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 说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一般叙事兼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本质上属于议论性的文体。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托物寓意。
◇结构图示
◇考点链接
比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异同
考点解说:文言文阅读中,常将相同题材、相同(类似)人物、相同作者等有某些相似点和联系的文言材料放在一起,要求对材料进行比较,一般从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阅读材料中获得的不同感受和启示等方面综合设题。中考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要求从某个方面进行异同比较,或者明确指出不同,并结合文言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
技法点拨:①结合文章标题,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言材料写了什么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怎样的。②根据题目中的提示,从文中筛选语句。③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
◇习题链接
“中考题型演练”T14(2)
@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祗( ) 骈死( ) 槽枥( )
外见( ) 粟( )
2.默写古诗文。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2)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黔东南中考)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4)(鄂州中考)韩愈《马说》中,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5)人才是重要的,而领导者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往往更加重要,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的: , 。
(6)《马说》中的“ ? ”二句,自问自答,寄寓了作者对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不平与悲愤。
(7)古诗文常以景抒怀。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在小石潭看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愉悦;韩愈看到食马者“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以千里马和食马者为喻,痛斥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径。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奴隶人: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
槽枥:
(3)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4)不以千里称也 称: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6)执策而临之 临:
(7)策之不以其道 道: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意: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或者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今义:安全,平安
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策之不以其道
(2)才美不外见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3)其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而 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8.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文意理解。
(1)《马说》表面是写千里马,但其背后有更深层的寓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2)班级拟围绕《马说》开展课本剧表演,现需要打磨剧本,你认为“千里马”这一角色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3)韩愈借“千里马难遇伯乐”表达了对有才之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在现实中选用人才的启示?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中考题型演练
【甲】《马说》全文
【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4)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虽乘奔御风
B.执策而临之/而钱不湿
C.其真无马邪/养其旁条
D.策之不以其道/梅以曲为美
13.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14.请回答问题。
(1)【甲】文中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2)【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 ,而【乙】文则用“ ”来比喻受摧残的人才。【甲】文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 ”。23* 马 说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一般叙事兼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本质上属于议论性的文体。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托物寓意。
◇结构图示
◇考点链接
比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异同
考点解说:文言文阅读中,常将相同题材、相同(类似)人物、相同作者等有某些相似点和联系的文言材料放在一起,要求对材料进行比较,一般从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阅读材料中获得的不同感受和启示等方面综合设题。中考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要求从某个方面进行异同比较,或者明确指出不同,并结合文言材料进行分析和概括。
技法点拨:①结合文章标题,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文言材料写了什么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怎样的。②根据题目中的提示,从文中筛选语句。③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作答。
◇习题链接
“中考题型演练”T14(2)
@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祗( zhǐ ) 骈死( pián ) 槽枥( lì )
外见( xiàn ) 粟( sù )
2.默写古诗文。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2)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黔东南中考)故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4)(鄂州中考)韩愈《马说》中,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5)人才是重要的,而领导者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往往更加重要,这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所说的: 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
(6)《马说》中的“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二句,自问自答,寄寓了作者对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不平与悲愤。
(7)古诗文常以景抒怀。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在小石潭看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愉悦;韩愈看到食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千里马和食马者为喻,痛斥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径。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奴隶人: 奴仆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 (和普通马)一同死
槽枥: 马槽
(3)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 吃一次
(4)不以千里称也 称: 著称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犹,尚且
(6)执策而临之 临: 面对
(7)策之不以其道 道: 正确方法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意: 意思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5.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有时
今义:或者
(2)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6.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2)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本领、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动词,能够
(2)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3)其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代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恐怕
(4)而 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表转折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修饰
8.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 退之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 爱莲说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 贤才难遇明主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0.文意理解。
(1)《马说》表面是写千里马,但其背后有更深层的寓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马,而是借写千里马表达“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贤君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班级拟围绕《马说》开展课本剧表演,现需要打磨剧本,你认为“千里马”这一角色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示例:①具备良好的资质和才能;②努力争取合适的生存环境;③要抓住机会主动展示自我。
(3)韩愈借“千里马难遇伯乐”表达了对有才之士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悲愤,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在现实中选用人才的启示?
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 、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解析】B项,突出了伯乐的重要作用。
@中考题型演练
【甲】《马说》全文
【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普通
(3)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倾斜
(4)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使……成为病态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故虽有名马/虽乘奔御风
B.执策而临之/而钱不湿
C.其真无马邪/养其旁条
D.策之不以其道/梅以曲为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相同,连词,即使;B.不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不同,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代梅花;D.不同,按照/介词,凭借。故选A。
13.翻译下列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又不是那些蠢笨地想谋取钱财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做得到的。
14.请回答问题。
(1)【甲】文中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反问句式。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
(2)【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 杰出人才 ,而【乙】文则用“ 病梅 ”来比喻受摧残的人才。【甲】文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 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
【乙文参考译文】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些文人画士,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削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蠢笨地想谋取钱财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把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削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士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