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质量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9分)
甘肃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戈壁苍茫,山河 ,形似一柄“玉如意”, 在祖国的大西北,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远方。
东起天水,西至敦煌,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与万里长城在边陲yào sài——嘉峪关的雪山长云下交汇。夕阳西下,嘉峪关好似一位沧桑的老者,正襟危坐,傲视群雄;登高远眺,万里长城wǎn rú一条矫健的巨龙,连绵起伏,气势磅礴。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这里碰撞,无数艺术家和工匠殚精竭虑,用颜料和技艺,用光阴和生命,在莫高窟营造终极艺术世界。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认江南”,崎岖的黄河在祁连山脉用终年积雪与充沛降雨, 了沙漠的延伸,养育了一条条河流, 了一片片绿洲,带给这方土地生机与奇迹。在这里,蜿蜒近900多公里的黄河河道,以火一般的激情,已奔腾千年而不息。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4分)
yào sài( 要塞 ) wǎn rú( 宛如 )
正襟危坐( jīn ) 崎岖( qū )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激荡 镶嵌 滞留 湿润
B.动荡 镌刻 隔断 湿润
C.激荡 镶嵌 隔断 滋润
D.动荡 镌刻 滞留 滋润
(3)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删除“近”或“多”。
2.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翻开中国地图看看甘肃,甘肃在地图上就像一柄“玉如意”,很多人会以为敦煌或嘉峪关才是甘肃最西边的城市。 它是中国第一座航天城,是中国最初的石油重地,还是重要农业制种基地、飘香全国的瓜果之乡……
①其实,敦煌是酒泉代管的县级市,甘肃这柄“玉如意”的西边一头,整个都是酒泉的地界。
②它看尽杀伐征战,也听惯声声驼铃。
③它得名于霍去病倾酒入泉与将士共饮的传说,它是中国最早面向世界的“海关”。
④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甘肃省最大的地级市,占全省总面积的42%。
A.②④③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3.“五一”假期,志愿者小文在嘉峪关悬臂长城看到有小学生在城墙上刻字,如果你是小文,该怎样劝阻这个孩子?请结合方框内《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的有关内容作答。(3分)
第十五条 禁止在长城上从事下列活动: (一)取土、取砖(石)、开沟、挖渠; (二)种植、养殖、放牧; (三)刻画、涂污或者擅自攀爬、踩踏; ……
示例:小朋友,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咱们甘肃颁布的《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禁止在长城上刻画、涂污,我们应该保护长城,不要在城墙上刻字,好吗?
4.博物馆招募志愿者,岗位有展品讲解员、现场引导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岗位,依据下面的流程图,向申请者介绍具体流程。要求:注意解说情境,语言简明得体。(4分)
示例一:展品讲解员。大家好,如果大家想要申请展品讲解员的志愿服务,首先投递简历进行线上报名,博物院筛选简历后会通知进入初选同学进行线下复试,面试要进行现场答辩,通过后将参加统一的志愿者培训,合格者将被正式录取。
示例二:现场引导员。大家好,如果大家想要申请现场引导员的志愿服务,首先投递简历进行线上报名,博物院筛选简历后会通知进入初选同学进行线下复试,面试内容是礼仪接待,通过后将参加统一的志愿者培训,合格者将被正式录取。
5.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红色陇原行·甘肃人游甘肃”主题旅游精品线路,请参照主题一、二,根据你家乡的旅游资源,完成主题三的设计。(4分)
主题名称 线路
主题一 红色沃土 滋养初心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榆中县张一悟纪念馆
主题二 生态文明 春绿陇原 夏河县桑科草原→碌曲县郭莽湿地公园→白龙江大峡谷
主题三 ① 示例:长征丰碑 彪炳史册 ② 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红军村
6.默写。(7分)
家乡山水美如诗画,处处“芳草鲜美,① 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处处“②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柳宗元《小石潭记》)。优美的山水也会引发我们的无限情思,当我们驻足河畔,听到水鸟轻快鸣叫时,会想起《关雎》中的“③ 求之不得 ,④ 寤寐思服 ”,那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日夜思念;当我们眺望湖面,看到水面烟波浩渺时,会想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⑤ 欲济无舟楫 ,⑥ 端居耻圣明 ”,那是一种想要从政却无人引荐,只能闲居在家的无奈和惭愧;当我们即将远行,与家乡的山水、亲友挥手作别时,会想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⑦ 儿女共沾巾 ”,那是一种不因岔路分别而落泪沾巾的豁达乐观……青山绿水哺育着我们成长,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增强环保意识,让家乡的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8分)
