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8:52:48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9分)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    的民间文化。鲁迅难忘的那    在临河空地上的戏台和被皎洁月色笼罩着的社戏,令人    ;吴伯箫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那jìnɡ mù的、暖融融的灯笼,承载着无限的情思,令人感慨万千;贺敬之心中那不曾变味的糜子、米酒和悠扬高亢、粗犷奔放的信天游,令人沉醉不已;刘成章笔下那气势pánɡ bó、壮阔豪放的安塞腰鼓,令人    。通过一幅幅民俗画卷,我们可以理解并感受到别样的民俗风情。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皎洁   高亢
jìnɡ mù pánɡ bó
(2)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承 屹立 流连忘返 叹为观止
B.传承 伫立 流连忘返 惊心动魄
C.传诵 屹立 忘乎所以 惊心动魄
D.传诵 伫立 忘乎所以 叹为观止
(3)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2.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    ,    ,    ,    ,    ,这些泛指年节之时张贴的民俗画,亦即年画。直至清道光二十九年,才第一次出现了“年画”这一说法,并被沿用下来。
①年画虽形成于宋代,但此时并没有年画这一称呼,而是称作“纸画”
②清朝初年,北京把年画叫“卫画”,因为当初北京销售的年画多出自天津的杨柳青
③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
④明代宫中叫作“贴画”
⑤在南方,杭州称其为“欢乐图”,苏州称作“画张”
A.①③②④⑤ B.③①④②⑤
C.①②③⑤④ D.③①②⑤④
3.东东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戏曲迷”,她想参加一个戏曲学习班,但她的妈妈担心会影响学习。作为东东的同桌,你怎样劝说东东的妈妈。(3分)
4.班级组织同学到民俗博物馆参观,请你根据下面的博物馆预约流程图,给大家解读整个预约流程。(4分)
5.班里准备举办一次“走进民俗,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 (1分)
基本思路: (3分)
6.回顾关于“民俗节日”的古诗,完成默写。(7分)
(1)爆竹声中一岁除, 。
(2)独在异乡为异客, 。
(3) ,路上行人欲断魂。
(4)今夜月明人尽望, 。
(5)但愿人长久, 。
(6) ,皎皎河汉女。
(7)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8分)
年 意
冯骥才
  ①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承载黄叶、凉雨、瑟瑟天气和凋残的风景而至,那么年意呢?
  ②年意不像节气那样——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它很奇妙!比如伏天挥汗时,你去看那张传统而著名的木版年画《大过新年》,画面上风趣地描绘着大年夜阖家欢聚的种种情景。你呢?最多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版味所吸引,并不被打动。
  ③在腊月里,你再去瞅这花花绿绿的画儿,感觉竟然全变了。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它分明给了你年意的感染。但它的年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倘若含在画中,为何夏日里你却从中丝毫感受不到?
  ④年年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向年底。年意仿佛大地寒冬的雪意,一天天簇密和深浓。
  ⑤你想一想,这年意究竟是怎样不声不响却日日加深的?谁知?是从交谈中越来越多说到“年”这个字,是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还是你在年货市场挤来挤去时,受到了人们要把年过好的那股子高涨的生活热情的感染?
  ⑥年货,无论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老钱、宝马、肥猪、喜鹊、刘海、八仙、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寿、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它们在你身边呼喊,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地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
  ⑦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是否兑现,祖祖辈辈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着。唯有希望才能使生活充满魅力。
  ⑧当窗玻璃外冷冽的风撩动红纸吊钱敲打着窗户,或是性急的小孩子提前零落地点响爆竹,或是邻人炖肉煮鸡的香味窜入你的鼻孔,大年将至,让人甚至有种幸福的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欠缺几样年货未有齐备,少四头水仙或两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年货买齐。
  ⑨圆满过年,来年圆满。年意竟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在异地、急切盼望着回家,看到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过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年意还是一种令人着魔发疯的情绪!
