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7:58:26

文档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zūn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kǒnɡ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 徨 埋 头读书
zūn 照 kǒnɡ 慌
(2)文段中意思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的词语是
2.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    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    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    的态度,要靠    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探索 造就 怀疑求真 实践
B.探索 培养 毋庸置疑 科学
C.研究 培养 怀疑求真 实践
D.研究 造就 毋庸置疑 科学
3.阅读语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一些我们的同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学生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将来走入社会后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会受益匪浅。可见,“学知识”和“学做人”就如同人的左膀右臂,缺了哪个都是不健全的。
A.本段的中心论点是:“学知识”与“学做人”紧密相连,同等重要。
B.文段中多处运用了引号,但它们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C.“相辅相成”“厚此薄彼”“受益匪浅”都是并列短语。
D.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对接中考
◇结构图示
◇文章主旨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引出论点,以王阳明“格竹子”和自己的研究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精神。
◇考点链接
议论文阅读——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技法点拨:①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或几段,是问哪一种论证方法还是哪些论证方法,或有没有具体到某个论证方法。②判断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首先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在文中寻找语言标志词加以辨别,明确使用的论证方法。③分析作用,概括作答。结合该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和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并阐述其论证了什么观点,是否对中心论点也有论证作用,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
◇习题链接
“课外链接”T10
4.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炼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
(节选自《人民日报》)
5.请写出下列病句的类型,并写出修改意见。
(1)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培养前进信心,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病句类型: ,修改意见:
(2)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更多的是成就一种技艺。
病句类型: ,修改意见:
6.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光辉的理想,    
①萌生于个体而又超越了个体,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了现实。
②没有了理想的牵引和激发,青春岁月就会像无根之萍、无翼之鸟。
③青年最敢于有梦、最富于理想,也最应该有正确、远大的理想。
④人生因为有了光辉理想,而能成其大、飞其高、达其远。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课内精读
7.演讲语言一般有准确性的特点。请结合下面句中的加点词分析演讲语言的准确性。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8.结合课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课外拓展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埋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埋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埋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 000多个药方,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有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二万五千里长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
10.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论证方法及作用】
11.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作者通过提出人们更愿意“巧为”而不愿意“实干”的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B.本文作者认为工作只能埋头苦干,不能寻找捷径和创新。
C.第③段引用《汉书·枚乘传》中的语句,是为了论证做事需要“埋头”精神。
D.文章第⑤段总结全文,回扣中心论点。
12.请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重点句子理解】
  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二万五千里长征。
@名著阅读
13.晓轩同学在毕业赠言中引用了下面的语段,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文字摘自苏联作家 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病床上克服困难,计划写一部中篇小说,并给它命名为《 》。
(2)保尔·柯察金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片段作文
1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主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观察与实验的精神。同学们上了初中后,是否参与过物理、生物实验?是否观察过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请你选择某一个参与过的实验活动,或身边的某一事物加以介绍,展开写作。要求:抓住事物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严密,不少于150字。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zūn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kǒnɡ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 pánɡ 徨 埋 mái 头读书
zūn 遵 照 kǒnɡ 恐 慌
(2)文段中意思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的词语是 一帆风顺 
2.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    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    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    的态度,要靠    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A.探索 造就 怀疑求真 实践
B.探索 培养 毋庸置疑 科学
C.研究 培养 怀疑求真 实践
D.研究 造就 毋庸置疑 科学
3.阅读语段,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一些我们的同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学生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将来走入社会后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会受益匪浅。可见,“学知识”和“学做人”就如同人的左膀右臂,缺了哪个都是不健全的。
A.本段的中心论点是:“学知识”与“学做人”紧密相连,同等重要。
B.文段中多处运用了引号,但它们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C.“相辅相成”“厚此薄彼”“受益匪浅”都是并列短语。
D.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解析】“受益匪浅”是补充短语。
@对接中考
◇结构图示
◇文章主旨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对“格物致知”的阐释引出论点,以王阳明“格竹子”和自己的研究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精神。
◇考点链接
议论文阅读——考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技法点拨:①审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或几段,是问哪一种论证方法还是哪些论证方法,或有没有具体到某个论证方法。②判断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首先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在文中寻找语言标志词加以辨别,明确使用的论证方法。③分析作用,概括作答。结合该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和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并阐述其论证了什么观点,是否对中心论点也有论证作用,用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
