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写作 学习仿写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写作 学习仿写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19:16:19

文档简介

写作 学习仿写
@技巧点拨
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
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宽”和“严”两方面,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乱。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二、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杨树这一客观事物,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的非凡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对托尔斯泰印象更为深刻。这样比较有特点的写法,适当时也可以模仿一下。
总之,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对于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要细心揣摩,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样去仿写,最好还能有些变通和创新。仿写只是写作入门的途径之一,想要真正把文章写好,还有待自己进一步地创造。
@佳作范例
有幸福颜色的铅笔 夜已深,父亲工作完从书房里出来,带着一脸倦意。母亲在沙发上叠衣服,对父亲埋怨道:“这么晚了,还不去休息?”父亲摇摇头,转身从公文包中掏出整盒印有“2B”字样的有着翠绿色外壳的铅笔,正式考试专用的那种。 父亲打开盒子,拿起一支支铅笔看了看,摇摇头又放下。几经挑选,拿出了四支,犹豫了一会儿,不放心似的又挑出一支,把五支铅笔整齐地码在茶几上。“拿小刀过来。”父亲对母亲说。父亲接过母亲递来的小刀,看看上面的锈迹,起身去换了一枚崭新的刀片。准备好这些,父亲才开始削铅笔。① “刷,刷,刷……”削铅笔的声音清脆又稳当。父亲一刀一刀削得很认真。母亲笑了:“你平时那么忙,难得这会儿还有这个心思。”父亲也笑笑说:“女儿明天考试嘛。”母亲说:“用削笔刀不就好了吗?又方便又快捷。”父亲连忙摇摇头说:“削笔刀削的笔太尖,不好填涂答案。”父亲一边说一边把削好的笔尖磨得秃秃的。② 父亲放下小刀,端详了铅笔一会儿,又拿起小刀把每支铅笔笔尖部分的木质棱角一点点削平。母亲疑惑地凑过来说:“这又是在干吗?”父亲回答说:“女儿抓铅笔喜欢抠住笔头,有棱角手指会不舒服。”父亲是工程师,经常需要削铅笔来画图纸,可这次却弄伤了手。父亲顾不得疼痛,只顾把削好的铅笔向母亲展示,满脸的得意与开心。③ 原本埋怨父亲不关心我的学习,却不知道父亲在偶尔几次看我做作业的同时,将我的抓笔习惯了解得一清二楚;原本戏称父亲连考试的日期也不知道,没想到父亲早已把考试文具的规范烂熟于心。 而今,坐在考场上,打开笔盒,五支铅笔静静地躺着。翠绿色的外壳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纯、那么透。这令我心动的翠绿色,是父亲无声的爱,是专属于我的幸福颜色。 写法点评   ①父亲仔细地挑选铅笔,表现出对此事的重视。 ②削铅笔时,父母的对话,展现出了父亲细腻的感情。 ③父亲细心地将每支铅笔笔尖部分的木质棱角一点点削平,以致弄伤了自己,表现出父亲对“我”无言的爱。
名师总评:文章以父亲为“我”准备考试用的铅笔为线索,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特别是对父亲特意将铅笔笔尖部分的木质棱角一点点削平的细节描绘,展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口语交际 应对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材料,请简要概括如何做到善于应对。
①在日常交往中,当有人向我们提问、建议或者质疑,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出回应,就是应对。
②要做好应对,做人有则是前提,即要懂得维护公平正义,并且坚守自尊,善待他人。如果存心刁难别人,那么不仅不能智慧应对,说不定还会自取其辱。如果把善于应对理解成巧言令色,油嘴滑舌,尖酸刻薄,甚至阿谀逢迎,那更是有失人格之举了。
③“应”还必须从对方的语气、语调中弄懂意思,特别是要听懂对方的言下之意,根据对方的态度与情感进行回应,否则“应”了也不“对(正确)”。
④多读一些应对的案例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并积累应对经验,帮助自己在意外的言语环境中迅速找到应对策略。
(2)用你所学的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
你准备了解南京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文化知识’呢!”