  ⑩不管一年里你有多少失落与遗憾,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在摆满年夜饭的桌旁,必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你极力说着吉祥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你还不自觉地让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热乎乎地填满你的心怀。这时你是否感觉到,年意其实不在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
(选自《世间生活:冯骥才生活散文精选》,有删改)
7.小逸读到第⑩段“你极力说着吉祥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时,认为过年的快乐应是自然流露的,而非极力表现。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4分)
8.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在传承和发展中已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文章围绕“年”写了哪些相关事件?(4分)
9.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6分)
(1)它们在你身边呼喊,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地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加点字)(3分)
(2)看到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过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请从词性的角度赏析加点字)(3分)
10.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年意”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2分)
端午节,全世界都吃粽子
  ①端午节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几件事印象深刻。一是抹雄黄(雄黄,矿物,成分是硫化砷,橘黄色,有光泽。用来制农药、染料等,可入药。也叫鸡冠石)。一到端午节我父亲就去药店买雄黄,回来把雄黄用白酒调了之后,在我和姐姐的额头上抹一道,这样就可以让小孩子远离毒虫叮咬,驱邪避害。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和心愿。但我父亲喜欢折腾我,经常用雄黄给我抹个胡子、额头上写个“王”、画个眼镜……印象中小时候的端午节,我脸上画的全是雄黄。自己当时还在想,《白蛇传》中法海让许仙给白娘子喝雄黄酒(雄黄酒,掺有雄黄的烧酒,民间在端午节时饮用),让她现出原形,父亲给我们抹雄黄,该不会也是想让我们现出原形吧。
  ②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是,我们家端午一定会包粽子。我家包的“彩色粽子”,先用硬纸壳做成一个粽子形状,然后用彩色的绳子把它缠起来,有大的有小的,弄一串,挂在家门口,挂在我们身上。有时也会用线织的小网兜,装红鸡蛋或者鸭蛋挂在我们身上。
  ③第三件事是,端午都很喜欢吃“五毒饼”。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面写到过,小顺跟妞子他们闹着要吃五毒饼。那个饼有点像绿豆糕,用模子里的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五种图案,压到饼上面。民间传说小孩子吃过后,就不会被蛇咬、被蜈蚣叮。同时,我妈妈会用五色的线编成绳子,系在我们的手腕上,或者绑在我们脚腕上。习俗讲,小孩子绑上这个绳子,从端午一直绑到阴历的六月六,等绳子自己断掉后,把它扔进河水里,就可以将毒害都带走。
  ④这些传统习俗都渐渐消失了,但如今人们开始有意地重寻、重温这样的节日记忆。端午节,最重要的还是粽子。南方与北方的粽子内容不同。北方的粽子通常是甜的,内容比较简单,比如东北就是糯米加红枣。南方的粽子就比较复杂了,嘉兴有肉粽、火腿粽、香菇粽等等;高邮有咸鸭蛋蛋黄的粽子;还有些地方包“水晶粽”,所谓水晶,就是肥肉丁,因为腌过的肥肉蒸出来以后是透明的。
  ⑤白粽子,也叫碱粽子,非常好吃。用碱水泡糯米,泡完之后,糯米泛出偏黄的颜色,煮出来的粽子会变成金黄色,有浓郁的碱香。这种碱粽子讲究吃冷的,煮熟晾凉之后放进冰箱,它会稍微有点返生。再取出来时热一下,晾凉,蘸白糖吃。
  ⑥中国人就是这样,在不同的节日,用美食做情感的交流和传递,这也是对于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延续。儿时有一年端午节,我的父亲母亲去演出不在家,我的外公专门从湖南跑来家里,带我和姐姐。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外公找不到粽叶包粽子,只好去买粽子,但无奈没有排上队。那天晚上我哭了,哭得非常伤心,对外公说:“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就我没吃到。”
  ⑦所以,每当吃粽子的时候,我就想到我的外公,也会想到自己那个时候在哭。现在我四十多岁了,我父亲八十岁了,每到端午节父亲依然还会打电话对我说:“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你吃了没有?”