◇习题链接
“课外链接”T10
4.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提炼出两条主要信息。
其实,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方式。《宋史》曾载,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的吕祖谦,少时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他正是通过阅读,不断磨炼自己的品性,最终在读到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教诲时,自己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我们常说,文以化人,这既指在古圣先贤的熏陶下,延展精神世界的疆土,也指以阅读修身养性,用读书淬炼意志品质。读一本好书,如攀登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美景,但只有继续往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认为只有“攻书”到底才能融会贯通,道理正在于此。越是难啃的经典之作,越需要专注和恒心。
(节选自《人民日报》)
示例:①阅读可以修身养性,淬炼意志品质。②读书需要专注和恒心。
5.请写出下列病句的类型,并写出修改意见。
(1)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培养前进信心,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病句类型: 搭配不当 ,修改意见: 将“培养”改为“树立”。 
(2)中国哲学自始就关注人,其体系中的学以成人,不仅是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更多的是成就一种技艺。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 ,修改意见: “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格”与“成就一种技艺”调换位置。 
6.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光辉的理想,    
①萌生于个体而又超越了个体,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了现实。
②没有了理想的牵引和激发,青春岁月就会像无根之萍、无翼之鸟。
③青年最敢于有梦、最富于理想,也最应该有正确、远大的理想。
④人生因为有了光辉理想,而能成其大、飞其高、达其远。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解析】结合首句“光辉的理想”可知接下来要先介绍“理想”的由来,它“萌生于个体而又超越了个体,来源于现实而又超越了现实”,故①放在第一;之后讲“光辉的理想”的作用,它能让“人生”“成其大、飞其高、达其远”,故④排第二;然后阐述作为青少年应该有理想,所以③紧跟其后,最后从反面印证,②排在最后。所以正确的语序为:①④③②。故选B。
@课内精读
7.演讲语言一般有准确性的特点。请结合下面句中的加点词分析演讲语言的准确性。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而并非全部学生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也有个别的除外,体现了演讲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8.结合课文,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课外拓展
人生需要一点“埋头”精神
  ①工作中,常有一些人不愿意干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觉得埋头苦干不如“巧为”、有选择性地干更加“见效”。不可否认,干工作有时确实需要一点“窍门”,多一些创新求变。但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挖空心思,妄想一劳永逸、一步登天。
  ②“根深才能叶茂”,埋头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埋头”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踏实做事的作风。“埋头”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耐心经事,直面困难和矛盾。如此“愚拙”,更有利于打牢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纵览古今,很多成绩的背后,都有“十年寒窗”的苦功。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屠呦呦整理了2 000多个药方,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可见,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③《汉书·枚乘传》有云:“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细细想来,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总想着避开问题,缺少“埋头”的精神。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拙的做法。做事情,还是要有那么一点“埋头”精神、需要那么几分“愚气”。
  ④世间事多不会一蹴而就,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反复打磨,一种本领的获得需要不断学习实践,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人们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厚实的功底,到头来学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才能有所成。而一些所谓的“聪明人”,对“埋头”干不屑一顾。他们自恃头脑灵活,做事灵巧,好高骛远,崇尚“效率至上”。几十个小时就想速成一门语言,做生意立马就想赚钱……世上哪有这样的捷径?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遇到困难即刻调转方向,这样做多半会一事无成。
  ⑤人生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每时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持之以恒,就是“埋头”精神的表现。执着于追梦,才会最终梦想成真。所有的积累、沉淀和改变,都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尊重。就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起步快不代表就能赢。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二万五千里长征。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
人生要有所收获,的确需要一点“埋头”的精神。
10.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画线句列举了一些所谓“聪明人”的事例,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许多事情要想做成功,都需要埋头下一番苦功夫”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1.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头作者通过提出人们更愿意“巧为”而不愿意“实干”的现象,引出中心论点。
B.本文作者认为工作只能埋头苦干,不能寻找捷径和创新。
C.第③段引用《汉书·枚乘传》中的语句,是为了论证做事需要“埋头”精神。
D.文章第⑤段总结全文,回扣中心论点。
【解析】B项,根据第①段的表述,作者认为“寻找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能走捷径靠的是日积月累和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并不是认为不能寻找捷径和创新。
12.请结合选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重点句子理解】
  要知道,跑步前进最多只能跑几十公里,而选择“埋头”走路,却可以走出二万五千里长征。
示例:做任何事情,如果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多半会一事无成;如果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埋头苦干,一定会有所收获。正如在学习中我们只有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朝既定目标努力、“埋头”前进,才会取得优异成绩。
@名著阅读
13.晓轩同学在毕业赠言中引用了下面的语段,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文字摘自苏联作家 奥斯特洛夫斯基 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病床上克服困难,计划写一部中篇小说,并给它命名为《 暴风雨所诞生的 》。
(2)保尔·柯察金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片段作文
14.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主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观察与实验的精神。同学们上了初中后,是否参与过物理、生物实验?是否观察过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请你选择某一个参与过的实验活动,或身边的某一事物加以介绍,展开写作。要求:抓住事物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严密,不少于150字。
示例:学校生物实验室以生态环保为主题,主体部分位于学校综合实践大楼内,设有中央处理区、检测区、演示操作区、水质在线监测区几大功能区块,其中检测区又分为食品检测实验区、气体检测实验区、水质检测实验区,可以对不同种类的水体或空气污染物、有害物进行分析测试。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优质平台,生物实验室投入使用仅一年便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生物组教师先后开发开设了由社会调查、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无土栽培4大类共10余门校本课程组成的生物创新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