明了巴黎和会与国联的关系,即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项正确;一战后美国倡导建立国联,但是由于其国人的反对,美国并没有加入,排除A项;由于美国和苏联并未加入国联,所以国联并不具备广泛的参与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国际联盟制定的国际安全原则影响深远,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材料“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的人民的独立意识”体现的是一战激发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故A项正确;法国失去对殖民地的控制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一战激发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并未反映一战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排除C项;一战后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并未取得胜利,排除D项。
17.【答案】(1)背景:美德矛盾加剧;美国同协约国的经济利益密切;德国发动无限制的潜艇战;德国企图利用墨西哥牵制美国。
(2)影响:推动了美国的海军建设;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德国的失败;加速了一战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