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最后一次讲演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挑拨离间( jiàn ) 卑bǐ( 鄙 ) 蛮横( hènɡ )
fù( 赋 )予 卑劣( liè ) 诬蔑( wū miè )
捶击( chuí ) tú( 屠 )杀 悲fèn( 愤 )
kǒnɡ bù( 恐怖 ) huǐ( 毁 )灭
2.为了号召大家在生活中发扬“和”的精神,小华同学做了即兴演讲。下面是演讲词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完成任务。
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还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A】“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诚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B】“和”是针是线,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缝; , 。但是,【C】“和”不是无条件的退让,还是有原则的包容。
(1)请你提取出【A】句的主干: “和”是减震器、润滑油、芳香剂。
(2)请结合你对“和”的理解,参照【B】句仿写句子。(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和”是光是热,驱散我们心灵里的阴寒。
(3)【C】句中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 还是 ”改为“ 而是 ”。
3.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未来的中国,需要奋斗,需要团结,需要寄予青年希望。 , , , 。
①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②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③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④阳光与五星同色,朝霞与国旗共彩。火红与热情,金黄与成熟,祖国未来一定更绚烂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解析】通读选句,结合前句“需要寄予青年希望”,后面的句子应该紧承“青年”,所以第一句应该是③;①句中的“14亿多中国人”紧承③句中的“广大青年”,所以第二句应该是①;②句中的“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承接①句中的“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故②应为第③句;④句中的“祖国未来一定更绚烂”紧承②句中的“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所以④应在②后;所以排序为③①②④;故选C。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新月派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结构图示
◇考点链接
议论文阅读——考点:把握中心论点
技法点拨:1.句式判断法:论点一般是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句。2.位置分析法:①看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或直接揭示论点,或提示论点,或提示议论的范围。②看开头:就是所谓开门见山的写法。③看中间: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④看结尾:即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3.归纳提炼法:当文中没有明确的语句可以作为论点时,就要根据内容分层理解、概括。
4.下列对选文中的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C )
①历史大剧《觉醒年代》形象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建党前后这段时期风起云涌。《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就赢得良好口碑,②这部剧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对历史人物进行脸谱化的塑造,而是比较严谨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展示人物群像的原因。整体上看,《觉醒年代》制作精良、好看耐看。③这部剧的成功说明只要打破束缚,多接地气,主旋律题材才能产生观众喜欢的好作品。④希望创作者继续用更多精品力作书写伟大实践,表彰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A.①句在“风起云涌”后加“的历史画卷”。
B.②句删除“的原因”。
C.③句把“只要”改为“如果”。
D.④句把“表彰”改为“彰显”。
【解析】C项,③句把“只要”改为“只有”。
5.为提高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准备举办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完成下列任务。
(1)《可爱的中国》作者方志敏和众多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围绕下面的某一种精神,确定主题,拟写演讲词,参加“一分钟演讲”。不超过150字。
青少年从革命先烈身上继承的精神遗产
①坚定不屈、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
②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
④吃苦耐劳、热血拼搏的奋斗精神
⑤以身作则、正气凛然的担当精神
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⑦为民服务、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示例一: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拥有一颗爱国心”。作为一名中国人,大家一定和我一样,常常在心底涌动着自豪之情。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快乐!这是成千上万的先烈用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的,这种精神融入我们的血液,刻入我们的生命。无论何时何地,记得提醒自己:爱我中国,勿忘初心!
示例二: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让大无畏精神传承”。回望历史,无数风华正茂的战士,怀着满腔热血保家卫国,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烽火连天的时刻。他们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曾经,他们是先驱者、呼喊者、救亡者;如今,我们是传承者、传播者、传递者!
