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四章 第三节
产业转移
壹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贰
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目录
叁
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产业转移的目的、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产业转移的目的和主要因素
2.结合实例,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前探究——品牌鞋生产地的变化
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以前,中国是某品牌鞋最大的生产基地,生产份额超过全球40%。但到2015年,越南生产份额最大(图4.23), 21世纪初,美国市场上该品牌鞋基本都是“中国制造”,如今却更多地看到“越南制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品牌鞋生产地的变化
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国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类型
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国外汽车产业在中国投资办厂
1、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降低生产成本
目的:
产业转移
主体:
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企业
手段:
产业转移包括产业转出区和产业承接区
2、产业转移的原因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
市场
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约2500元人民币,而内地的作业员则是每月500元人民币,两者相差约5倍。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玩具制造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人口众多,具有大量劳动力,并且劳动力的价格较低。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1)劳动力
A、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较小,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
请你说说图示国家劳动力成本产生差异的原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充足、高素质且工资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1)劳动力
B、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生产地因劳动力价格提升而不断向劳动力价格低的地区转移
从“中国制造”到“越南制造”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品牌鞋生产地的变化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低级
高级
初期
中期
后期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
积累资金
提高技术
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加强基础工业
提高科技水平
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中德合资企业,双方投资比例各为50%。上海大众年生产能力60万辆,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之一。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广汽集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各出资50%组建,合作期限30年,注册资本16.92亿元。公司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珠三角的几何中心——广州南沙区,起步产能20万辆/年。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2)市场
A、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其发展壮大的需要,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可以无条件开辟国际市场吗?要怎么办?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产品跨国销售会受到很多的限制。
避开限制
在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图4.25,图4.26)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①整车运输不便,运费高,接近市场可以降低成本;
②避开关税壁垒,降低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
1.目前,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地区?
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对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有何作用
例:20世纪90年代以前,欧洲西部、北美是日本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欧洲西部、北美经济不振,市场疲软,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2)市场
B、市场变化
产业承接地变化
企业投资区发生变化
产业转移
政策因素在产业转移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3)政策
B、市场变化
例如:一带一路中国最大陆路口岸2020年进出境中欧班列增长逾三成
调节市场机制
项目审批
价格管制
紧缩信贷
政府
①转出地
逼迫
落后产业转出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3)政策
B、市场变化
政府
②转入地
吸引
企业进驻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3)政策
B、市场变化
优惠的土地
优惠的税收
区域补贴政策
改善公共基础设施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例如:近些年,受政策因素推动,我国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近百家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开展业务。
1、为什么我国在埃塞俄比亚建厂的企业多为制鞋等企业
2、为什么新建工厂主要分布在亚吉铁路沿线
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思考: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埃塞俄比亚为服装出口通关开通了绿色通道;
优惠的税收,优惠的土地;
建立工业园区,改善公共基础设施;
提供健全的服务制度,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3、我国企业去埃塞俄比亚建厂主要受哪些政策因素的影响
欧美等国对产自我国的许多工业产品征收关税并采取限量措施,而对来自非洲国家生产的工业产品则免关税且无限量措施。近年来,我国面向欧美的制鞋等企业,在埃塞俄比亚开放和推进工业化政策吸引下,相继来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办厂。所建工厂主要分布在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一吉布提)沿线。
我国在埃塞俄比亚兴建的制鞋企业车间
3、我国企业去埃塞俄比亚建厂主要受哪些政策因素的影响
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劳动力质高、量足、价廉
市场因素
国家政
策调整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
环境污染
促进
高利润
产业转移
低成本
运输成本增加
4.其他因素:
二、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
东亚地区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自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向国外转移产业,推动东亚、东南亚持续、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东亚地区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日本为什么向东南亚、东亚转移产业?
促进本国产业调整升级;
东南亚、东亚有充足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及当地政策的吸引。
20世纪60年代, 纺织等工业(劳动力密集型)
劳动力素质和成本具有较大优势地区
20世纪70年代,钢铁、化工和造船(资源密集型)
转出至相对落后但资源较丰富地区
20世纪80年代开始,原产业承接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转出至相对落后地区
21世纪以来,,更具有劳动力优势地区成为产业承接区
东亚地区20世纪下半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电子等在内的已经实现技术标准化的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也会转移。
产业转移是否只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三、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现实证明,吸引产业转移是一些较落后国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关注的是宏观产业结构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关注的是具体产业和产品
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关注的是从事产业劳动的劳动力的空间变化
A、原主导产业:外移到其他国家
B、新主导产业:集聚了国内的生产要素 (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1)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从1945年到2000年,日本的主导产业部门发生了哪些变化?