咆哮赶海的黄河
韩小蕙
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公路上。公路崭新,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
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像士兵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⑤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目瞪口呆。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我以为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
⑥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尤其是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说是这些芦苇也有用处,可以盖房子,编织坐垫靠垫什么的。我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
⑦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刚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顾名思义,可知“高台”之意。桀骜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虐,一年数决,民不聊生,“九地黄流乱注”也,“人或为鱼鳖”哉!反反复复折腾,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把高台村(其实叫佟家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委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一下子彻底解决问题。但故土难离,有不少群众情感上割舍不了。不愿迁走的乡亲们,就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祥和景象。
⑧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
⑨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桀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也算大开了胸襟。
(有删改)
7.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和黄河关系不大,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理由。(5分)
示例一:认同,可以删去。画线句写的是袁隆平团队研发海水稻的内容,与本文描写黄河特点的主要内容关系不大,删去后不影响赞颂黄河精神的主旨,不影响内容的完整,并且使前后关于黄河的内容衔接更加紧密。
示例二:不认同,不可以删去。袁隆平团队争分夺秒研发海水稻,他们表现出的与自然抗争的顽强精神和黄河“不屈”“奔腾向前”等精神一致,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8.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黄河的。(4分)
描写方法:运用动作和场面描写,“抢”“冲”等动作以及“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等语句写出黄河奔腾向前、壮怀激烈的壮观场景;
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作士兵,并对其进行人格化的描写,生动细致、富有气势地写出黄河奔腾、咆哮的特点。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
9.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5分)
内容上,将作者印象中的黄河与眼前的黄河进行对比,突出了黄河“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结构上,画线句为下文总结黄河特点、赞颂黄河精神、点明文章主旨做铺垫。
10.“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黄河精神”的探究发现。(4分)
①黄河具有勇往直前、不惧牺牲的无畏和奋斗精神。由文章将黄河比作士兵,写其不顾危险、冲锋陷阵的内容可见。②不屈、刚烈、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由文中作者评价黄河的语句“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刚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可见。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2分)
古人为什么要睡瓷枕
①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瓷枕从唐代开始广泛流行,宋代达到鼎盛,明清时期逐渐衰微,直到 20世纪才退出历史舞台。
②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瓷枕陪伴人们入睡至少有1 000多年的历史。睡瓷枕并不舒服,为什么却能够流行这么久呢?它的魅力在哪儿?
