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基础巩固】
1.1916年初,列宁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一切战线上,也就是说,在经济和政治的一切问题上进行的一系列的会战。由此可知,列宁旨在( )
A.强调资本主义仍然有生命力
B.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指出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D.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十月革命后,列宁说:“我们有权自豪,而且我们确实很自豪,因为我们有幸能够开始建设苏维埃国家,从而开创全世界历史的新时代,由一个新阶级实行统治的时代。”列宁感到“自豪”的是( )
A.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
C.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D.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3.列宁说:“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我们就是在这种基础上进行十月革命的,不然,我们就不会那样容易取得胜利。”列宁在此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
A.已经满足了工农的实际需求
B.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为革命作准备
C.以彻底改造社会为主要目的
D.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4.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该政策属于( )
A.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1921年春,苏俄境内出现大量的私人商贩、家庭“采购员”,他们从工业地区来到产粮省份,用各种金属制品交换面粉和马铃薯等粮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工业产品出现滞销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农业集体化的推进
6.1931年,苏联实施工资改革,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将非熟练工人和熟练工人的工资比例从1∶2.8调整为1∶3.6,并实行刺激性较大的累进计件工资制。这一改革( )
A.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
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精神
C.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推动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
7.1932—1937年,苏联集体农庄机耕率由19%提升到71%,谷物的机播率由20%提升到54.3%,机械收割率由10%提升到43.8%。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A.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C.摆脱了粮食供应困难
D.工农业比例渐趋均衡
8.苏联在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以后,几乎所有农业生产产量均低于1928年时的水平,只有播种面积和皮棉制品产量略有增加。面对苏联政治局下发的收购计划,农民只好将口粮及种子粮上交。这一现象反映了苏联(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农业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
C.农业集体化背离了苏联模式
D.计划经济加剧了社会矛盾
【能力提升】
9.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的设想;但是,列宁于1915年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观点。列宁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 )
A.帝国主义阶段的新变化
B.国际工人运动的不断高涨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教训
10.在1917年的《四月提纲》里,列宁设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从而提出了和平发展方针。列宁提出这一设想的主要依据是( )
A.存在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俄国沙皇已经宣布退位
C.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D.两个政权实现和睦相处
11.下表为1917年2—10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人数的变化。这可用来说明( )
时间 2月 4月 8月初 10月初
党员人数 约2.3万人 10万人 24万人 35万人
A.社会主义革命已深入人心
B.资产阶级丧失了执政地位
C.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发展
D.武装夺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12.1917年12月,苏俄宣布取消沙俄与英国签订的瓜分波斯和土耳其的秘密条约,并呼吁:“立即起来打倒你们国土上百年来的占领者吧!”“在革新世界的道路上,我们期待着你们的同情和支持。”该举措( )
A.使中东地区摆脱了殖民枷锁
B.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涨
C.着眼于改善苏俄的国际环境
D.瓦解了英国的殖民主义体系
13.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苏俄当时政治制度的生态原始平衡的格局,破坏了多党合作体制。”该学者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最可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利益
B.强化了苏共对政权的控制
C.建立了工农联盟
D.打击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
14.“因为经济上允许资本主义而在政治上加强了控制权力向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集中,逐步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该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实质上是苏联模式的雏形
B.完全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市场原则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因受政治体制的制约而难以持续
15.在苏联,计划草案经过详细的、全面的审查以后,便提交政府批准。经政府批准的国民经济计划,便获得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这说明苏联工业化发展的特点是( )
A.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
B.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
C.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16.1930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氛……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 )
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
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
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
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只是在军事方面,还包括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革命,强调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还相当艰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得到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支持,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以判断是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苏俄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工资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工资,以此鼓励工人提高技术,这适应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完成农业集体化以后,农业生产产量下降,而农民为了完成苏联政治局下发的收购计划,只能将口粮及种子粮上交,这说明苏联的农业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故选B项。
【能力提升】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基于这一变化,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观点,故A项正确;此时国际工人运动并没有不断高涨,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巴黎公社在1871年就已经失败,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和平发展方针,不赞成使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据此提出和平过渡的方针,故A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国内政局的判断,与国际形势无关,排除C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7年2—10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人数迅速增加,说明武装夺权的条件已经成熟,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十月革命爆发之前资产阶级还没有丧失执政地位,排除B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苏俄宣布废除沙俄与英国签订的瓜分波斯和土耳其的秘密条约,并呼吁当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其着眼点是争取当地人民的支持,改善苏俄的国际环境,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改变了苏俄当时政治制度的生态原始平衡的格局,破坏了多党合作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后,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苏联共产党对政权的控制,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排除A项;苏俄政府建立工农联盟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苏共对政权的控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逐步形成高度集权的官僚体制。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可知,受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影响,新经济政策并未长期实行,即新经济政策因受政治体制的制约而难以持续,故D项正确。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计划草案经过详细的、全面的审查以后,便提交政府批准。经政府批准的国民经济计划,便获得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联模式下,苏联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选D项。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苏联模式逐渐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故D项正确;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大,排除A项;苏联模式的僵化与衰退还未出现,排除B项;取消自由贸易是1918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
17.【答案】(1)“新”的表现:适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
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