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屋舍( shè ) 俨然( yǎn ) 垂髫( tiáo ) 间隔( jiàn )
便要还家( yāo ) 诣太守( yì ) 此中人语云( yù )
2.古诗文默写。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2)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3)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
(5)《桃花源记》一文中用“ 问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表明桃花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对外面社会状况一无所知。
(6)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7)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 后遂无问津者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 缘: 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 缤纷: 繁多的样子
(3)欲穷其林 穷: 尽
(4)仿佛若有光 仿佛: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5)才通人 才: 仅仅、只
(6)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8)阡陌交通 阡陌: 田间小路
(9)悉如外人 悉: 全,都
(10)乃大惊 乃: 于是,就
(11)具答之 具: 详细
(12)咸来问讯 咸: 全,都
(13)来此绝境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4)皆叹惋 叹惋: 感叹惋惜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复: 又
延: 邀请
(16)为具言 为: 对、向
(17)便扶向路 扶: 沿着、顺着
向: 先前的
(18)处处志之 志: 做记号
(19)及郡下,诣太守 及: 到
诣: 拜访
(20)欣然规往 规: 打算,计划
(21)寻病终 寻: 随即,不久
(22)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询问渡口。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笔记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考点链接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释文言实词
考查方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技法点拨:①扩词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语境。②积累法。即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象。③揣测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随意猜测。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文言实词,遵循“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课内重要的文言实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习题链接
“中考题型演练”T12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阡陌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现仅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妻子儿女
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4)无论魏晋 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 异: 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 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2)舍 便舍船,从口入 舍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房屋
(3)乃 乃大惊 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 竟然,居然
(4)寻 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随即,不久
8.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一名潜,字 元亮 ,自号“ 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 著名诗人。他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 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 饮酒 》《五柳先生传》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郡城,去拜访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10.理解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作者这样写是在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11.学完《桃花源记》后,某中学八年级准备举行一次“走近桃花源”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这幅书法作品是集成王羲之行书的《桃花源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字的结构凸显紧实、刚正、稳健,将文字写得天圆地方。
B.字体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的风神。
D.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丰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详,不激不厉。
【解析】A项描述的是颜真卿颜体行书的特点。
(2)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读书,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②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③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④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①搭配不当,应将 增强(或水平) 改成 提高(或能力) 。
②语序不当,应将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 和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互换位置。
③重复累赘,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 充满(或弥漫) 。
④成分残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 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的愿望(的想法、的念头等) 。
@中考题型演练
【甲】《桃花源记》全文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释】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削。
1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黄发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3)尝采药至衡山 曾经
(4)深入忘反 同“返”,返回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
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处处志之
C.便要还家/一人便以笠自障
D.渔人甚异之/不异世间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B.不同,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用于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C.相同,就;D.不同,对……感到惊异/和……不同。故选C。
14.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惊异。
15.请回答问题。
(1)【甲】文围绕“渔人的行踪”这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乙文参考译文】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返回。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惊异,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使这木片漂出来。”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9 桃花源记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屋舍( ) 俨然( ) 垂髫( ) 间隔( )
便要还家( ) 诣太守( ) 此中人语云( )
2.古诗文默写。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
(2) ,并怡然自乐。
(3)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复行数十步, 。
(5)《桃花源记》一文中用“ , , ”表明桃花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对外面社会状况一无所知。
(6)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的语句是: , 。
(7)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其原句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 缘:
(2)落英缤纷 缤纷:
(3)欲穷其林 穷:
(4)仿佛若有光 仿佛:
(5)才通人 才:
(6)屋舍俨然 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8)阡陌交通 阡陌:
(9)悉如外人 悉:
(10)乃大惊 乃:
(11)具答之 具:
(12)咸来问讯 咸:
(13)来此绝境 绝境:
(14)皆叹惋 叹惋: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复:
延:
(16)为具言 为:
(17)便扶向路 扶:
向:
(18)处处志之 志:
(19)及郡下,诣太守 及:
诣: (20)欣然规往 规:
(21)寻病终 寻:
(22)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碑记是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杂记是古代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笔记是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考点链接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释文言实词
考查方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技法点拨:①扩词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语境。②积累法。即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象。③揣测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随意猜测。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文言实词,遵循“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课内重要的文言实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习题链接
“中考题型演练”T12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现仅指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已婚男子的配偶
(4)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不充足;不满(某个数目)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 异:
(2)复前行 前:
7.解释下列加点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2)舍 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乃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4)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8.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一名潜,字 ,自号“ ”,世称“靖节先生”。 著名诗人。他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品有《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理解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1.学完《桃花源记》后,某中学八年级准备举行一次“走近桃花源”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面这幅书法作品是集成王羲之行书的《桃花源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的结构凸显紧实、刚正、稳健,将文字写得天圆地方。
B.字体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中锋、侧锋互用,每字即见,运笔速度较为迅疾,有振迅遒劲的风神。
D.笔力劲健,速度匀畅,形态丰纤适度、自然含蓄,结体冲和安详,不激不厉。
(2)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读书,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②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③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④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①搭配不当,应将 改成 。
②语序不当,应将 和 互换位置。
③重复累赘,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 。
④成分残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是: 。
@中考题型演练
【甲】《桃花源记》全文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释】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削。
1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黄发垂髫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不知有汉/乃相谓曰
B.忘路之远近/处处志之
C.便要还家/一人便以笠自障
D.渔人甚异之/不异世间
14.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15.请回答问题。
(1)【甲】文围绕“渔人的行踪”这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
(2)【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矣”。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