你:
2.请依据本学期所学的应对技巧,仿照示例在情境中补写恰当的句子。
(1)应对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示例】据说有一天,歌德到魏玛公园散步,正当他穿过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路时,迎面走来一个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僵持了几秒钟,那个批评家傲慢地开口了:“我从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平静地看了看那个人,回应道:“我却正好相反。”说完,微笑着站到了一旁。
孔融十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得到人们的赞许。有一个叫陈韪的官员却当众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 。”
(2)应对技巧:归谬法。
【示例】唐代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对此韩愈批驳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某校长批评老师时总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位新来的体育老师反问:“ ?”
3.在日常交往中,当有人向我们提问、建议或者质疑时,采取恰当的方式作出回应,就是应对。下面是某学生应聘校学生会干部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可是我们的工作需要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统筹能力。
考官的言外之意:
应对:
名著周周练(一)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名著阅读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发表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春》《背影》《荷塘月色》等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作。
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精题演练
1.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 》。八卦相传是 画的,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 来判断吉凶的。
2.《尚书》是中国最古的 的历史,内容包括虞、夏、 、 四代,大部分是 ,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3.下列关于书体演变“简易性”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秦以后是书体演变的时代。书体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B.秦朝公事繁忙,文书众多,下行文书不免草率,这反映了字体简易的需求。
C.章草从隶书变化而来,今草从章草变化而来,两者都体现了简易的倾向。
D.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既“拘”且“放”,但违背了简易性原则。
4.下列关于《周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易》是儒家经典的第一部。
B.《周易》到了汉代,便已经是“六经”之首了。
C.民众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儒家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D.战国末期,儒家为《周易》卦爻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写作 学习仿写
@技巧点拨
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
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宽”和“严”两方面,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乱。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二、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杨树这一客观事物,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的非凡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对托尔斯泰印象更为深刻。这样比较有特点的写法,适当时也可以模仿一下。
总之,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对于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要细心揣摩,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然后再想想自己怎样去仿写,最好还能有些变通和创新。仿写只是写作入门的途径之一,想要真正把文章写好,还有待自己进一步地创造。
@佳作范例
有幸福颜色的铅笔 夜已深,父亲工作完从书房里出来,带着一脸倦意。母亲在沙发上叠衣服,对父亲埋怨道:“这么晚了,还不去休息?”父亲摇摇头,转身从公文包中掏出整盒印有“2B”字样的有着翠绿色外壳的铅笔,正式考试专用的那种。 父亲打开盒子,拿起一支支铅笔看了看,摇摇头又放下。几经挑选,拿出了四支,犹豫了一会儿,不放心似的又挑出一支,把五支铅笔整齐地码在茶几上。“拿小刀过来。”父亲对母亲说。父亲接过母亲递来的小刀,看看上面的锈迹,起身去换了一枚崭新的刀片。准备好这些,父亲才开始削铅笔。① “刷,刷,刷……”削铅笔的声音清脆又稳当。父亲一刀一刀削得很认真。母亲笑了:“你平时那么忙,难得这会儿还有这个心思。”父亲也笑笑说:“女儿明天考试嘛。”母亲说:“用削笔刀不就好了吗?又方便又快捷。”父亲连忙摇摇头说:“削笔刀削的笔太尖,不好填涂答案。”父亲一边说一边把削好的笔尖磨得秃秃的。② 父亲放下小刀,端详了铅笔一会儿,又拿起小刀把每支铅笔笔尖部分的木质棱角一点点削平。母亲疑惑地凑过来说:“这又是在干吗?”父亲回答说:“女儿抓铅笔喜欢抠住笔头,有棱角手指会不舒服。”父亲是工程师,经常需要削铅笔来画图纸,可这次却弄伤了手。父亲顾不得疼痛,只顾把削好的铅笔向母亲展示,满脸的得意与开心。③ 原本埋怨父亲不关心我的学习,却不知道父亲在偶尔几次看我做作业的同时,将我的抓笔习惯了解得一清二楚;原本戏称父亲连考试的日期也不知道,没想到父亲早已把考试文具的规范烂熟于心。 而今,坐在考场上,打开笔盒,五支铅笔静静地躺着。翠绿色的外壳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纯、那么透。这令我心动的翠绿色,是父亲无声的爱,是专属于我的幸福颜色。 写法点评   ①父亲仔细地挑选铅笔,表现出对此事的重视。 ②削铅笔时,父母的对话,展现出了父亲细腻的感情。 ③父亲细心地将每支铅笔笔尖部分的木质棱角一点点削平,以致弄伤了自己,表现出父亲对“我”无言的爱。
