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后提升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后提升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4 13:1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基础巩固】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将东欧作为既定建立“安全带”的地区,对其实施直接控制,而美国企图通过多党制和自由选举在东欧建立议会制政府。美、苏的这些举措(  )
A.维护了战后的世界和平
B.标志两极格局基本形成
C.助推了多极化趋势发展
D.加剧了美苏的紧张局势
2.“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为美国在经济上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上述评论指的是(  )
A.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3.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北大西洋公约》上签字后哀叹:“与美国共事是一种冒险,因为美国相比其他大西洋共同体国家占有巨大的力量优势。”这说明北约的建立(  )
A.便于美国控制西欧    
B.激化美欧之间矛盾
C.由英国起主导作用    
D.没能有效遏制苏联
4.1959年,苏美开展了双边交流。苏联在纽约举办博览会,展出的是人造卫星、核动力破冰船等高科技成果。美国人在莫斯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爵士乐、篮球、高跟鞋、抽象艺术以及加长汽车等。双方的核心意图是(  )
A.学习对方先进技术弥补自身不足
B.证明本国道路具有的先进性
C.寻求两国间和平共处的新型方式
D.炫耀国力以此威慑对方阵营
5.1970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对外政策的“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项原则,不仅明确了与苏联的对话与谈判,也明确了与西欧、日本的“伙伴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危机影响了美国的外交
B.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变化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国放弃与苏联争霸的政策
6.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提供优惠贷款。由此可知(  )
A.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
C.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D.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7.1987年,美苏双方签署了《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把两国核武库4%左右的中程导弹作为一类武器进行销毁。这体现了(  )
A.核战争风险的消除  B.两极格局的崩溃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苏关系的缓和
8.1990—1992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都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20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能力提升】
9.有学者指出,美国资本对社会的绝对支配权造成了美国对外“为利润而生产”和“以利润为目的”的交往方式。二战后,苏联成为美国资本全球化道路上唯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为了清除这个“障碍”,美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手段。该学者认为(  )
A.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争夺市场
B.经济因素助推两极格局形成
C.美苏两国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D.冷战阻断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10.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11.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后,美国上下一片哗然,有人将其比作美国科学技术史上的“珍珠港事件”。美国民众对本国的技术能力、教育水平、政治制度等提出了质疑。受其影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民意支持率从原先的79%陡降至57%。美国社会的剧烈反应说明(  )
A.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发展
B.冷战对抗影响民众思维方式
C.太空竞争决定世界政治格局
D.科技优势成就苏联霸主地位
12.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后,主张推动欧洲联合,建立“欧洲人的欧洲”,他反对法国成为美国的附属或“小伙伴”,而认为应当“在一个欧洲人的欧洲中间保持法国的面目”。戴高乐旨在(  )
A.建立统一市场,实施贸易保护
B.争取独立自主,提升法国地位
C.加强欧洲合作,解决经济危机
D.缓和法苏关系,保持欧洲均势
1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田中角荣认为世界已由“两极”进入“多极”,从“冷战时代”过渡到“通过对话缓和紧张局势”的新时代,基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他认为:“日本应适应世界潮流,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其外交设想(  )
A.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促使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C.客观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导致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14.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有限武装扶华”,向中国出售军用设备。但同时,卡特政府认为,如何按照美国的国家意志来约束中国的发展,是“美国面临的最大战略任务乃至世纪挑战”。这反映出(  )
A.美国对华政策带有实用主义色彩
B.美国国家实力遭到巨大的削弱
C.美国外交政策不再看重意识形态
D.经济“滞胀”促使美国战略收缩
15.有学者提出:“事实证明,尽管知识分子的主张、经济学家的设计、私人企业主的金钱,通通对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强盛作出了贡献,但只有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才是最关键的。”材料认为苏联的解体主要在于(  )
A.严重忽视了物质利益
B.领导集团政治信仰改变
C.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D.亲资本主义联盟的壮大
16.1988年美国《纽约时报》使用“自由世界”一词的次数为71次,1993年该媒体使用“自由世界”一词的次数降为44次,使用“西方”一词的次数从46次增加到144次。同期的《华盛顿邮报》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欧洲一体化进程深入发展
B.互联网发展影响媒体舆论
C.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美国政府图谋构建单极世界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杜鲁门和他的助手看来,苏联被沙皇扩张传统所驱使,破坏了战时同盟协议,要向美国和西方社会发动战争,破坏它们的社会稳定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杜鲁门政府根据主观臆造的苏联威胁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材料二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的变化并分析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学者指责苏联挑起冷战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遏制苏联在欧洲的扩张所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一、材料二在冷战发生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如果据此展开基于寻找历史证据的研究性学习,如何才能探寻到冷战起源的真相?请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和苏联对东欧地区争夺激烈,这加剧了美苏的紧张局势,故选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控制西欧”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认为美国在北约中“占有巨大的力量优势”,这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美苏冷战时期,双方的交流也带有对抗色彩,苏联意图通过高科技成果证明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而美国则试图通过文化软实力证明资本主义道路的先进性,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向苏联、西欧、日本等释放“友好”的信息,主动提出对外政策的“伙伴关系”和“谈判”等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促使美国的态度发生转变,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提供优惠贷款”说明1960年美国态度的转变主要是与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关,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签署协议,销毁部分核武器,这体现了美苏关系的缓和,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因此世界地图不得不重新调整,故选A项。
【能力提升】
9.【答案】B 【解析】材料中学者指出,二战后的美国资本在全球扩张中与苏联产生矛盾,美国决定采取激进的政治手段解决,这说明经济因素助推两极格局形成,故B项正确;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美苏矛盾不可调和,排除C项;“阻断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菲律宾农村分发蔬菜种子并给予种植指导的同时把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这是当时美苏双方加强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的表现,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20世纪50年代属于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在各个行业展开全面竞争,美苏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影响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民意支持率,这反映的是冷战对抗影响民众思维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与军备竞赛无关,排除A项;太空竞争并不能决定世界政治格局,排除C项;此时处于美苏两极对抗时期,苏联并未成为世界霸主,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戴高乐不希望法国成为美国的附庸,极力主张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法国的独立自主,从而提升法国的地位,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应适应世界潮流,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可知,日本和平外交的设想对于两极格局下的亚洲形势,能起到缓和各国关系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故C项正确;日本的外交设想并未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济实力增长,促使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限武装扶华”是出于美国争霸的现实考虑,美国依然想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约束中国发展,且显示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带有实用主义色彩,故A项正确,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美国实力受到日本、欧洲和苏联的制衡,影响力有所下降,但“遭到巨大的削弱”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战略收缩,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材料“但只有党国精英们的制度立场才是最关键的”认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在于领导集团内部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严重忽视物质利益对苏联解体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私有经济快速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亲资本主义联盟壮大是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处于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自称“自由世界”,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诬蔑为“极权政治”,而到了1993年,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此时称呼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西方”的频率明显增加,故选C项。
17.【答案】(1)变化:从同盟走向对抗。
原因:美国领导人对苏联的猜疑和误解。
(2)依据:苏联在东欧扩张领土。
措施: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推行杜鲁门主义。
(3)看法:多渠道搜集可靠史料作为证据证明观点;运用史料证据论证观点,要论从史出,言而有据;勇于质疑已有观点,寻找史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