③今天我们不能理解古人睡瓷枕的习惯,是因为现代人对古代的生存环境、睡眠习惯、养生理论一知半解。瓷枕真的是用来睡觉的吗?是的,除了一部分瓷枕是陪葬品,大多数瓷枕是实用品,以前的人们确确实实枕着它睡觉。
④瓷枕最重要的功用,在于夏天可以消暑去热。
⑤没有空调的夏天该怎么熬过去呢?古人通风、打扇、铺箪、用冰,另外,还有一样消暑神器,那就是瓷枕。唐宋以来的诗文对瓷枕不吝赞美。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几句诗既说明瓷枕是文人间的馈赠,也直接反映其盛夏消暑的功能。
⑥关于瓷枕的高度,我们也可以从古人的养生言论中找到答案。古人认为枕头高三寸或四寸比较合适,而且他们倡导侧卧的睡姿。清《养生随笔》:“太低则项垂,阳气不达,未免头目昏眩;太高则项屈,或致作酸,不能转动。酌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亦觉安舒。”《显道经》:“枕高肝缩,枕下肺蹇。以四寸为平枕。”
⑦而在描写女子闺阁生活的词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瓷枕的另外一个功能——支髻固发。古时女子头发很长,梳发髻更是耗时耗力,所以午睡时女子睡瓷枕便可以保持住发髻不散乱——只有硬质的枕头才能有这样的功能。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但从诗歌中可以得到间接印证:女子睡觉时并没有把头发完全打散,她们依然用钗或簪固定发髻。所以睡瓷枕自然可以为女子固定发髻提供方便,尤其是唐、五代以来女性以高髻为美,如意头形的“山枕”就更适合女子使用了。甚至就在几十年前,东莞地区依然有人使用这种瓷枕,结婚后的妇女梳发髻,往往一个月才梳一次,只有睡瓷枕才能保持头发不散乱。这种传统流传了很久。
⑧另外,古代的瓷枕还担当着祈福辟邪的重任。唐宋时期流行的瓷枕以北方窑口出品居多,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间隙,河北等地的普通工匠依然通过制作这方瓷枕将祝福传递给千家万户——祝愿今晚枕着瓷枕的人,平安、乐观、富贵。以河北磁州窑为代表的瓷枕,枕面上的文字灵动风流,大多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生活情趣,寄托了古人浪漫蕴藉的情怀,他们仿佛透过冷冰冰的瓷枕向遥远的我们送来问候,轻轻道一声带着历史余温的“晚安”。
11.标题“古人为什么要睡瓷枕”有何作用?(2分)
点明文章的说明内容,以问句做标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
B.由于现代人的生存环境、睡眠习惯与古人有很大差别,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古代人睡觉枕瓷枕的行为。
C.选文列举了大量的古籍来介绍瓷枕的功用,每一项功用都能找到直接的依据。
D.以河北磁州窑为代表的瓷枕,文字大多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生活情趣,寄托着浪漫蕴藉的情怀。
【解析】C项“每一项功用都能找到直接的依据”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⑦段“而在描写女子闺阁生活的词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瓷枕的另外一个功能——支髻固发。古时女子头发很长,梳发髻更是耗时耗力,所以午睡时女子睡瓷枕便可以保持住发髻不散乱——只有硬质的枕头才能有这样的功能。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但从诗歌中可以得到间接印证”分析可知,“支髻固发”这一功能没有直接证据,所以“每一项功用都能找到直接的依据”理解有误。故选C。
13.结合全文说说瓷枕在古代都有哪些作用。(4分)
①消暑去热。②益于养生。③固定女子的发髻。④祈福辟邪。
14.选文第②段加点的词语“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不能。“至少”的意思是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瓷枕陪伴人们入睡的历史最少已有1 000多年,实际上可能比1 000多年还要久。如果去掉,就变成了瓷枕陪伴人们入睡只有1 000多年的历史,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①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②以利世③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④,秋登⑤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说之: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②行道:实行主张。③利世:造福社会。利:有利于。世:世间,此指社会。④玩:赏玩。华 (huā):花。⑤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惑
(2)弗学 不
(3)以补不足也 弥补
(4)但能说之也 只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
B.
C.
D.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18.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重要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目的 。(2分)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3分)
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
【参考译文】【乙】古时候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对社会谋利;现在求学的人都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求得升官。学习就跟种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收获它的果实;评讲文章,就好像赏玩春天的花朵一样,修身利行,就好像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
(四)古诗阅读。(5分)
早起五言三韵
韩 偓
万树绿杨垂,千般黄鸟语。
庭花风雨余,岑寂如村坞,
依依官渡注头,晴阳照行旅。
【注释】官渡:官役的渡口。
19.赏析古诗,完成对话。(5分)
小文:浏览古诗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诗人很巧妙地运用了① 以动写静 的手法。你看出来了吗?