(2)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撰写串词。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我的中国梦》 初二(1)班张潇
2 《奋斗的青春》 初二(5)班李萌
示例:感谢张潇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中国梦》,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这个梦需要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去奋斗。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奋斗的青春是幸福的,下面请听初二(5)班李萌同学的演讲《奋斗的青春》。
(3)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将下面对联涉及的人物写在括号内。
①上联:歌吟总带忧民泪
下联:颠沛仍怀爱国心 ( 杜甫 )
②上联:激情演讲振奋人心
下联:以笔为枪拯救中国 ( 闻一多 )
@课内精读
阅读“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回答下列问题。
6.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
这两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一问一答,强调了广大人民不害怕恶势力。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愤恨,对广大人民的自信,对正义的坚持,感情强烈,引人深思。
7.文中所说的“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黑暗”指反动统治;“光明”指人民解放。
8.文中的“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用“你们”表达愤怒蔑视之情,直接揭露敌人的罪行及虚伪本质;用“我们”表达作者对人民大众的亲密情感,激励人民团结战斗。交替使用两种人称使得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课外拓展
为学与做人
——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梁启超
①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大家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②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人不惑,情育要教人不忧,意育要教人不惧。
③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儿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④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
⑤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它,叫它变得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它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它,叫它变得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地去判断它,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有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⑥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样的。“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做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人格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来看。所以“仁”字从“二人”。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到这个道理,就叫作“仁者”。
⑦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乎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有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因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正失败了。
⑧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的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即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即便有高尚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需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⑨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需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件。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论语》中,子曰:“吾未见刚者。”或(有人)对曰:“申枨(孔子的学生)。”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
⑩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儿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为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你自己现在做到哪一件。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哎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好了。
(有删改)
9.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篇演讲稿的主要内容。
为学(上学)的目的是学做人,接受智育、情育、意育,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意对即可)
10.第③段和第⑨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养成判断力的重要性。第⑨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论语》中的原话,论证了保持勇气就应“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
11.在作者梁启超看来,“智”“情”与“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⑥-⑧段相关语句及全文内容简要说明。
掌握知识,心中有仁,做到不惑不忧,会对人的意志产生一定影响,让人减少惧。但“智”和“情”并不会对“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即是说,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即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即便有高尚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意对即可)
12.这篇演讲稿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头先点出演讲的主旨,接着从三个方面(怎样才能不惑、怎样才能不忧、怎样才能不惧)分别进行论述,最后归纳总结。(意对即可)
@名著阅读
13.阅读下面文字内容,回答问题。
在黎明前的薄雾里,第聂伯河模糊地闪着光,河水冲击着岸边的石子,哗啦哗啦地响。……这是一条美丽的、庄严的河……
河边的一条狭窄的战壕里有五个人。他们紧紧地挨着,趴在一挺圆鼻子的马克沁机枪旁边。……篝火的火舌像破碎的红布条一样抖动着……战士们稍稍离开火堆,列成扇形坐着,脸迎着火光,现出古铜颜色。
(1)这两段文字选自名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人公是 保尔(保尔·柯察金) 。
(2)根据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简要说说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特点。
保尔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保尔拥有崇高的革命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片段作文
14.请你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或感叹句的句式写一篇简短的演讲词,表达你的观点和情感。(100字左右)
示例:我们出生在新世纪,我们是朝气蓬勃的新一代,不要颓废,不要堕落,不要缩头缩脑,不要扭扭捏捏,我们要的是奋发!我们要的是图强!我们要的是朝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课间操都做不好,我们还能干什么?那还等什么?就让我们用行动来证明吧!13 最后一次讲演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挑拨离间( ) 卑bǐ( ) 蛮横( )
fù( )予 卑劣( ) 诬蔑( )
捶击( ) tú( )杀 悲fèn( )
kǒnɡ bù( ) huǐ( )灭
2.为了号召大家在生活中发扬“和”的精神,小华同学做了即兴演讲。下面是演讲词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提示和要求完成任务。
人与人的关系不可以无“和”,无论是“和气生财”,还是“家和万事兴”,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A】“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乱结,诚心诚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好的微笑?【B】“和”是针是线,缝补着我们生活中的裂缝; , 。但是,【C】“和”不是无条件的退让,还是有原则的包容。
(1)请你提取出【A】句的主干:
(2)请结合你对“和”的理解,参照【B】句仿写句子。(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3)【C】句中关联词使用不当,可将“ ”改为“ ”。