(选自《特别文摘》,有删改)
11.下面语段放在文中哪两个语段之间合适?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意简要分析。(3分)
  各地在粽子包法上也有不同,有些地方会包扁粽子、方粽子,形状各不相同。我妈妈包的是白粽子,形状简单,就只用一片粽叶,包成锥状。
1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3分)
  那天晚上我哭了,哭得非常伤心,对外公说:“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就我没吃到。”
13.分析文末“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你吃了没有”这句话的作用。(3分)
14.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谈谈你是否认同“传统节日有了新的‘打开方式’”这一观点,并举例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
  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文广通①见有野猪食其稼,因举弩射中之。流血而走,寻十余里,入一穴中。行三百许步,豁然明晓,忽见数百家居止②,莫测其由来,视所射猪,已归村人圈中。有翁呼文通至厅上,见十数书生,皆冠章甫之冠③。有童子酌酒,呼令设客。观其墟④陌人事,不异外间,觉其清虚独远,自是胜地,徘徊欲住。翁乃遣小儿送之,令坚关门,勿复令外人来也。至洞口,文通自所入处,见所用弩皆已朽断。明日,与村人寻其穴口,唯见巨石塞之,烧凿不可为攻焉。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释】①文广通:人名。②居止:住处。③章甫之冠:古代的一种礼帽。④墟:村落。
15.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缘溪行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流血而走
(4)勿复令外人来也
1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17.翻译下列句子。(5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自是胜地,徘徊欲住。
18.请回答问题。(5分)
(1)【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2分)
(2)【甲】【乙】两个文段都对“世外之地”进行了具体描绘,试分析其有哪些共同特征。(3分)
(四)古诗阅读。(5分)
旅次石头岸
张 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19.赏析古诗,完成对话。(5分)
小文:小逸,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 ”,还有一个意象“(2) ”,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小逸: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 ”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 之情。
小文: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小逸: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5) 的感慨。
(五)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语段,结合阅读名著的经验,完成下面问题。
  作者在《经典常谈》这部书的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①,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注释】①以筌为鱼: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比喻满足对事物表面肤浅认识,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质。
20.《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请选择你对《经典常谈》中最感兴趣的一篇并写出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80字左右)。(4分)
21.作者“以筌为鱼”的比喻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意义?(4分)
三、作文(60分)
22.为引导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提高阅读水平,光华中学校团委定于4月15日下午4:30组织各班团支部书记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召开“读书报告活动”筹备会,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一则通知。(10分)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5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我们身边的民风民俗、民间技艺、名胜古迹、节庆礼仪之中,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生命更美好,精神更丰盈……
请以“传承”为题目完成作文。
(2)也许,你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也许,你领略过家乡的美丽风景。也许,自然风景装点过你的眼睛;也许,民风民俗触动过你的心灵……这些自然风景、民风民俗一定让你有过许多新奇的感受。请自拟题目,分享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感受。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第一单元质量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9分)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    的民间文化。鲁迅难忘的那    在临河空地上的戏台和被皎洁月色笼罩着的社戏,令人    ;吴伯箫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那jìnɡ mù的、暖融融的灯笼,承载着无限的情思,令人感慨万千;贺敬之心中那不曾变味的糜子、米酒和悠扬高亢、粗犷奔放的信天游,令人沉醉不已;刘成章笔下那气势pánɡ bó、壮阔豪放的安塞腰鼓,令人    。通过一幅幅民俗画卷,我们可以理解并感受到别样的民俗风情。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皎洁 jiǎo   高亢 kànɡ 
jìnɡ mù pánɡ bó
静穆 磅礴
(2)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传承 屹立 流连忘返 叹为观止
B.传承 伫立 流连忘返 惊心动魄
C.传诵 屹立 忘乎所以 惊心动魄
D.传诵 伫立 忘乎所以 叹为观止
(3)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将“理解”与“感受”调换位置。
2.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    ,    ,    ,    ,    ,这些泛指年节之时张贴的民俗画,亦即年画。直至清道光二十九年,才第一次出现了“年画”这一说法,并被沿用下来。
①年画虽形成于宋代,但此时并没有年画这一称呼,而是称作“纸画”
②清朝初年,北京把年画叫“卫画”,因为当初北京销售的年画多出自天津的杨柳青
③年画,古称“门神画”,其最早的名称叫“门画”
④明代宫中叫作“贴画”
⑤在南方,杭州称其为“欢乐图”,苏州称作“画张”
A.①③②④⑤ B.③①④②⑤
C.①②③⑤④ D.③①②⑤④
3.东东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戏曲迷”,她想参加一个戏曲学习班,但她的妈妈担心会影响学习。作为东东的同桌,你怎样劝说东东的妈妈。(3分)
示例:阿姨您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戏曲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还能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只要把握好度,是不会影响学习的,您就让东东参加戏曲学习班吧。
4.班级组织同学到民俗博物馆参观,请你根据下面的博物馆预约流程图,给大家解读整个预约流程。(4分)
示例:在参观民俗博物馆前,我们需要提前通过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或微信小程序三种渠道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实名制预约门票。参观当天,凭预约时的有效证件取票,通过安全检查后方可进入博物馆参观。
5.班里准备举办一次“走进民俗,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活动内容: “民俗文化”知识竞赛 (1分)
基本思路: 组织者先设计竞赛题,班会上组织全体同学抢答,最后给优胜者颁奖。 (3分)
6.回顾关于“民俗节日”的古诗,完成默写。(7分)
(1)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
(2)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3)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4)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
(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6)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7)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阅读(6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8分)
年 意
冯骥才
  ①年意一如春意或秋意,时深时浅时有时无。然而,春意是随同和风、绿色、花气和嗡嗡飞虫而来,秋意是承载黄叶、凉雨、瑟瑟天气和凋残的风景而至,那么年意呢?