小逸:经你这么一说,我有同感。这首诗第二句中的②“ 黄鸟语 ”看似与第四句中“岑寂”一词相矛盾,实则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小文:是呀!两者均呼应了题目中的“③ 早起 ”二字,写出了清晨的宁静。
小逸:“依依”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轻柔的样子;②留恋惜别的样子。请你分析一下“依依官渡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文:④ 早起的诗人看到了“绿杨垂”,听到了“黄鸟语”,心生喜爱,但要在晴阳中开始新的旅途,到了渡口发现美丽的景象已变得隐隐约约,依依不舍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五)名著阅读。(8分)
今天柯察金第一次独自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屡次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说快了。那两个姑娘一到接见的日子就来看他。现在我明白他疼痛的时候为什么不呻吟的道理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他回答说:“您读读《牛虻》,就明白了。”
20.这部作品的名称是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是 奥斯特洛夫斯基 。(4分)
21.有位著名的教育家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呢?请任选角度,联系原著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这个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物形象。譬如:保尔在手术之后,医生诊断他将双目失明、失去劳动能力。但他没有就此消沉,反而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保尔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精神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名言警句很多,能激励我们成长。如:“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段名言能启发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激励我们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对人。
三、作文(60分)
22.李华同学患重感冒,医生要他休息两天。请你以李华的身份给张老师写一张请假条,日期是4月20日。(10分)
示例:
请假条
张老师:
您好,我因为患重感冒,医生让我休息两天。请假时间自4月21日至4月22日共两天,恳请老师批准!
您的学生:李华
4月20日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5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一段又一段的旅程中,沿途有着数不尽的风景。一路上,有艰辛,更有喜悦。每一段经历,都会让你不断成长。
请以“沿途的风景”为题目完成作文。
(2)旅行,可以改变认识,可以改变习惯,可以改变观念……请自拟题目,分享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感受。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略。第五单元质量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9分)
甘肃地处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戈壁苍茫,山河 ,形似一柄“玉如意”, 在祖国的大西北,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远方。
东起天水,西至敦煌,丝绸之路贯穿甘肃全境,与万里长城在边陲yào sài——嘉峪关的雪山长云下交汇。夕阳西下,嘉峪关好似一位沧桑的老者,正襟危坐,傲视群雄;登高远眺,万里长城wǎn rú一条矫健的巨龙,连绵起伏,气势磅礴。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这里碰撞,无数艺术家和工匠殚精竭虑,用颜料和技艺,用光阴和生命,在莫高窟营造终极艺术世界。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认江南”,崎岖的黄河在祁连山脉用终年积雪与充沛降雨, 了沙漠的延伸,养育了一条条河流, 了一片片绿洲,带给这方土地生机与奇迹。在这里,蜿蜒近900多公里的黄河河道,以火一般的激情,已奔腾千年而不息。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4分)
yào sài( ) wǎn rú( )
正襟危坐( ) 崎岖( )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激荡 镶嵌 滞留 湿润
B.动荡 镌刻 隔断 湿润
C.激荡 镶嵌 隔断 滋润
D.动荡 镌刻 滞留 滋润
(3)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2.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翻开中国地图看看甘肃,甘肃在地图上就像一柄“玉如意”,很多人会以为敦煌或嘉峪关才是甘肃最西边的城市。 它是中国第一座航天城,是中国最初的石油重地,还是重要农业制种基地、飘香全国的瓜果之乡……
①其实,敦煌是酒泉代管的县级市,甘肃这柄“玉如意”的西边一头,整个都是酒泉的地界。
②它看尽杀伐征战,也听惯声声驼铃。
③它得名于霍去病倾酒入泉与将士共饮的传说,它是中国最早面向世界的“海关”。
④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甘肃省最大的地级市,占全省总面积的42%。
