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8:05:24

文档简介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邺城戍( shù ) 老妪( yù ) 幽咽( yè ) 怒号( háo )
三重( chónɡ ) 布衾( qīn ) 大庇( bì ) 伐薪( xīn )
两鬓( bìn ) 系( jì ) 叱( chì ) 翩翩( piān )
辗冰辙( niǎn ) 突兀( wù )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白居易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卖炭翁》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B.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被誉为“诗史”。
C.“雨脚如麻”运用比喻修辞,把不间断的雨点比作下垂的麻线,突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D.“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这种体裁。
【解析】A项中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3.默写古诗文。
(1)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
(2)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
(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推己及人,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下寒士的处境,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呼喊。
(5)古体诗与律诗不同,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句“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就是九言句。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布衾多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 。
(7)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私利的两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8)勤劳的古代窑工形象,也许就如《卖炭翁》中所写的老人那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
 (9)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10)诗传情,亦言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急切期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发了诗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胸襟和忧国情怀;白居易的《卖炭翁》借描写卖炭老人的外貌“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可怜身上衣正单 , 心忧炭贱愿天寒 ”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10)诗传情,亦言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急切期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抒发了诗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胸襟和忧国情怀;白居易的《卖炭翁》借描写卖炭老人的外貌“ 满面尘灰烟火色 , 两鬓苍苍十指黑 ”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其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背景解读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后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后他抵达成都,得到亲友的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了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诗人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6)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古诗阅读
5.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表现了老妇的机智,不想让官吏把人都抓走。
D.一个“久”字,不仅说明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
【解析】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并不矛盾。“人”在这里指的是壮年男子。
(2)文中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员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6.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D项,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请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7.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河南中考)诗歌讲述了卖炭翁 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 的悲惨故事。
(2)(河南中考)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
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解析】“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错误,由“牛困人饥日已高”可知“清晨”不准确。
@课外古诗词阅读
新安吏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8.首句中的“点兵”一词,我们曾经学过,它出自《 木兰诗 》(课文)中的“ 可汗大点兵 ”一句,其意义是: 征兵 。
9.“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10.与《石壕吏》一诗比较,两诗有什么共同点?
两诗均暴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带给人民的不幸,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注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当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11.诗歌第二句,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其中“ 抱膝 ”二字,活画出诗人枯坐的神态;一个“伴”字,更赋予“影”以人的感情。作者思家的 孤寂 之感已溢于言表。
12.诗歌的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很是巧妙,请具体说说巧妙在哪里?
诗人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中的亲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⑥。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在成都时所写。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⑥幽燕:地名,安史叛军的驻地。
13.结合“四千里”“五六年”,品味“兵戈阻绝老江边”中“老”字的表达效果。
“四千里”表明离家之远,“五六年”表明战乱之久。“老”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处境和久久不能返乡的无奈、悲凉之情。
14.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中“衰”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答。
“衰”本指草木飘零摇落变衰,暗指诗人自己的衰老憔悴,承接上句“五六年”,引出下句“老江边”。
15.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听闻官军即将取胜时的喜悦之情,渴望叛乱早日被平定的忧国忧民之情。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邺城戍(   ) 老妪(   ) 幽咽(   ) 怒号(   )
三重(   ) 布衾(   ) 大庇(   ) 伐薪(   )
两鬓(   ) 系(   ) 叱(   ) 翩翩(   )
辗冰辙(   ) 突兀(   )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卖炭翁》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B.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被誉为“诗史”。
C.“雨脚如麻”运用比喻修辞,把不间断的雨点比作下垂的麻线,突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D.“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这种体裁。
3.默写古诗文。
(1)夜来城外一尺雪, 。
(2)夜久语声绝, 。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 , 。
(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推己及人,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下寒士的处境,发出了“ , !”的呼喊。
(5)古体诗与律诗不同,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一句“ ”就是九言句。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 。
(7)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非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谋求私利的两句是: , !
(8)勤劳的古代窑工形象,也许就如《卖炭翁》中所写的老人那样:“ , ”。
 (9)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 ”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10)诗传情,亦言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急切期盼“ , ”抒发了诗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胸襟和忧国情怀;白居易的《卖炭翁》借描写卖炭老人的外貌“ , ”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 ”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10)诗传情,亦言志。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急切期盼“ , ”抒发了诗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博大胸襟和忧国情怀;白居易的《卖炭翁》借描写卖炭老人的外貌“ , ”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对接中考
◇文化积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其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背景解读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后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后他抵达成都,得到亲友的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了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诗人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4.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存者 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
(2)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 沉塘坳。
(3)可怜身上 衣正单,心忧炭贱 愿天寒。
(4)夜久 语声绝,如闻 泣幽咽。
(5)八月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 三重茅。
(6)牛困人饥 日已高,市南门外 泥中歇。
@古诗阅读
5.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虎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表现了老妇的机智,不想让官吏把人都抓走。
D.一个“久”字,不仅说明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
(2)文中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捉人”?
6.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7.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1)(河南中考)诗歌讲述了卖炭翁 的悲惨故事。
(2)(河南中考)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课外古诗词阅读
新安吏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8.首句中的“点兵”一词,我们曾经学过,它出自《 》(课文)中的“ ”一句,其意义是: 。
9.“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与《石壕吏》一诗比较,两诗有什么共同点?
邯郸冬至夜思家注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这首诗当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11.诗歌第二句,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其中“ ”二字,活画出诗人枯坐的神态;一个“伴”字,更赋予“影”以人的感情。作者思家的 之感已溢于言表。
12.诗歌的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很是巧妙,请具体说说巧妙在哪里?
恨 别①
杜 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⑥。
【注释】①此诗为杜甫在成都时所写。②洛城:洛阳。③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⑥幽燕:地名,安史叛军的驻地。
13.结合“四千里”“五六年”,品味“兵戈阻绝老江边”中“老”字的表达效果。
14.颔联“草木变衰行剑外”中“衰”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答。
15.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