  ②年意不像节气那样——宇宙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都是外加给人的……它很奇妙!比如伏天挥汗时,你去看那张传统而著名的木版年画《大过新年》,画面上风趣地描绘着大年夜阖家欢聚的种种情景。你呢?最多只为这民俗的意蕴和稚拙的版味所吸引,并不被打动。
  ③在腊月里,你再去瞅这花花绿绿的画儿,感觉竟然全变了。它变得亲切、鲜活、热烈、火爆,一下子撩起你过年的兴致。它分明给了你年意的感染。但它的年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倘若含在画中,为何夏日里你却从中丝毫感受不到?
  ④年年一喝那杂米杂豆熬成的又黏又甜、味道独特的腊八粥,便朦胧看到了年,好似彼岸那样在前面一边诱惑一边等待了。时光通过腊月这条河,一点点驶向年底。年意仿佛大地寒冬的雪意,一天天簇密和深浓。
  ⑤你想一想,这年意究竟是怎样不声不响却日日加深的?谁知?是从交谈中越来越多说到“年”这个字,是开始盘算如何购置新衣、装点房舍、筹办年货……还是你在年货市场挤来挤去时,受到了人们要把年过好的那股子高涨的生活热情的感染?
  ⑥年货,无论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都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亮亮堂堂。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老钱、宝马、肥猪、喜鹊、刘海、八仙、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寿、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它们在你身边呼喊,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地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
  ⑦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是否兑现,祖祖辈辈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着。唯有希望才能使生活充满魅力。
  ⑧当窗玻璃外冷冽的风撩动红纸吊钱敲打着窗户,或是性急的小孩子提前零落地点响爆竹,或是邻人炖肉煮鸡的香味窜入你的鼻孔,大年将至,让人甚至有种幸福的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欠缺几样年货未有齐备,少四头水仙或两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年货买齐。
  ⑨圆满过年,来年圆满。年意竟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在异地、急切盼望着回家,看到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过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年意还是一种令人着魔发疯的情绪!
  ⑩不管一年里你有多少失落与遗憾,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在摆满年夜饭的桌旁,必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你极力说着吉祥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你还不自觉地让心中美好的愿望膨胀起来,热乎乎地填满你的心怀。这时你是否感觉到,年意其实不在其他地方,它原本就在你的心里,也在所有人的心里。年意不过是一种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而年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年一度把它迷人地照亮。
(选自《世间生活:冯骥才生活散文精选》,有删改)
7.小逸读到第⑩段“你极力说着吉祥话,极力让家人笑,家人也极力让你笑”时,认为过年的快乐应是自然流露的,而非极力表现。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4分)
示例:不同意。“极力”意思是用尽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结合原文内容,“极力”一词表现出人们在浓厚的年意和喜庆的氛围中内心的喜悦,突出了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表现出团圆的美好。所以不同意此观点。
8.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在传承和发展中已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文章围绕“年”写了哪些相关事件?(4分)
喝腊八粥;置办年货;盼望回家;吃年夜饭。
9.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6分)
(1)它们在你身边呼喊,掀动你的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地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其中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加点字)(3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年货以人的特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各种年货给人民带来的浓浓年意。
(2)看到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过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请从词性的角度赏析加点字)(3分)
“撅”“爬”均为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人们不顾一切也要回乡团圆的意愿。
10.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年意”的理解。(4分)
①是过年的兴致;②是生活的热情与希望;③是一种令人着魔的情绪;④是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2分)
端午节,全世界都吃粽子