A.②④③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3.“五一”假期,志愿者小文在嘉峪关悬臂长城看到有小学生在城墙上刻字,如果你是小文,该怎样劝阻这个孩子?请结合方框内《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的有关内容作答。(3分)
第十五条 禁止在长城上从事下列活动: (一)取土、取砖(石)、开沟、挖渠; (二)种植、养殖、放牧; (三)刻画、涂污或者擅自攀爬、踩踏; ……
4.博物馆招募志愿者,岗位有展品讲解员、现场引导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岗位,依据下面的流程图,向申请者介绍具体流程。要求:注意解说情境,语言简明得体。(4分)
5.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红色陇原行·甘肃人游甘肃”主题旅游精品线路,请参照主题一、二,根据你家乡的旅游资源,完成主题三的设计。(4分)
主题名称 线路
主题一 红色沃土 滋养初心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兰州战役纪念馆→榆中县张一悟纪念馆
主题二 生态文明 春绿陇原 夏河县桑科草原→碌曲县郭莽湿地公园→白龙江大峡谷
主题三 ① ②
6.默写。(7分)
家乡山水美如诗画,处处“芳草鲜美,① ”(陶渊明《桃花源记》),处处“② ,蒙络摇缀”(柳宗元《小石潭记》)。优美的山水也会引发我们的无限情思,当我们驻足河畔,听到水鸟轻快鸣叫时,会想起《关雎》中的“③ ,④ ”,那是一种求而不得的日夜思念;当我们眺望湖面,看到水面烟波浩渺时,会想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⑤ ,⑥ ”,那是一种想要从政却无人引荐,只能闲居在家的无奈和惭愧;当我们即将远行,与家乡的山水、亲友挥手作别时,会想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⑦ ”,那是一种不因岔路分别而落泪沾巾的豁达乐观……青山绿水哺育着我们成长,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增强环保意识,让家乡的水更绿,山更青,景更美。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8分)
咆哮赶海的黄河
韩小蕙
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公路上。公路崭新,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
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像士兵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⑤对,完全是野马脱缰,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目瞪口呆。此前,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了”,所以我以为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
⑥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尤其是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说是这些芦苇也有用处,可以盖房子,编织坐垫靠垫什么的。我想起前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
⑦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刚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河,进入了高台村。顾名思义,可知“高台”之意。桀骜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虐,一年数决,民不聊生,“九地黄流乱注”也,“人或为鱼鳖”哉!反反复复折腾,直到2013年,暴躁的黄河把高台村(其实叫佟家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委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一下子彻底解决问题。但故土难离,有不少群众情感上割舍不了。不愿迁走的乡亲们,就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祥和景象。
⑧今年台风频仍。第17号台风是一匹叫“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
⑨2019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桀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黄河,也算大开了胸襟。
(有删改)
7.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和黄河关系不大,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理由。(5分)
8.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黄河的。(4分)
9.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5分)
10.“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全文,谈谈你对“黄河精神”的探究发现。(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2分)
古人为什么要睡瓷枕
①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瓷枕从唐代开始广泛流行,宋代达到鼎盛,明清时期逐渐衰微,直到 20世纪才退出历史舞台。
②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瓷枕陪伴人们入睡至少有1 000多年的历史。睡瓷枕并不舒服,为什么却能够流行这么久呢?它的魅力在哪儿?
