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小石潭记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7:54:48

文档简介

10 小石潭记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结构图示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寂寥,着力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之后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
◇考点链接
文言文阅读——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考查方式:翻译下列句子。
技法点拨:(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可保留不变。(2)“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3)“补”。①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4)“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5)“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变”。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习题链接
“积累与运用”T8,“中考题型演练”T14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huánɡ ) 清冽( liè ) 坻( chí ) 嵁( kān )
佁然( yǐ ) 俶尔( chù ) 翕忽( xī ) 犬牙差互( cī )
悄( qiǎo )怆幽邃( suì )
2.默写古诗文。
(1)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2)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3)描写潭上景物的语句是: 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 , 参差披拂 。
(4)《小石潭记》中借鱼儿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的悠闲情境,从侧面写出了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5)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巧用比喻写出溪水逶迤之状、时显时隐之景的句子是“ 斗折蛇行 , 明灭可见 ”。
(6)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心境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 , 悄怆幽邃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隔篁竹 篁竹: 竹林 
(2)为坻 坻: 水中高地 
(3)为嵁 嵁: 不平的岩石 
(4)青树翠蔓 翠蔓: 翠绿的藤蔓 
(5)水尤清冽 尤: 格外 
(6)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大约 
许: 表示约数 
(7)佁然不动 佁然: 静止不动的样子 
(8)俶尔远逝 俶尔: 忽然 
(9)往来翕忽 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10)悄怆幽邃 悄怆: 凄凉 
邃: 深 
(11)以其境过清 清: 凄清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日光下澈 古义: 穿透  今义:水清
(2)不可久居 古义: 停留  今义:居住
(3)乃记之而去 古义: 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5.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斗折蛇行
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 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6.写出下列加点字在不同句中的意思。
(1)清 水尤清冽   清澈 
以其境过清  凄清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隶而从者  跟随 
7.文学常识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 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字 子厚 , 唐 代(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 柳河东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排解胸中愤郁的散文。
(2)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代的 韩愈 、 柳宗元 和宋代的 苏轼 、 苏洵 、 苏辙 、 王安石 、 曾巩 、 欧阳修 。八大家中柳宗元与 韩愈 并称为“韩柳”; 苏洵 、 苏轼 、 苏辙 是父子兄弟,人称“三苏”,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谭,水格外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9.理解文意。
(1)本文与《桃花源记》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任选一篇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小石潭记》由“隔篁竹,闻水声”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讲述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而后“坐潭上”描绘所见,抒发自身感受。全文移步换景,游踪清晰。
示例二:《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在每个地方的活动和所见之景,全文移步换景,既写出了桃花林的美丽,又介绍了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图景,叙事清晰完整。
(2)有同学觉得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种“一乐一忧”的情感变化很矛盾。你不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心乐之”是因为作者看到了篁竹,听到了水声,这里的“乐”是寄情山水之乐;但是寄情山水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作者被贬的忧伤凄苦自然就会流露出来。因此,这种感情并不是矛盾的。
10.根据提示完成下面任务。
(1)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将下面对联中涉及的人物及相关作品写出来。
①上联:碧水游鱼石潭景
下联:凄神寒骨游者情
( 柳宗元 )《 小石潭记 》
②上联: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
下联: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
( 陶渊明 )《 桃花源记 》
③上联:陋室不陋人温馨
下联:鸿儒难鸿缘闲情
( 刘禹锡 )《 陋室铭 》
(2)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100字以内)【片段写作】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一百二十步的地方,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幽美,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因此闻名遐迩。
11.学了《小石潭记》后,班级开展“走进美文,遍游天下”活动,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能表现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的一项,补全上联( C )
A.相  B.急  C.自  D.少
【解析】此联为清代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所写,写出了天一阁环境的幽静,表现出了诗人的闲适之情。A.“相”,与下联的“相因依”中的“相”重复,不符合对联要求;B.“急”,意思是急切、急迫,不能表现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C.“自”有自然、自由自在的意思,“自出没”写出了鱼儿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营造出一种轻松、闲适的氛围;D.“少”,写出潭中鱼少,不能表现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故选C。
@中考题型演练
  【甲】《小石潭记》1~4段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②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⑤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⑥,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禆⑧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合:汇入。③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④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⑤置州:设置州郡。⑥芜秽:杂草积土。⑦俾(bǐ):使。⑧裨(bì):弥补,补助。
1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如鸣珮环  好像 
(2)水尤清冽  格外 
(3)不可名状  形容,说出 
(4)遂命之曰右溪  于是,就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名状
B.以其境过清/清流触石
C.潭西南而望/而置州以来
D.皆若空游无所依/悉皆怪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不同,大约/可以;B.不同,凄清/清澈;C.不同,表修饰/表转折,但是;D.相同,都。故选D。
14.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15.请回答问题。
(1)【甲】文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写水?写出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运用侧面描写来写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清澈见底的特点。
(2)【乙】文作者在面对美景时,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因为“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设置州郡以来,没有人来欣赏和喜爱它)。作者借右溪的无人赏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乙文参考译文】道州城向西一百多步(的距离),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就)汇入营溪。溪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流受阻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山间僻野,就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辞了官的士人游览;(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就可以成为城镇中游览的胜地和喜好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州郡以来,没有人来欣赏和喜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感到惋惜。于是疏通水道,挖开乱石,去除杂草积土,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10 小石潭记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结构图示
◇文章主旨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寂寥,着力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之后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的心境。
◇考点链接
文言文阅读——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考查方式:翻译下列句子。
技法点拨:(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可保留不变。(2)“删”。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3)“补”。①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4)“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5)“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变”。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习题链接
“积累与运用”T8,“中考题型演练”T14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坻(   ) 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犬牙差互(   )
悄(   )怆幽邃(   )
2.默写古诗文。
(1)佁然不动, , ,似与游者相乐。
(2) ,不可知其源。
(3)描写潭上景物的语句是: , , 。
(4)《小石潭记》中借鱼儿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的悠闲情境,从侧面写出了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是: , 。
(5)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巧用比喻写出溪水逶迤之状、时显时隐之景的句子是“ , ”。
(6)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寂寞的处境和凄怆、哀怨心境的句子是: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隔篁竹 篁竹:
(2)为坻 坻:
(3)为嵁 嵁:
(4)青树翠蔓 翠蔓:
(5)水尤清冽 尤:
(6)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许:
(7)佁然不动 佁然:
(8)俶尔远逝 俶尔:
(9)往来翕忽 翕忽:
(10)悄怆幽邃 悄怆:
邃:
(11)以其境过清 清: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日光下澈 古义: 今义:水清
(2)不可久居 古义: 今义:居住
(3)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5.指出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无所依
  