  ①端午节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有几件事印象深刻。一是抹雄黄(雄黄,矿物,成分是硫化砷,橘黄色,有光泽。用来制农药、染料等,可入药。也叫鸡冠石)。一到端午节我父亲就去药店买雄黄,回来把雄黄用白酒调了之后,在我和姐姐的额头上抹一道,这样就可以让小孩子远离毒虫叮咬,驱邪避害。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祝福和心愿。但我父亲喜欢折腾我,经常用雄黄给我抹个胡子、额头上写个“王”、画个眼镜……印象中小时候的端午节,我脸上画的全是雄黄。自己当时还在想,《白蛇传》中法海让许仙给白娘子喝雄黄酒(雄黄酒,掺有雄黄的烧酒,民间在端午节时饮用),让她现出原形,父亲给我们抹雄黄,该不会也是想让我们现出原形吧。
  ②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是,我们家端午一定会包粽子。我家包的“彩色粽子”,先用硬纸壳做成一个粽子形状,然后用彩色的绳子把它缠起来,有大的有小的,弄一串,挂在家门口,挂在我们身上。有时也会用线织的小网兜,装红鸡蛋或者鸭蛋挂在我们身上。
  ③第三件事是,端午都很喜欢吃“五毒饼”。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面写到过,小顺跟妞子他们闹着要吃五毒饼。那个饼有点像绿豆糕,用模子里的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五种图案,压到饼上面。民间传说小孩子吃过后,就不会被蛇咬、被蜈蚣叮。同时,我妈妈会用五色的线编成绳子,系在我们的手腕上,或者绑在我们脚腕上。习俗讲,小孩子绑上这个绳子,从端午一直绑到阴历的六月六,等绳子自己断掉后,把它扔进河水里,就可以将毒害都带走。
  ④这些传统习俗都渐渐消失了,但如今人们开始有意地重寻、重温这样的节日记忆。端午节,最重要的还是粽子。南方与北方的粽子内容不同。北方的粽子通常是甜的,内容比较简单,比如东北就是糯米加红枣。南方的粽子就比较复杂了,嘉兴有肉粽、火腿粽、香菇粽等等;高邮有咸鸭蛋蛋黄的粽子;还有些地方包“水晶粽”,所谓水晶,就是肥肉丁,因为腌过的肥肉蒸出来以后是透明的。
  ⑤白粽子,也叫碱粽子,非常好吃。用碱水泡糯米,泡完之后,糯米泛出偏黄的颜色,煮出来的粽子会变成金黄色,有浓郁的碱香。这种碱粽子讲究吃冷的,煮熟晾凉之后放进冰箱,它会稍微有点返生。再取出来时热一下,晾凉,蘸白糖吃。
  ⑥中国人就是这样,在不同的节日,用美食做情感的交流和传递,这也是对于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延续。儿时有一年端午节,我的父亲母亲去演出不在家,我的外公专门从湖南跑来家里,带我和姐姐。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外公找不到粽叶包粽子,只好去买粽子,但无奈没有排上队。那天晚上我哭了,哭得非常伤心,对外公说:“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就我没吃到。”
  ⑦所以,每当吃粽子的时候,我就想到我的外公,也会想到自己那个时候在哭。现在我四十多岁了,我父亲八十岁了,每到端午节父亲依然还会打电话对我说:“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你吃了没有?”
(选自《特别文摘》,有删改)
11.下面语段放在文中哪两个语段之间合适?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意简要分析。(3分)
  各地在粽子包法上也有不同,有些地方会包扁粽子、方粽子,形状各不相同。我妈妈包的是白粽子,形状简单,就只用一片粽叶,包成锥状。
第②③段之间。理由:第②段先指出“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二件事是包粽子,再介绍“我”家包的“彩色粽子”;第③段写的是第三件事吃“五毒饼”和第四件事系五色线。该语段介绍的是各地粽子的不同包法,因此,应该放在第②③段之间。
1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3分)
  那天晚上我哭了,哭得非常伤心,对外公说:“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就我没吃到。”
示例: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我”没能吃到粽子的伤心,突出了“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13.分析文末“今天全世界都吃粽子,你吃了没有”这句话的作用。(3分)
示例:总结全文,篇末点题;与上文“我”小时候因端午节吃不到粽子而伤心的情节相照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疼爱之情,突出了“我”对粽子的喜爱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14.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谈谈你是否认同“传统节日有了新的‘打开方式’”这一观点,并举例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
  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
示例一:认同。因为新的过节方式更适应现在的生活方式,更能激发年轻人的过节热情,可以提高参与度,增强体验感和时尚感,与时俱进。
示例二:不认同。因为传统的过节方式是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延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坚守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文广通①见有野猪食其稼,因举弩射中之。流血而走,寻十余里,入一穴中。行三百许步,豁然明晓,忽见数百家居止②,莫测其由来,视所射猪,已归村人圈中。有翁呼文通至厅上,见十数书生,皆冠章甫之冠③。有童子酌酒,呼令设客。观其墟④陌人事,不异外间,觉其清虚独远,自是胜地,徘徊欲住。翁乃遣小儿送之,令坚关门,勿复令外人来也。至洞口,文通自所入处,见所用弩皆已朽断。明日,与村人寻其穴口,唯见巨石塞之,烧凿不可为攻焉。
(选自《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释】①文广通:人名。②居止:住处。③章甫之冠:古代的一种礼帽。④墟:村落。
15.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缘溪行  沿着,顺着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3)流血而走  逃跑 
(4)勿复令外人来也  再 
1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
B.