③今天我们不能理解古人睡瓷枕的习惯,是因为现代人对古代的生存环境、睡眠习惯、养生理论一知半解。瓷枕真的是用来睡觉的吗?是的,除了一部分瓷枕是陪葬品,大多数瓷枕是实用品,以前的人们确确实实枕着它睡觉。
④瓷枕最重要的功用,在于夏天可以消暑去热。
⑤没有空调的夏天该怎么熬过去呢?古人通风、打扇、铺箪、用冰,另外,还有一样消暑神器,那就是瓷枕。唐宋以来的诗文对瓷枕不吝赞美。北宋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中写道:“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这几句诗既说明瓷枕是文人间的馈赠,也直接反映其盛夏消暑的功能。
⑥关于瓷枕的高度,我们也可以从古人的养生言论中找到答案。古人认为枕头高三寸或四寸比较合适,而且他们倡导侧卧的睡姿。清《养生随笔》:“太低则项垂,阳气不达,未免头目昏眩;太高则项屈,或致作酸,不能转动。酌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亦觉安舒。”《显道经》:“枕高肝缩,枕下肺蹇。以四寸为平枕。”
⑦而在描写女子闺阁生活的词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瓷枕的另外一个功能——支髻固发。古时女子头发很长,梳发髻更是耗时耗力,所以午睡时女子睡瓷枕便可以保持住发髻不散乱——只有硬质的枕头才能有这样的功能。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但从诗歌中可以得到间接印证:女子睡觉时并没有把头发完全打散,她们依然用钗或簪固定发髻。所以睡瓷枕自然可以为女子固定发髻提供方便,尤其是唐、五代以来女性以高髻为美,如意头形的“山枕”就更适合女子使用了。甚至就在几十年前,东莞地区依然有人使用这种瓷枕,结婚后的妇女梳发髻,往往一个月才梳一次,只有睡瓷枕才能保持头发不散乱。这种传统流传了很久。
⑧另外,古代的瓷枕还担当着祈福辟邪的重任。唐宋时期流行的瓷枕以北方窑口出品居多,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间隙,河北等地的普通工匠依然通过制作这方瓷枕将祝福传递给千家万户——祝愿今晚枕着瓷枕的人,平安、乐观、富贵。以河北磁州窑为代表的瓷枕,枕面上的文字灵动风流,大多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生活情趣,寄托了古人浪漫蕴藉的情怀,他们仿佛透过冷冰冰的瓷枕向遥远的我们送来问候,轻轻道一声带着历史余温的“晚安”。
11.标题“古人为什么要睡瓷枕”有何作用?(2分)
1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
B.由于现代人的生存环境、睡眠习惯与古人有很大差别,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古代人睡觉枕瓷枕的行为。
C.选文列举了大量的古籍来介绍瓷枕的功用,每一项功用都能找到直接的依据。
D.以河北磁州窑为代表的瓷枕,文字大多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生活情趣,寄托着浪漫蕴藉的情怀。
13.结合全文说说瓷枕在古代都有哪些作用。(4分)
14.选文第②段加点的词语“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①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②以利世③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④,秋登⑤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说之: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②行道:实行主张。③利世:造福社会。利:有利于。世:世间,此指社会。④玩:赏玩。华 (huā):花。⑤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弗学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8.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2分)
(2)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3分)
(四)古诗阅读。(5分)
早起五言三韵
韩 偓
万树绿杨垂,千般黄鸟语。
庭花风雨余,岑寂如村坞,
依依官渡注头,晴阳照行旅。
【注释】官渡:官役的渡口。
19.赏析古诗,完成对话。(5分)
小文:浏览古诗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诗人很巧妙地运用了① 的手法。你看出来了吗?
小逸:经你这么一说,我有同感。这首诗第二句中的②“ ”看似与第四句中“岑寂”一词相矛盾,实则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小文:是呀!两者均呼应了题目中的“③ ”二字,写出了清晨的宁静。
小逸:“依依”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轻柔的样子;②留恋惜别的样子。请你分析一下“依依官渡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文:④
(五)名著阅读。(8分)
今天柯察金第一次独自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屡次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说快了。那两个姑娘一到接见的日子就来看他。现在我明白他疼痛的时候为什么不呻吟的道理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他回答说:“您读读《牛虻》,就明白了。”
20.这部作品的名称是 ,作者是 。(4分)
21.有位著名的教育家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呢?请任选角度,联系原著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作文(60分)
22.李华同学患重感冒,医生要他休息两天。请你以李华的身份给张老师写一张请假条,日期是4月20日。(1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5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一段又一段的旅程中,沿途有着数不尽的风景。一路上,有艰辛,更有喜悦。每一段经历,都会让你不断成长。
请以“沿途的风景”为题目完成作文。
(2)旅行,可以改变认识,可以改变习惯,可以改变观念……请自拟题目,分享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感受。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