3.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未来的中国,需要奋斗,需要团结,需要寄予青年希望。 , , , 。
①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
②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③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④阳光与五星同色,朝霞与国旗共彩。火红与热情,金黄与成熟,祖国未来一定更绚烂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新月派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结构图示
◇考点链接
议论文阅读——考点:把握中心论点
技法点拨:1.句式判断法:论点一般是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句。2.位置分析法:①看标题:议论文的标题或直接揭示论点,或提示论点,或提示议论的范围。②看开头:就是所谓开门见山的写法。③看中间: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④看结尾:即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3.归纳提炼法:当文中没有明确的语句可以作为论点时,就要根据内容分层理解、概括。
4.下列对选文中的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①历史大剧《觉醒年代》形象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建党前后这段时期风起云涌。《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就赢得良好口碑,②这部剧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对历史人物进行脸谱化的塑造,而是比较严谨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展示人物群像的原因。整体上看,《觉醒年代》制作精良、好看耐看。③这部剧的成功说明只要打破束缚,多接地气,主旋律题材才能产生观众喜欢的好作品。④希望创作者继续用更多精品力作书写伟大实践,表彰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A.①句在“风起云涌”后加“的历史画卷”。
B.②句删除“的原因”。
C.③句把“只要”改为“如果”。
D.④句把“表彰”改为“彰显”。
5.为提高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准备举办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完成下列任务。
(1)《可爱的中国》作者方志敏和众多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围绕下面的某一种精神,确定主题,拟写演讲词,参加“一分钟演讲”。不超过150字。
青少年从革命先烈身上继承的精神遗产
①坚定不屈、百折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
②保家卫国、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
④吃苦耐劳、热血拼搏的奋斗精神
⑤以身作则、正气凛然的担当精神
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⑦为民服务、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2)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撰写串词。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我的中国梦》 初二(1)班张潇
2 《奋斗的青春》 初二(5)班李萌
(3)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请将下面对联涉及的人物写在括号内。
①上联:歌吟总带忧民泪
下联:颠沛仍怀爱国心 ( )
②上联:激情演讲振奋人心
下联:以笔为枪拯救中国 ( )
@课内精读
阅读“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回答下列问题。
6.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
7.文中所说的“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8.文中的“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交替使用两种人称有什么作用?
@课外拓展
为学与做人
——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梁启超
①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大家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总答一句罢:“为的是学做人。”
②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人不惑,情育要教人不忧,意育要教人不惧。
③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食,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儿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④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有根本的判断力。
⑤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它,叫它变得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我都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它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它,叫它变得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地去判断它,自然不至于惑了。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的智慧,都是智有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⑥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样的。“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做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人格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来看。所以“仁”字从“二人”。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换句话说,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到这个道理,就叫作“仁者”。
⑦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就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乎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有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因为在这永远不会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便连这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正失败了。
⑧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的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即便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即便有高尚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需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⑨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需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件。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论语》中,子曰:“吾未见刚者。”或(有人)对曰:“申枨(孔子的学生)。”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
⑩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儿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为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你自己现在做到哪一件。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儿把握都没有,哎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好了。
(有删改)
9.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篇演讲稿的主要内容。
10.第③段和第⑨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1.在作者梁启超看来,“智”“情”与“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⑥-⑧段相关语句及全文内容简要说明。
12.这篇演讲稿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名著阅读
13.阅读下面文字内容,回答问题。
在黎明前的薄雾里,第聂伯河模糊地闪着光,河水冲击着岸边的石子,哗啦哗啦地响。……这是一条美丽的、庄严的河……
河边的一条狭窄的战壕里有五个人。他们紧紧地挨着,趴在一挺圆鼻子的马克沁机枪旁边。……篝火的火舌像破碎的红布条一样抖动着……战士们稍稍离开火堆,列成扇形坐着,脸迎着火光,现出古铜颜色。
(1)这两段文字选自名著《 》,主人公是 。
(2)根据你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简要说说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特点。
@片段作文
14.请你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或感叹句的句式写一篇简短的演讲词,表达你的观点和情感。(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