名师总评:文章以父亲为“我”准备考试用的铅笔为线索,通过对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特别是对父亲特意将铅笔笔尖部分的木质棱角一点点削平的细节描绘,展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口语交际 应对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材料,请简要概括如何做到善于应对。
①在日常交往中,当有人向我们提问、建议或者质疑,采取恰当的方式做出回应,就是应对。
②要做好应对,做人有则是前提,即要懂得维护公平正义,并且坚守自尊,善待他人。如果存心刁难别人,那么不仅不能智慧应对,说不定还会自取其辱。如果把善于应对理解成巧言令色,油嘴滑舌,尖酸刻薄,甚至阿谀逢迎,那更是有失人格之举了。
③“应”还必须从对方的语气、语调中弄懂意思,特别是要听懂对方的言下之意,根据对方的态度与情感进行回应,否则“应”了也不“对(正确)”。
④多读一些应对的案例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并积累应对经验,帮助自己在意外的言语环境中迅速找到应对策略。
①做人有则,懂得维护公平正义,坚守自尊,善待他人,不可存心刁难或有有失人格之举。②要从对方的语气、语调中弄懂意思,听懂言下之意,根据对方的态度与情感回应。③多读应对案例,积累经验,以在意外言语环境中迅速找到应对策略。
(2)用你所学的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
你准备了解南京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文化知识’呢!”
你: (巧换概念)妈妈,民俗建筑也属于传统文化,我今天去参观民俗建筑,也是在学习“文化知识”呢。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语文、历史文化知识呀。         
2.请依据本学期所学的应对技巧,仿照示例在情境中补写恰当的句子。
(1)应对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示例】据说有一天,歌德到魏玛公园散步,正当他穿过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路时,迎面走来一个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僵持了几秒钟,那个批评家傲慢地开口了:“我从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平静地看了看那个人,回应道:“我却正好相反。”说完,微笑着站到了一旁。
孔融十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得到人们的赞许。有一个叫陈韪的官员却当众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
(2)应对技巧:归谬法。
【示例】唐代诗人李贺因避父亲名讳,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对此韩愈批驳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某校长批评老师时总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位新来的体育老师反问:“ 所以您认为,苏炳添的教练可以把谁都教成苏炳添吗 ?”
3.在日常交往中,当有人向我们提问、建议或者质疑时,采取恰当的方式作出回应,就是应对。下面是某学生应聘校学生会干部时考官的话,请说出他的言外之意,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应对。
你成绩优秀,直率单纯,可是我们的工作需要有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统筹能力。
考官的言外之意: 你不适合这份工作,我们不会聘用你。 
应对: 如果您给我这次机会,我就能展现我的沟通能力和统筹能力。 
名著周周练(一)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名著阅读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发表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获得了很高的成就,《春》《背影》《荷塘月色》等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作。
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精题演练
1.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 周易 》。八卦相传是 伏羲氏 画的,八卦的基本原理是靠 数目 来判断吉凶的。
2.《尚书》是中国最古的 记言 的历史,内容包括虞、夏、 商 、 周 四代,大部分是 号令 ,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
3.下列关于书体演变“简易性”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秦以后是书体演变的时代。书体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B.秦朝公事繁忙,文书众多,下行文书不免草率,这反映了字体简易的需求。
C.章草从隶书变化而来,今草从章草变化而来,两者都体现了简易的倾向。
D.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既“拘”且“放”,但违背了简易性原则。
【解析】根据《<说文解字>第一》中的“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可知,行书也是正书(楷书)简化而来,依然遵循了书体演变的简易性原则,D项“违背了简易性原则”说法有误。故选D。
4.下列关于《周易》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周易》是儒家经典的第一部。
B.《周易》到了汉代,便已经是“六经”之首了。
C.民众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儒家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D.战国末期,儒家为《周易》卦爻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
【解析】根据《<周易>第二》中的“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可知,C项说法错误。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