每一次工业结构调整都伴随着原主导产业向海外转移。
工业化的基本过程:
轻工业 重化工业 高科技工业
例如:
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20世纪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C、加快工业化进程
A、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B、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
(2)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2)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
(3)产业转移还可以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1)产品生产的哪些环节产品附加值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高),为什么?
(2)产品生产的哪个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为什么?
劳动密集型, 技术含量低。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生产环节中有怎样的分工和合作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品的加工环节,设计和销售往往为发达国家垄断。
技术含量高。
随着企业向国外转移,日本的失业率也节节升高。
3、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2010年,富士康苹果组装生产由深圳转移到河南郑州。富士康落户郑州保守估计能解决50万人就业,而深圳厂区员工从40万人锐减到10万人左右。2012年,苹果手机在河南郑州产量突破1亿。
产业转移
就业机会转移
产业转移国
产业承接国
失业人口增加
缓解就业压力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产业分 工与合作 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产业转移国
产业承接国
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失业人口增加
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加工
产业转移
知识基础
影响因素
产生的影响
概念、分类、目的
劳动力因素
政策
市场因素
其他因素……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总结
由于粮棉争地的矛盾,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取限制东中部主要棉花产区发展的政策,并针对纺织业提出了“东锭西移”。目前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基地, 2016年,棉花产量达359.4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68%左右。近年来,新疆棉纺纱镜的产能增长迅速,但在新疆本地转化为棉布的比例很低。2016年,新疆产布1.76亿米,仅占全国布匹产量的0.2%。棉纺织产业链包括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等环节。
2014年7月以来,新疆连续出台多个文件,如《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 2023年)》, 以促进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并且布局了多个纺织城或工业区。另外,“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打通新疆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的通道。
分析棉纺织工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分析新疆承接东部棉纺织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2、说出“东锭西移”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3、新疆大力发展棉纺织业,会面临哪些困难 请你试着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原料充足、地价低、劳动力廉价又充足、政策支持。
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导致棉花种植规模扩大,从而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盲目扩大,企业间恶性竞争,可能影响产品品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且频繁地进行着。研究人员试图从复杂的产业转移现象中,剖析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研究发现,由于技术创新等原因,一种新的产业在某一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形成并发展。当技术成熟,生产要素也发生变化时,该区域生产这一产业产品的竞争力转弱,便将其生产环节转移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自身的产业结构则升级到另一个新的层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产业便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梯度转移。产业的这种梯度转移,就像空中飞行的雁群所呈现的形态,因而被形象地称为雁行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成为雁行理论的生动例证:日本是头雁,其后是新加坡和韩国,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再后面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雁行理论反映了产业转移的规律: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差异,产业一般依次从经济较发达区域向经济较落后的区域转移;伴随产业转移,同一区城的产业存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产业转移区域之间,往往存在空间相近的特点。
产业转移的规律
新疆棉花产地及棉纺织企业西进示意图
1.影响棉纺织企业西进新疆的主导因素是( )
A.劳动力 B.市场 C.动力 D.原料
2.下列关于棉纺织企业西进对新疆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A.构建跨区域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
B.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C.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D.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D
B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零部件依靠进口,产品全部销往美国,产品的价格构成如下图所示。
3.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扩大国际市场
4.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
B
A
5.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6.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D
A
7.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C
某企业是大型的电子产品专业制造集团,为世界众多品牌组装电脑等电子产品。该企业开始在郑州等地建设生产基地,在深圳的工厂逐步停止招工。回答8-9题。
8.该企业由深圳向郑州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追求更大的消费市场 B.降低劳动力的成本
C.深圳原材料日趋枯竭 D.郑州科技实力增强
9.该类企业的转移将( )
A.增大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推动迁出地的城市化进程
C.利于迁入迁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
D.促进迁入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改善
B
C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