C.
D.
17.翻译下列句子。(5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自是胜地,徘徊欲住。
自然是个美好的地方,(文广通)犹豫不决想要住下来。
18.请回答问题。(5分)
(1)【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2分)
均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意思对即可)
(2)【甲】【乙】两个文段都对“世外之地”进行了具体描绘,试分析其有哪些共同特征。(3分)
①与世隔绝,远离纷争;②环境优美,令人向往;③生活美好,安乐闲适。
  【乙文参考译文】文广通看见有只野猪吃他家的庄稼,就举起弓弩射中了野猪。(野猪)流着血逃跑了,(文广通)寻找了它十几里,进入一个洞中。又走了三百多步,(周围)变得开阔明亮,忽然看见几百家住处,没有(时间)猜测这里的由来,(文广通)看见(自己)所射中的野猪,已经跑回村中人的猪圈里了。有个老翁招呼文广通到大厅里,(文广通)看见有十几个书生,都戴着礼帽。有位童子在倒酒,(老翁)招呼(童子)让(他)接待客人。(文广通)观察村落和路上的人与事物,和外界没什么不同,(但)发觉这里环境清幽远超外界,自然是个美好的地方,(文广通)犹豫不决想要住下来。老翁(不答应)就派遣小孩送文广通(出去),让(小孩)坚决关上大门,不要再让外人进来。到了洞口,文广通从进入这里的地方,看到用来射野猪的弓弩都已经腐朽断折了。第二天,(文广通)和村里人寻找那个洞口,只见有块大石头堵着洞口,用火烧、用凿子凿都不能打开了。
(四)古诗阅读。(5分)
旅次石头岸
张 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19.赏析古诗,完成对话。(5分)
小文:小逸,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 惆怅 ”,还有一个意象“(2) 鸦 ”,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小逸: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 旅(次、旅次均可) ”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 思乡、怀人(伤感、孤独、惆怅) 之情。
小文: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小逸: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5) 怀才不遇 的感慨。
(五)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语段,结合阅读名著的经验,完成下面问题。
  作者在《经典常谈》这部书的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①,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注释】①以筌为鱼: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比喻满足对事物表面肤浅认识,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质。
20.《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请选择你对《经典常谈》中最感兴趣的一篇并写出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80字左右)。(4分)
示例:读《经典常谈》丰富了我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在《<说文解字>第一》中,除对文字学内容、体例做了说明,还对其渊源: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相传最古的字书《史籀篇》、再到《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介绍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条例、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体演变的历史等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使我不仅了解了这一经典的概貌,还掌握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也大大地激发了我阅读《说文解字》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兴趣。
21.作者“以筌为鱼”的比喻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意义?(4分)
示例:“以筌为鱼”是对我们的告诫,指的是不能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作者的这部书只是一个了解经典作品的工具,目的是引导我们去阅读经典作品。如果阅读了这本书就不去阅读原著,就有违作者本意了。
三、作文(60分)
22.为引导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提高阅读水平,光华中学校团委定于4月15日下午4:30组织各班团支部书记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召开“读书报告活动”筹备会,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一则通知。(10分)
示例:
通知
各班团支部书记:
为引导同学们好读书、读好书,提高阅读水平,校团委定于4月15日下午4:30在学校多媒体教室召开“读书报告活动”筹备会。请准时参加。
光华中学校团委
××××年4月12日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5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到我们身边的民风民俗、民间技艺、名胜古迹、节庆礼仪之中,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生命更美好,精神更丰盈……
请以“传承”为题目完成作文。
(2)也许,你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也许,你领略过家乡的美丽风景。也许,自然风景装点过你的眼睛;也许,民风民俗触动过你的心灵……这些自然风景、民风民俗一定让你有过许多新奇的感受。请自拟题目,分享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感受。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