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积累与运用
1.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远看山腰岩石的那些褶皱,是那么的沧桑,看上去像是自然给予它的劫难,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恩赐?美丽的岛屿,壮观的cháo xī,奇妙的huì xīnɡ,独特的yǔn shí……我们不得不慨叹自然的鬼斧神工。
(1)请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cháo xī huì xīnɡ yǔn shí
(2)给加点字注音。
褶( ) 沧( ) 劫( )
2.阅读下面文段,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和”是诞育万物的本源。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顺应自然地貌,因势利导“筑堰分水”,驯服了曾经怒不可遏的岷江。自此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史上最严禁渔令”的启动,引导渔民顺应自然,应时而作。几年后原本销声匿迹的鳤鱼再现洞庭湖,【乙】“微笑天使”江豚频频现身。云南野生亚洲象北上迁徙,迁回行进约1 300公里。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一路保护引导,最终使象群安全回到传统栖息地安营扎寨。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自然中享受和谐之美。
A.语段中加点字“徙”有“迁移”的意思,读作“xǐ”。
B.语段中的“怒不可遏”一词,意思是“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C.【甲】处引号用法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乙】处引号用法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特定称谓。
D.语段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
3.如图是四幅恐龙的图片,前两幅图是化石,后两幅图是复原图和美术绘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1)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2)探究材料,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个
结论。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恐龙的祖先原本都是小个子,经过亿万年的不断“发福”,终于变成生命史上最庞大的动物而走上穷途末路。今日世界上的大象、长颈鹿、大熊猫,当初都曾有灵活小巧的身躯,随着一代代“自我膨胀”,逐渐沦落为珍稀的自然保护动物。可见 。
(3)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结构图示
◇考点链接
说明文阅读——考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技法点拨:词语能否删除或替换,是对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的分析。中考常考查的是:表程度(比较、几乎等)、表估计(大约、可能等)、表时间限制(刚刚、迄今等)、表范围(全、大多数、部分等)、表频率(往往、通常等)、表数量(之一、有余等)等这类修饰、限制性的词。
答题规范:不能删,××起……作用,突出说明(表明)……,如删去(替换),句意就变成了……,与事实不符。本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习题链接
“课内精读”T6
4.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地壳表层岩石(母岩)在大气、水、生物、冰川等地质作用下,②逐渐分解、破碎、松散形成各种风化产物。③这些风化物又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④在湖泊、海洋等地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
(1)第②句修改意见:
(2)第④句修改意见:
5.综合性学习。
(1)【写标语】某社区准备就“倡导低碳生活”开展宣传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2)【谈看法】倡导“低碳生活”的关键在于转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当前,还有一些市民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不足。有的人认为“低碳生活”是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与我们没有关系;有的人认为个人的能力太渺小,对“低碳生活”的推进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此,你是否赞同他们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课内精读
6.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7.“‘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课外拓展
人类的“黄金体温”
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恒温动物奢侈消耗热量,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 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
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摘编自《读者》)
8.从⑦— 自然段来看,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类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的现象?
9.⑤⑥两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任何时间都是37摄氏度。
B.变温动物对能量需求更少,因而它们的生存策略更加高明。
C.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它们都是人与动物的致命杀手。
D.体温37摄氏度是人类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11.根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下面信息整合任务。
【链接】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是酸性体质”“某某是碱性体质”,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而对于食物,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在意它的酸碱,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人体在对待温度与酸碱度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是:都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① 能力,使体温或体液酸碱度处于② 状态。不同之处是:“黄金体温”有生物学研究和数学原理支撑,“酸碱体质”的说法却缺乏③ 。
@名著阅读
12.叶圣陶先生曾在评价《经典常谈》时说:“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请你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①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的?
