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基础巩固】
1.1929—1933年,德国纳粹党党员的人数不断上升,由15万人上升到100万人,其中2/3为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1/3为工人。这表明纳粹党( )
A.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C.得到下层民众支持
D.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B.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欲望
C.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D.赢得备战时间,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3.如图是20世纪40年代苏联画家伊·托伊泽创作的宣传画《祖国母亲在召唤》,该作品( )
A.推动了战争局势的逆转
B.旨在激发工业化建设热情
C.发挥了军事动员的作用
D.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4.1941年,德国将战局扩大到冰岛以及格陵兰岛附近,罗斯福随即也宣布将“中立区”扩大到亚述尔群岛和冰岛附近海域。同年7月,美军登陆冰岛,并在冰岛建立海军基地,组建了丹麦海峡巡逻队。这表明当时美国( )
A.开始卷入世界战争
B.着手应对战争威胁
C.彻底放弃中立政策
D.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5.中、英、苏、美等大国认为法西斯“攻击一方,就是攻击我们全体”。该认识的产生得益于( )
A.英、法对德宣战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6.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作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条件,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使大连成为某种形式的国际委员会管理下的自由港”,并同意苏联在二战结束以后使用中国东北的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据此可知,雅尔塔会议( )
A.推动了国际秩序的重建
B.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精神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D.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7.联合国发表的《联合国宪章》废弃了战争的权力,它把制裁侵略的机制规定得较为完整周密,同时拥有维和实力。由此可知联合国( )
A.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
B.建立了国际新秩序
C.是当今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
D.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 )
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持世界和平
B.维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共同主宰世界
C.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D.战胜国对战败国遗产的重新分赃
【能力提升】
9.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同时,三井、三菱、大仓等财阀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转向军事工业。日本政府还实行增发公债以充战争费用的“军需通货膨胀政策”,使日本经济迅速地转入战争经济,军需生产急剧上升,结果日本较其他国家更早摆脱经济危机。这说明当时日本( )
A.找到克服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B.通过战争转移国内斗争视线
C.将危机处理与军事发展相结合
D.正式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10.1932年,德国空军总共有各类飞机36架,到1939年拥有各类飞机增加到8 295架;1934年,德国步兵师和坦克师共10个,到1938年增加到51个。这表明德国( )
A.缔结同盟,谋划发动世界大战
B.发展军工,积极进行扩军备战
C.实行新政,工业成就卓著
D.发展经济,以重工业为主
11.1921年2月,法、波签订同盟条约,并经《洛迦诺公约》重新肯定后,波兰成为法国防御德国体系的东方柱石;1933年,波兰领导人先后于3月和4月连续敦促法国,共同对德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以制止德国扩军,结果却遭法国拒绝。这一结果主要说明( )
A.法德两国关系已走向和解
B.欧洲构建起集体安全体制
C.凡尔赛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D.法国严格践行《非战公约》
12.下表反映了1937年英、法两国部分政治家的言论。这些言论( )
国家 政治家 言论
法国 博内 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应享有广泛自由
法国 肖当 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它在奥地利的势力
英国 哈里法克斯 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
A.避免了英法卷入战争泥潭
B.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
C.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体现了公正的外交立场
13.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和军队内部一部分人主张乘机向北攻占西伯利亚,同德国瓜分苏联,军队内部另一部分人则主张首先南进。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在继续侵华战争的同时,加快向南方推进,为此不惜对美、英一战。这反映出( )
A.苏德战争引发日本侵华
B.二战已经发展到全球阶段
C.美、英两国正式对日宣战
D.日本预谋发动太平洋战争
14.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内容包括同盟国进行战争的目的、方法、有关战争及战后的世界和平的各项原则等。《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
A.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B.消除了各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C.表明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D.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5.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坚决要在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的东欧的势力范围内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从而把东欧这条入侵苏联的危险走廊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这表明雅尔塔体系( )
A.具有大国强权的政治烙印
B.体现了美苏争霸的性质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16.1945年1月,罗斯福在一次演说中强调:“上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我们的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我们放弃了获得更有利的和平的希望……(现在)我们决不能让这种情况重演,否则我们又将走向同样的悲惨道路——通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道路。”为此,美、苏等国( )
A.致力于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B.专注于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
C.加强合作重构战后国际秩序
D.着力于处理战后遗留的问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英]肯·福莱特《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议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苏]特鲁汉诺夫斯基《丘吉尔的一生》
(1)在材料一、材料二中,丘吉尔为何均称俄国(苏联)为“魔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是怎样同“魔王”打交道的。
(3)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吉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C 【解析】材料“其中2/3为职员、独立劳动者和农民,1/3为工人”反映了德国纳粹党得到下层民众支持,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纳粹党在国会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纳粹党欺骗宣传的结果,纳粹党并不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情绪,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任何一国的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其国家利益,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材料所示绘画作品的主题是号召苏联人民勇敢抵抗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军事动员的作用,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针对德国将战局扩大的形势,罗斯福立即作出反应,扩大“中立区”的范围,并在“中立区”建立海军基地,这说明当时美国已经开始着手应对战争威胁,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并未参加雅尔塔会议,而美国和苏联在会议上私自决定了中国大连、东北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的命运,体现出雅尔塔会议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竭力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说明联合国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期,在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上,美、苏、英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故选C项。
【能力提升】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很多大型企业转向军事工业,并且日本的经济也转入战争经济,这使得日本较其他国家更早摆脱了经济危机,说明当时日本将危机处理与军事发展相结合,故C项正确;日本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不是正确的途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国内大型企业和国家经济的转型有利于摆脱经济危机,排除B项;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是在193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是1931年,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德国军事力量迅速增强,这表明德国大力发展军工,积极扩军备战,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波兰领导人先后于1933年3月和4月连续敦促法国,共同对德国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以制止德国扩军,说明此时期德国的大规模扩军行为已经使得其他国家产生了警惕心理,据此可知凡尔赛体系已面临严重危机,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1937年英、法部分政治家对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的扩张行为持不加制止的态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推行绥靖政策,会助长德国的侵略气焰,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的推进,英、法最终还是成为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1937年英、法部分政治家对德国法西斯侵略持纵容态度,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言论明显是从牺牲小国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不是外交立场公正的体现,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加快向南方推进,为此不惜对美、英一战”,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这反映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有预谋的,故D项正确;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苏德战争爆发是在1941年,排除A项;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排除B、C两项。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联合国家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内容包括同盟国进行战争的目的、方法、有关战争及战后的世界和平的各项原则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这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有利于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其军事力量所能控制”“建立对苏联友好的政府”“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可知,雅尔塔体系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罗斯福所说的“上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我们的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我们放弃了获得更有利的和平的希望”是指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责任,为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苏等国着手加强合作并相互妥协,就战后建立国际新秩序达成相应协议,故选C项。
17.【答案】(1)原因:材料一中丘吉尔称俄国为“魔王”,是由于俄国在亚洲进行侵略扩张,是英国的重要对手;材料二中丘吉尔称苏联为“魔王”,是由于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英国的社会制度不同。
(2)说明:给苏联提供一些援助;和苏联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召开雅尔塔会议等,协调反法西斯行动;军事上与苏联配合打败德国法西斯。
(3)外交准则:外交政策的调整始终以英国的国家利益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