(4)斗折蛇行
斗:
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写出下列加点字在不同句中的意思。
(1)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7.文学常识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柳宗元,字 , 代(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排解胸中愤郁的散文。
(2)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代的 、 和宋代的 、 、 、 、 、 。八大家中柳宗元与 并称为“韩柳”; 、 、 是父子兄弟,人称“三苏”,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9.理解文意。
(1)本文与《桃花源记》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任选一篇分析其作用。
(2)有同学觉得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种“一乐一忧”的情感变化很矛盾。你不认同这种观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0.根据提示完成下面任务。
(1)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将下面对联中涉及的人物及相关作品写出来。
①上联:碧水游鱼石潭景
下联:凄神寒骨游者情
(   )《 》
②上联: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
下联: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
(   )《 》
③上联:陋室不陋人温馨
下联:鸿儒难鸿缘闲情
(   )《 》
(2)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100字以内)【片段写作】
11.学了《小石潭记》后,班级开展“走进美文,遍游天下”活动,老师将宁波天一阁的一副对联“石潭白鱼□出没,草屋老树相因依”隐去一字,请你选择能表现鱼儿无拘无束的情态的一项,补全上联(   )
A.相  B.急  C.自  D.少
@中考题型演练
  【甲】《小石潭记》1~4段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②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⑤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⑥,俾⑦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禆⑧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合:汇入。③欹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④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⑤置州:设置州郡。⑥芜秽:杂草积土。⑦俾(bǐ):使。⑧裨(bì):弥补,补助。
1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如鸣珮环
(2)水尤清冽
(3)不可名状
(4)遂命之曰右溪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名状
B.以其境过清/清流触石
C.潭西南而望/而置州以来
D.皆若空游无所依/悉皆怪石
14.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5.请回答问题。
(1)【甲】文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写水?写出水怎样的特点?
(2)【乙】文作者在面对美景时,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