②作为一本学术散文集,《经典常谈》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3.班级组织了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片段作文
1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你也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一段文字来说明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不少于100字)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积累与运用
1.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远看山腰岩石的那些褶皱,是那么的沧桑,看上去像是自然给予它的劫难,但是,这何尝不是一种恩赐?美丽的岛屿,壮观的cháo xī,奇妙的huì xīnɡ,独特的yǔn shí……我们不得不慨叹自然的鬼斧神工。
(1)请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cháo xī huì xīnɡ yǔn shí
潮汐 彗星 陨石
(2)给加点字注音。
褶( zhě ) 沧( cānɡ ) 劫( jié )
2.阅读下面文段,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甲】“和”是诞育万物的本源。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时顺应自然地貌,因势利导“筑堰分水”,驯服了曾经怒不可遏的岷江。自此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史上最严禁渔令”的启动,引导渔民顺应自然,应时而作。几年后原本销声匿迹的鳤鱼再现洞庭湖,【乙】“微笑天使”江豚频频现身。云南野生亚洲象北上迁徙,迁回行进约1 300公里。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一路保护引导,最终使象群安全回到传统栖息地安营扎寨。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自然中享受和谐之美。
A.语段中加点字“徙”有“迁移”的意思,读作“xǐ”。
B.语段中的“怒不可遏”一词,意思是“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C.【甲】处引号用法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乙】处引号用法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特定称谓。
D.语段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都是并列短语。
【解析】D项,“顺应自然”是动宾短语,“销声匿迹”“安营扎寨”是并列短语。
3.如图是四幅恐龙的图片,前两幅图是化石,后两幅图是复原图和美术绘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1)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示例:恐龙生活的时代,阳光洒落在树林里,林中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恐龙有很多种,天上有带翅膀的翼龙在飞,地面上有大型食肉恐龙和更大的食草恐龙在活动,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探究材料,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个
结论。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恐龙的祖先原本都是小个子,经过亿万年的不断“发福”,终于变成生命史上最庞大的动物而走上穷途末路。今日世界上的大象、长颈鹿、大熊猫,当初都曾有灵活小巧的身躯,随着一代代“自我膨胀”,逐渐沦落为珍稀的自然保护动物。可见 示例:躯体的增大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
(3)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示例:①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②加强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控制恐龙化石的流失。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结构图示
◇考点链接
说明文阅读——考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技法点拨:词语能否删除或替换,是对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的分析。中考常考查的是:表程度(比较、几乎等)、表估计(大约、可能等)、表时间限制(刚刚、迄今等)、表范围(全、大多数、部分等)、表频率(往往、通常等)、表数量(之一、有余等)等这类修饰、限制性的词。
答题规范:不能删,××起……作用,突出说明(表明)……,如删去(替换),句意就变成了……,与事实不符。本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习题链接
“课内精读”T6
4.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地壳表层岩石(母岩)在大气、水、生物、冰川等地质作用下,②逐渐分解、破碎、松散形成各种风化产物。③这些风化物又在风力或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④在湖泊、海洋等地表低洼处沉积,经过长期固结成岩,最终形成沉积岩。
(1)第②句修改意见: 把“分解”与“松散”调换位置。
(2)第④句修改意见: 把“等”改为“或”。
5.综合性学习。
(1)【写标语】某社区准备就“倡导低碳生活”开展宣传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示例一:二氧化碳低一点,生活品质高一点。
示例二:节能减排人人有责,低碳行动利国利民。
示例三:温室效应我不要,低碳生活我拥抱。
(2)【谈看法】倡导“低碳生活”的关键在于转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当前,还有一些市民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不足。有的人认为“低碳生活”是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与我们没有关系;有的人认为个人的能力太渺小,对“低碳生活”的推进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此,你是否赞同他们的看法?请简述理由。
示例:我不赞同他们的看法。“低碳生活”已经不仅是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且是一种值得践行的新生活方式。只有我们共同携起手来,每个人都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低碳生活”,只有从自身做起,并积极主动向身边的人宣传“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来,才能形成个人带动家庭,家庭推动社会,人人参与“低碳生活”的良好格局。
@课内精读
6.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说法就变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似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7.“‘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使地质界以前的不解之谜几乎都迎刃而解了,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外拓展
人类的“黄金体温”
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恒温动物奢侈消耗热量,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 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
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摘编自《读者》)
8.从⑦— 自然段来看,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类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的现象?
自然选择和数学原理两方面。
9.⑤⑥两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⑤段将变温动物在温度太高或太低时的表现与恒温动物作比较,突出说明了恒温动物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第⑥段将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的不同反应作比较,突出说明了恒温动物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两段相结合突出强调了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人类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任何时间都是37摄氏度。
B.变温动物对能量需求更少,因而它们的生存策略更加高明。
C.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它们都是人与动物的致命杀手。
D.体温37摄氏度是人类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解析】A项,根据第①段“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句,可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根据第③段可知选项中说变温动物“生存策略更加高明”是错误的;C项,根据第⑩段“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可知选项中“它们都是人与动物的致命杀手”表述过于绝对。
11.根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下面信息整合任务。
【链接】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是酸性体质”“某某是碱性体质”,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而对于食物,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在意它的酸碱,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人体在对待温度与酸碱度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是:都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① 调节 能力,使体温或体液酸碱度处于② 动态平衡 状态。不同之处是:“黄金体温”有生物学研究和数学原理支撑,“酸碱体质”的说法却缺乏③ 科学依据 。
@名著阅读
12.叶圣陶先生曾在评价《经典常谈》时说:“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请你从下面两个问题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①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的?
示例:书中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了“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去认识这些典籍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见解。
②作为一本学术散文集,《经典常谈》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示例:①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13.班级组织了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示例:我不同意反方的观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对于发展经济从表面看没有直接关系,实则二者关系密切。文化经典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人的道德品质、视野、思维都有着重要影响,有着深厚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例如文化经典中“商鞅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支持就要守信,这也是经商之道。所以,文化经典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片段作文
1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你也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一段文字来说明自己家乡的一种特产。(不少于100字)
示例:我的家乡盛产牡丹,据说牡丹非常长寿。菏泽赵楼村南曾有两棵树龄二百多年的脂红牡丹,主干粗如碗口,儿童常爬上去玩耍,被称为“牡丹王”。有一次,菏泽召开牡丹学术讨论会,安徽的代表说他们在山里发现一棵牡丹,已经三百多年,每年开花二百余朵,犹无衰老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