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目 录
1.生态脆弱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地区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善如何从沙源地变成量生态绿洲?
一.生态脆弱区
1、概念
2、分布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主要分布于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过渡区域。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土地退化即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土地沙化
石漠化
盐碱化
土壤侵蚀
3、类型
生态环境脆弱区
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草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我国生态脆弱区面积大;
类型多;
分布广。
4、特点
案例: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
水土流失
坡陡
过度开垦
人口增加
土层薄
多暴雨
石漠化
耕地减少
贫困
1.指出导致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
2.说出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你认为其中哪个因素打破了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土层薄,坡陡,多暴雨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导致植被减少,土壤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3.分析石漠化地区成为贫困多发地区的原因。
石漠化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加,为了满足粮食的需求进而扩大耕地,出现过度开垦,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石漠化随之加剧,出现恶性循环,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贫困多发。
水土流失
坡陡
过度开垦
人口增加
土层薄
多暴雨
石漠化
耕地减少
贫困
案例: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
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背景
位置:
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背景
生态脆弱表现:
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导致生态破坏。
近一个世纪生态脆弱表现:
农进牧退,导致草场退化,成为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
自然原因
多年平均年内各月降水量
读图,说出鄂尔多斯年降水的特点?
这种降水特点对地表会造成什么影响?
降水总量较少,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降水总量较少,季节变化大,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侵蚀作用强,土地退化严重。
1961
1967
1973
1979
1985
1991
1997
2003
2009
100
200
300
400
500
降水量/mm
年降水量的变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
读图,找出鄂尔多斯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说出鄂尔多斯年降水的变化特点?
这种降水特点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进而对地表会造成什么影响?
最多:1961年 ;
最少:1965年;
降水年际变化大。
降水较多的年份,适宜农耕的条件改善,农区向牧区扩展;
降水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导致农业减产,进而扩大农业规模,加剧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结论
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造成了强烈的土壤侵蚀;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降水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不同降水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土壤侵蚀严重;
降水强度大且时间长,早期侵蚀严重,后期侵蚀减弱;
降水强度小、时间短,土壤侵蚀较弱;
降水强度小且时间长,早期侵蚀弱,后期侵蚀加重。
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最根本的自然因素)
1、自然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
读图,描述我国大风日数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匀,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大风日数多,东部地区整体较少。
1、自然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
判断北方农牧交错带大风日数状况,推测其主要集中时间并说明理由?
大风日数多,集中冬春季节。
理由:离冬季风源地近,内蒙古地区地势平坦,阻挡作用小。
1、自然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
分析该季节多大风天气对土壤的影响。
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特别是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解冻,由于雨季未到,降水稀少,因此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导致土壤退化。
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①过度开垦
阅读教材,画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退化的关系图。
降水较多
农进牧退
增加开垦
降水较少
农业减产
土地退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
2、人为原因
②过度放牧
牧畜采食、践踏
草质下降
植被覆盖率下降
草场生产力降低
畜产品质量降低
肥力下降
表土大量损失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原因
③不合理的开矿
④过度樵采
⑤道路建设
2、人为原因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毫米。
1.据图和文字材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全年高温,蒸发大;
降水总量少,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是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据图,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对草场的影响
牧畜品种单一
集中规模经营
掘井定居
季节游牧
分散小规模经营
牧畜品种多样
自给性游牧业
商品性定居牧业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由自给性游牧业转变为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使得牲畜品种的单一、经营规模大且集中、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对草场的影响
牧畜品种单一
集中规模经营
掘井定居
季节游牧
分散小规模经营
牧畜品种多样
自给性游牧业
商品性定居牧业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在环境脆弱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进而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出现贫困和饥饿,为了解决贫困和饥饿,又进一步开垦,放牧,形成恶性循环。
农作侵入牧区
过垦
过牧
荒漠化加剧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加
压缩草场面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
贫困饥饿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农作侵入牧区
过垦
过牧
荒漠化加剧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加
压缩草场面积,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
贫困饥饿
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控制人口增长;进行环境整治等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
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A.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B.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综合治理
1.优化土地利结构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陕西省定边县荞麦田
陕西省定边县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适宜荞麦生长,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荞麦具有粒大饱满、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大等优势。
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2.构筑防护体系
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常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
植树种草
飞播造林
草方格沙障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常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
植树种草
打坝淤地
修建梯田
修建水库
2.构筑防护体系
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场,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种植高产牧草
山坡上正在吃草的山羊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在退化草场,控制牲畜数量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山羊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率高,饲养周期短,饲养获得收入快。但是山羊觅食能力强。在较为干旱的草原和山坡,山羊会践踏表土,啃食草根,造成草场退化
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乌兰察布市位置示意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
乌兰察布市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改善土地退化问题。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
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A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 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D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8所示。图9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8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I 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
II 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
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凤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
湖沼面积与凤沙活动此消彼长。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 450 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 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騰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