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积累与运用
1.给句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语。
(1)春天来了,燕子piān rán( 翩然 )归来,品种不同的hǎi tánɡ( 海棠 )花也cì dì( 次第 )开放。
(2)在风雪载途( zài )的寒冬夜里,你只能听到雪花簌簌( sù )落下的声音,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却依然yùn yù( 孕育 )着小小的生命,它们将在cǎo zhǎnɡ yīnɡ fēi( 草长莺飞 )的春天里ménɡ fā( 萌发 )。
2.阅读语段,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A.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说道”“组织”“摸清”都是动词。
B.语段中画横线的短语“物理学家”“地球表面”都是偏正短语。
C.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主语是“石头和花卉”。
D.画波浪线的句子主干是“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摸清石头历史”。
【解析】A项,“组织”在句中是名词。
3.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唤起我们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不要求句式一致)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 声音 语言: 聒噪的秋蝉,萧萧的落木,瑟瑟的秋风,诉说着秋的悲凉。
示例一:大自然的形态语言:大雁在蓝天上,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似乎在邀我共舞。
示例二:大自然的气味语言:冬日梅花沁人心脾的幽香是她的絮语——走过寒冷,自有灿烂。
@对接中考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而有条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知识,把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研究对象、成因以及意义,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推动农业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考点链接
说明文阅读——考点:判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考查方式:文中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技法点拨:锁定题干要求的句子或段落,根据判定的标志性语言(词语)判断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常含有“例如”“据说”等,作用是使说明对象更具体,增加说服力;②列数字:常含有具体的数字,作用是使说明更准确、直观;③作比较:常含有“比……”“较……”“与……不同”等,作用是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征;④打比方:常含有“像”“犹如”等词,作用是使说明更生动、形象;⑤引用:一般都有引号,内容是名言谚语、诗句和传说等,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习题链接
“课内精读”T7;“课外拓展”T8
4.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①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②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③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④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⑤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A.①③⑤②④ B.④③⑤②①
C.④①③⑤② D.①④③⑤②
【解析】④句总领语段,点明近海的气候特点;①句承接④句点明现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③句列举具体的事例,印证①句的内容;⑤句“又如”提示承接上文,又列举了一个事例,②句内容是⑤句的具体体现。故排序为:④①③⑤②。故选C。
5.复兴中学开展“拥抱春天”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任务一】春与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整理了关于春季的节气知识,请你补充完整。
春是四季之首。二十四节气中,春季有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 惊蛰 、春分、清明和 谷雨 。其中,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的是 清明 。
(2)【任务二】春与写作
学校组织学生外出踏青赏春活动,活动结束以后,小文同学写了活动心得。下面是心得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和补充。
我们对春天的印象,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我们更要去外面观察、了解这个美好又奇妙的世界。【甲】走出校园,走向自然,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视野、丰富阅历,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乙】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美好的春天里,我们不仅要在书本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也要【丙】 。
①【甲】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提升 ”改为“ 开阔(或拓宽)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末尾的句号应置引号里面。
③结合语境,在【丙】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语意完整、连贯。
示例: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徜徉
@课内精读
6.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一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结合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举例子。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作比较。通过把物候观测用的“活的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生物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性。
@课外拓展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 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8.本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9.文章第⑨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说明文的语言】
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
不能。“可能”是表示推测或估计,表明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是科学家推测的一个时间范围,去掉后就变成了确定的时间范围,不符合事实。“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解析】A项,有误,“9月面积最小”“3月面积最大”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②段“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C项,有误,“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⑥段“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D项,有误,依据原文第⑧段“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故选B。
11.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标题的作用】
“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片段写作
12.《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时,多处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你试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说明你熟悉的一种事物或事理。(不少于100字)
示例:新时代动画创作者在汲古润今的基础上,主动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吸收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探索构建新的动画美学。如果说过往的美术片注重开掘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小说传奇,近期的动画电影则向更加广博深厚的中华文明纵深掘进,并在故事讲述中更加强调当代价值内涵:传统美术片讲究写意,当代动画则更擅长以细节写实支撑天马行空的想象。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毛发的真实力学反应、《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角色细致的面部特写,都为人物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具说服力的细节支撑,实现了写实与写意的统一。
@名著阅读
13.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普及了众多古代经典书籍,但小文认为该书介绍的古籍不够多,所有的古籍都应有所介绍。对于小文的观点,你持什么样的态度?请表明你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示例:我不赞同小文的观点。一方面,我国古籍浩如烟海,不是所有古籍都适合推荐给中学生阅读;另一方面,古籍也分经典和非经典,意义深远和意义一般等,并不是所有古籍都能入选《经典常谈》。同时,《经典常谈》的选材覆盖了古代典籍的几大主要门类,还详细追溯了诸子、辞赋、诗、文的发展历程,内容已经很全面,无需再介绍其他古籍。5 大自然的语言
@积累与运用
1.给句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词语。
(1)春天来了,燕子piān rán( )归来,品种不同的hǎi tánɡ( )花也cì dì( )开放。
(2)在风雪载途( )的寒冬夜里,你只能听到雪花簌簌( )落下的声音,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却依然yùn yù( )着小小的生命,它们将在cǎo zhǎnɡ yīnɡ fēi( )的春天里ménɡ fā( )。
2.阅读语段,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A.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说道”“组织”“摸清”都是动词。
B.语段中画横线的短语“物理学家”“地球表面”都是偏正短语。
C.语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主语是“石头和花卉”。
D.画波浪线的句子主干是“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摸清石头历史”。
3.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唤起我们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不要求句式一致)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 语言:
@对接中考
◇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而有条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知识,把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研究对象、成因以及意义,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推动农业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考点链接
说明文阅读——考点:判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考查方式:文中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技法点拨:锁定题干要求的句子或段落,根据判定的标志性语言(词语)判断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常含有“例如”“据说”等,作用是使说明对象更具体,增加说服力;②列数字:常含有具体的数字,作用是使说明更准确、直观;③作比较:常含有“比……”“较……”“与……不同”等,作用是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征;④打比方:常含有“像”“犹如”等词,作用是使说明更生动、形象;⑤引用:一般都有引号,内容是名言谚语、诗句和传说等,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习题链接
“课内精读”T7;“课外拓展”T8
4.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①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②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③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④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⑤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A.①③⑤②④ B.④③⑤②①
C.④①③⑤② D.①④③⑤②
5.复兴中学开展“拥抱春天”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任务一】春与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同学们整理了关于春季的节气知识,请你补充完整。
春是四季之首。二十四节气中,春季有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 、春分、清明和 。其中,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的是 。
(2)【任务二】春与写作
学校组织学生外出踏青赏春活动,活动结束以后,小文同学写了活动心得。下面是心得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和补充。
我们对春天的印象,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我们更要去外面观察、了解这个美好又奇妙的世界。【甲】走出校园,走向自然,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视野、丰富阅历,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乙】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美好的春天里,我们不仅要在书本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也要【丙】 。
①【甲】处画线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③结合语境,在【丙】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语意完整、连贯。
@课内精读
6.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7.结合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课外拓展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 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8.本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方法及作用】
9.文章第⑨段中的加点词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说明文的语言】
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11.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标题的作用】
@片段写作
12.《大自然的语言》在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时,多处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你试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说明你熟悉的一种事物或事理。(不少于100字)
@名著阅读
13.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普及了众多古代经典书籍,但小文认为该书介绍的古籍不够多,所有的古籍都应有所介绍。对于小文的观点,你持什么样的态度?请表明你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