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 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作用 课件(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12 19: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水的运动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理解海-气直接的水热交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在全球水、热平衡过程中,海-气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的影响。
3、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的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根据图中的变化总结厄尔尼诺对大陆东西两岸的影响,总结厄尔尼诺、拉尼娜的表现及影响。
秘鲁沿海受寒流影响,气候干旱。然而,2016年12月下旬,秘鲁北部海域海水逐渐升温,雨水增多;到2017年3月,沿海地区暴雨引发的洪灾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万人受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气候异常现象 如何监测这种现象?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乃至自然环境具有深刻的影响。
(1)海洋→大气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7.5%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1、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2)大气→海洋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
水循环—海上内循环
2、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1)海洋→大气
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增温的海水通过传导、对流等方式加热近海面大气,并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大气
①长波辐射(大气的受热过程)
海水的蒸发携带海水的热量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这是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
②潜热(主要途径)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例如,洋流中的风海流。
(2)大气→海洋
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越大。
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多。
热带地区海洋面积大,是驱动地球大气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地。
低纬度或有暖流流经的海域,海水温度高,蒸发量大,海—气相互作用更明显。
3、影响海—气相互作用的因素
海一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4、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
活动:了解水量平衡原理
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就一个地区来说,有时降水多,有时降水少。在某段时期内,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就是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
1、估算陆地和海洋对大气水汽的相对贡献,说明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2、估算海洋蒸发和降水的差额,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
3、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或减少,陆地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请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加以说明。
505+72=577
说明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蒸发(505)—降水(458)=径流(47)
说明补充这个差额的水量来源是径流。
全球降水量等于全球蒸发量,如果海洋蒸发量增加(减少),降水量不变,海陆间水汽输送增加(减少),那么陆地降水量就会增加(减少),蒸发量就会减少(增加),径流也会相应增加(减少)。
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天气。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
从而在大洋上空形成热力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1、沃克环流
东岸:海水温度较低,气流下沉,气候干旱。
西岸: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形成降水。
(1)定义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图4.17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示意图
2、厄尔尼诺现象
(2)发生原因(可能)
低纬信风比常年偏弱,南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升温,厄尔尼诺现象出现。
(3)发生时间
12月25日前后,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4)环流模式
沃克环流减弱甚至消失(太平洋海域东西部的水温差异变小)
(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空气对流增强,降水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赤道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空气对流减弱,降水减少,易发生旱灾和山火。
秘鲁洪水
澳大利亚山火
印度尼西亚干旱
②对生物和农业的影响
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减弱,使带到海面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鱼类因缺乏饵料而大量死亡,秘鲁沿岸捕鱼量减少。
大量死鱼又造成以鱼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从而使南美的重要农业肥料——鸟粪急剧减少,影响农业收成。
冬季风减弱,寒潮天气减少,出现暖冬: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导致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相对偏低,减弱了海陆热力差异,减小了海陆间的水平气压差,因此冬季风势力减弱。
夏季风减弱,锋面雨带推移缓慢,南涝北旱:
此时西太平洋海水温度相对偏低,赤道地区的低压带遇到冷水区,使赤道低压减弱。赤道上升气流减弱,到了30°N左右上空堆积下来的下沉气流就减弱,导致副高减弱(位置偏南)。而此时夏季,我国陆地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是(夏威夷高压)副高控制,副高减弱。水平气压差减小,夏季风减弱。
③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夏季台风数量变少: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赤道附近大洋西侧水温偏低(冷水区)对流较弱。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得比正常年份偏弱。
1
2、拉尼娜现象
(1)定义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
(2)发生时间
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沃克环流增强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东太平洋:较正常年份气温下降、降水变少,更加干旱。
赤道西太平洋:气温上升、降水变多,甚至发生洪涝灾害。
注: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
②对生物和农业的影响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侧离岸风增强,上升补偿流变强,海洋表层营养物质增多,渔场增产。鸟类增多,鸟粪增加,土地肥力增加。
③对我国的影响
使冬季风变强,寒潮天气增多,出现冷冬现象
使夏季风变强,锋面雨带推移较快,可能出现北涝南旱的现象
夏季台风数量增多
正常情况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水温度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大气热力环流。图示意正常年份热带太平洋上空近东西方向的大气热力环流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使之形成环流圈。
2、如果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下降,说明其对环流的影响。
3、说明环流的变化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气候的影响。
活动:分析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课堂小结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蒸发、降水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长波辐射、潜热、风
影响海-气相互作用的因素 海水温度
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水热平衡(水平衡原理)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定义、原因、时间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 随堂训练1
海洋—大气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水热交换,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及其变化。读下图某海域全年日均温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的主要方式是
①洋流热量输送②海面长波辐射
③蒸发潜热输送④海气之间对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图中中纬度海域数值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运动 B.太阳辐射
C.天气变化 D.洋流分布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000毫米 B.约为2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4.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5.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随堂训练2



秘鲁鳀是生存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1海里=1.852千米)、50米水深内海域的冷水性鱼类,是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秘鲁沿岸秘鲁鳀渔场是秘鲁鳀的主产区。秘鲁鳀渔场每年有两次大的渔汛阶段,第一渔汛阶段以4—6月为主汛期,第二渔汛阶段以11—12月为主汛期。研究表明,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连续3个月平均值超过0.5℃或低于-0.5℃即发生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环境变化会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下图示意东太平洋2005—2009年表层海水距平温度月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6.秘鲁沿岸秘鲁鳀渔场
A.第一次鱼汛阶段比第二次鱼汛阶段鱼捕获量大
B.2009年8—12月鱼捕获量严重减产
C.5月立夏,鱼类活跃,是一年中最主要的捕捞阶段
D.秘鲁鳀顺洋流产生迁徙

随堂训练3
谷雨老师
秘鲁鳀是生存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1海里=1.852千米)、50米水深内海域的冷水性鱼类,是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秘鲁沿岸秘鲁鳀渔场是秘鲁鳀的主产区。秘鲁鳀渔场每年有两次大的渔汛阶段,第一渔汛阶段以4—6月为主汛期,第二渔汛阶段以11—12月为主汛期。研究表明,表层海水距平温度(SSTA)连续3个月平均值超过0.5℃或低于-0.5℃即发生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环境变化会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下图示意东太平洋2005—2009年表层海水距平温度月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推测2007年( )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干旱加剧
B.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海区温差减小
C.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地区降水偏少
D.秘鲁寒流势力弱于往年

随堂训练3
谷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