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我国主要工业基地之一
仅次于长三角的城市密集区
工业基础较薄弱
工业主要在广州
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教学目标
1.知道产业结构的概念,并能对三大产业进行划分;
2.基于区域认知,理解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发展变化过程;
3.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表格,提高读图能力,通过对案例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1.地区产业结构
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受资源稟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
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1.地区产业结构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
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产业结构的差异:
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中国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资料暂缺)
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南海诸岛
1.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活 动
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土地面积/万km2 9.5 10.7 71.6 8.2
人口/万人 38.2 26.7 27 8.1
地区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地区 包括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地形以丘陵、平原平原,处于我国第三阶梯。 面向海洋,地理位置优越,属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丰富。 人口密度最大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城市化水平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中部地区 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个相邻省份 大部分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处于我国第三阶梯;部分位于第二阶地,海拔较高。 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 人口总数较多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装备制造基地。
地区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
西部地区 包括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梯。 离海洋较远,大部分位于我国非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少。 人口较为稀少;少数民族聚集 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
生态脆弱。
东北地区 包括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呈半环状。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广人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老工业基地
2.根据表3.2,将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出来。
表3.2 2016 年中国四大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比例
四大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生产总值/亿元 比例% 生产总值/亿元 比例% 生产总值/亿元 比例%
东部 21 929.72 5.35 173 445.86 42.28 195 147.96 52.37
中部 16 780.94 10.45 72 951.48 45.41 70 913.15 44.14
西部 18 612.84 11.87 67 355.70 42.95 70 859.63 45.18
东北 6 342.04 12.12 20 012.18 38.81 26 055.57 49.70
活 动
3.比较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异同,并说明原因。
相同点:四大地区二、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例均较低。
不同点:
①东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一、二产业高,其中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达52.37%;
②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一、三产业高;
③东北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最高。
活 动
通过分析1952-2019年中国三大产业比重数据,分析并归纳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 50.5 20.8 28.7
1962 39.0 31.3 29.7
1972 32.4 42.8 24.8
1985 27.9 42.7 29.4
2013 9.3 44.0 46.7
2019 7.1 39.0 53.9
一、二、三
二、一、三
二、三、一
三、二、一
思 考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二、第三产业转移
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可以表现为:
以轻纺工业为主 以重化工业为主
以原材料为主 以加工组装为主
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2.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读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主导产业变化比例图,分析并归纳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思 考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0年,发展的是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产业升级,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实力大为增强。但是,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策优势已不明显;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在新的形势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珠三角的产业升级主要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向该地区转移主要得益于当地的优惠政策和土地、住房和劳动力都很廉价的优势。
思 考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思 考
2018年
1980年以前
3.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案例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上海港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便于港口建设;
通江达海,海陆联运,交通便捷;腹地广阔,经济发达,商品丰富;
有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市作为依托。
上海位于长江与东部沿海的交汇处,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港口,近现代以来其产业结构经历了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其中工业经历了从轻纺工业一综合性工业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典型升级过程。
(1)分析说明上海成为我国最大港口的区位优势。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很小,且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占绝对优势,下降到2015年的不足40%;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从1978年的约占20%,上升到2015年的60%以上。
案例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2)分析说明1952—2005年上海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的特点。
工业化初期,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上海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早在明代中叶就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手工业中心。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发展了棉纺、毛纺、针织、染织等纺织工业和面粉、卷烟等轻工业,为国内市场提供半数以上的商品,出口额也占了很大比重,成为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20世纪50年代开始,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在国家重工业化战略决策的引导下,基于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等优势,上海发展了冶金、机电、仪表、化工等重工业部门,以制造国家建设需要的装备,弥补了国家重化工业发展的空白。
至20世纪70年代,上海的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机械设备、纺织四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中国最大的产丝区在上海附近的苏南和浙北地区,其丝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第一个缫丝工厂在上海设立。此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纷纷在上海建立,上海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基地。
机电工业产品众多,有电机、电气成套装置、家用电器、电力电容器、电子元件等,可用于电站、冶金、矿山、机械、化工、船舶、科研、交通、排灌、轻纺等各行各业。
20世纪70年代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总部就位于上海。图为该钢铁企业巨大的炼钢车间和炼钢流水线。
由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依托国家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等优势,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和科技企业集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工业领衔、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为主导的工业新体系。
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众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促进上海金融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进步升级。
今后,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0年11月26日
国家提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政策,在浦东设立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
1990年
成立了张江高科技园区。
1992年
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1992年成立了张江高科技园区。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建有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是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区,洋山港为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深水港,建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活 动
1.分析贵阳市建设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①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年平均气温较低,便于设备降温;
②空气湿度大,植被覆盖率较高,环境洁净优美;
③属于喀斯特地貌,山地多,适合机房假设;
④地震等自然灾害少,设备运行安全;
⑤水能资源丰富,能源资源成本较低。
读图讨论随着数据中心基地的发展,贵阳市三次产业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
2010年 2017年
活 动
近年来,贵阳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三产业在国明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并有加速增长的趋势,依托数据中心基地建设,吸引了大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与之伴随的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将快速增加。
本节课小结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地区产业结构
中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三大产业比重变化
概念
差异
产业内部结构升级
比较优势
政策引导
科技进步
1.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地区。据此回答下列省份中,分别位于东、中、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省区是( )
A.四川、江西、浙江、黑龙江 B.内蒙古、甘肃、山东、吉林
C.江苏、青海、陕西、黑龙江 D.福建、河南、广西、黑龙江
2.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B.中部地区面积最大,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C.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第一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D.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D
D
读“2012 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3.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依据是( )
① 自然条件 ② 经济基础
③ 发展水平 ④ 对外开放程度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我国四大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 B.东部地区以重型工业为主
C.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达 D.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D
A
四大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东部 6.2% 47.8% 46.0%
中部 12.1% 52.8% 35.1%
西部 12.6% 50.1% 37.3%
东北 11.3% 50.8% 37.9%
5.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B.中部地区面积最大,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C.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第一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D.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在四大区中最大
B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部、东北地区
技术、资金、产品
信息、技术、资金
资源
资源
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水陆交通联系
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富集区
重要的农业基地
6.关于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西部地区应全面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东部地区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D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部、东北地区
技术、资金、产品
信息、技术、资金
资源
资源
中部、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水陆交通联系
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富集区
重要的农业基地
7.以下关于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三产业是指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产业
B.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普遍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C.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的提高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
D.通常情况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社会经济就越发达
A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8.从图中可知,该地( )
A.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 B.城市化水平高
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D.工业发达
C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9.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D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