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后提升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后提升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4 13: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基础巩固】
1.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欧国家的电力、汽车、塑料、石油和飞机等工业非常繁荣,商店里充满了丰富的食品和服装,饭店、剧院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的瓦解
B.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
C.欧洲联盟的建立
D.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
2.1947年10月,在美国的主导下,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性待遇。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提升发展中国家话语权
3.二战后,日本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并加以改造提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的20年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6%,其中65%的增长是由于科技的进步而获得。这反映了(  )
A.美国扶植日本经济
B.社会结构产生新变化
C.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D.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
4.机器人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1962年以来,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
A.大大缓解了人口压力
B.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C.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D.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5.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从事自动化管理工作的“灰领”工人和从事电脑程序编程等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这两种工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现代科技的发展  B.劳动者素质提高
C.社会阶层的分化  D.知识经济的出现
6.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这主要是由于(  )
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B.社会矛盾的缓和
C.“福利国家”的建立
D.民权运动的兴起
7.以下为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示意图,据下图可以看出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A.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本
C.惠及社会各个阶层
D.淡化了国家对社会治理的干预
8.社会学家查尔斯·E.西尔伯曼在分析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起因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反抗运动的种子是在二战期间播撒下的。”对此解释合理的是,二战(  )
A.激化了阶级对立
B.唤醒了黑人的群体意识
C.拉大了贫富差距
D.催生了种族隔离与歧视
【能力提升】
9.二战后,西欧政府摒弃了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和紧缩政策,增加了财政开支与预算,对基础设施和机械制造领域进行投资。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便逐步减少了公共开支预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西欧国家调整政策谋求生存和发展
B.西欧采取多种举措来消除经济危机
C.西欧通过国家干预实现了持续增长
D.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10.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等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出现了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公民民主权利也不断得到扩大。这些变化(  )
A.适应了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动战后资本主义持续繁荣
C.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根源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1.下图是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该组织(  )
A.调节国际收支平衡能力的不足
B.主要服务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C.严格把控资金发放的审批流程
D.通过长期贷款促进成员的发展
12.17世纪,伽利略对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进行了研究,牛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1905年,爱因斯坦在分析当时有关光速测量方面出现的种种矛盾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把物理学扩展到高速运动领域,建立了新的时空观。这表明(  )
A.物理学为工业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B.物理学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C.思想解放推动了物理学的进步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13.1948—1963年,美国妇女在制造业的就业比例增加了16%,而在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妇女的就业人数增加了53%。上述现象折射出二战后美国(  )
A.妇女实现平等就业
B.公民民主权利的扩大
C.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D.“福利国家”的建立
14.二战后,西方一些传统老工业区,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趋于衰退,很多工厂被废弃,机器布满铁锈,被称为“铁锈地带”。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新兴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C.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D.国家忽视传统产业升级
15.丹麦是“福利国家”的典型。20世纪70年代以后,丹麦政府从传统的“消极的福利政策”转变为“积极的福利政策”,即给予居民更多技能培训,帮助人们自救,并逐步缩减社会性福利开支,使享用社会服务的各种条件更加严格。这一调整旨在(  )
A.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
B.减少社会性福利开支
C.平衡社会的效率与公平
D.增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6.20世纪60年代末,哈佛大学等11所美国大学的代表成立了“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其宗旨写道:“我们最初走到一起来是为了反对美国对越南的野蛮侵略……我们为专家们不愿站出来揭发当前亚洲政策的含义而担忧……”这个组织的成立,表明当时美国(  )
A.社会价值观遭受一定的冲击
B.政府的合法性遭到否定
C.民众普遍接受反越战的思想
D.冷战政策已经不得人心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期,西方教会与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等福利机构对家庭贫困的儿童予以救助。工业革命后,鉴于使用童工问题突出,发达国家加强对儿童福利的行政干预,逐步建立起国家主导的儿童福利制度。英国1902年颁布《道德与健康法案》,首创社会立法保护儿童的形式;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安全法》对失依儿童服务、残疾儿童服务、一般儿童服务及妇幼保健服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同时,美国、日本还专门设立儿童局,英国设置儿童司,为国家掌管儿童福利及执行推进儿童福利政策制度提供具体途径。
——摘编自胡福贞、游显云《发达国家儿童
福利制度的变迁:阶段、动力机制及启示》
材料二 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使整个西方世界经济发展停滞,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开始以社会预防、社会参与和社会整合为建设机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的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政府制定具体而有弹性的政策落实保障机制,着力构建满足儿童多种需要、以儿童为本、指向全体儿童发展的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地方主管机关对于照顾儿童的家庭提供广泛的帮助,并以谋求儿童的最佳利益为目的。198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定的形式使“最大利益”成为保护儿童权利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有人称20世纪为“儿童的世纪”。
——摘编自胡福贞、游显云《发达国家儿童
福利制度的变迁:阶段、动力机制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世纪前期发达国家儿童福利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儿童福利制度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二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性待遇”可知,关贸总协定倡导自由贸易,力图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关贸总协定是贸易体系而非金融体系,排除A项;C项夸大了关贸总协定的作用,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3.【答案】D 【解析】材料“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6%,其中65%的增长是由于科技的进步而获得”反映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可知,各种机器人的出现使人类的社会生产更加便捷,体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从事自动化管理工作的“灰领”工人和从事电脑程序编程等脑力劳动的“白领”工人,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工人出现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者素质提高,也不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而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排除B、C两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英国社会保障的资金由政府、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承担,这表明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二战期间,大量非裔美国人参与到军队和国防工业中,这不仅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拥有的权利,这些经历帮助他们形成了更强的集体认同感和对平等权利的追求,为二战后的黑人民权运动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
【能力提升】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面临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的任务,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西欧国家开始调整政策,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由此可见,二战后,西欧国家通过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以谋求生存和发展,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等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适应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说明国家的宏观调控未能推动战后资本主义的持续繁荣,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并未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排除C项;这些新变化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贷款。材料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高借款门槛,导致“穷国”无法借款,使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借款国家所属地区,故B项错误;“严格把控资金发放的审批流程”与漫画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提供长期贷款是世界银行的主要职能,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牛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在分析当时有关光速测量方面出现的种种矛盾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可知,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具有继承性,故选B项。
13.【答案】C 【解析】二战后,美国妇女在制造业中的就业比例增加了16%,而在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妇女的就业人数增加了53%,这体现了二战后美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折射出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女性从业人员的增加,无法体现女性与男性是否平等就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公民民主权利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福利国家”的建立,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西方一些传统老工业区趋于衰退,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消极的福利政策”可能导致某些人过分依赖社会福利,助长懒惰现象,同时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丹麦政府转而实行“积极的福利政策”,这种政策更注重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的就业能力,减少居民对社会福利的长期依赖和政府的公共开支,由此可见,这一调整有助于平衡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的“我们为专家们不愿站出来揭发当前亚洲政策的含义而担忧”等信息可以看出,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政策,美国采取的行动与“追求和平正义”的主张相悖,专家学者们对越战保持沉默,说明当时美国社会价值观遭受一定的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政府合法性的看法,排除B项;“普遍接受”说法有误,从材料信息来看,许多人保持沉默,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该组织对越战的看法,没有涉及其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态度,排除D项。
17.【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后,使用童工问题突出;经济大危机导致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盛行;对罗斯福新政中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借鉴;政府机构的健全与职能的深化。
(2)特点: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
影响:全员参与的建设机制,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全方位的福利服务体系保障了儿童的基本权利,促进了儿童健康、安全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儿童福利制度的转型提供了借鉴;推动了儿童保护立法机制的发展;有利于当代儿童保护理念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