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件(5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件(5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12 19:4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程标准
1、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2、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3、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学习目标:
【材料】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治理绿洲重现。
【思考题】
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
2、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草原变成了生态绿洲?
一、生态脆弱区
贵州山区石漠化景观
1、概念
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2、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表现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4、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征及举例
(1)特征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我国生态脆弱性评价
(2)举例
①石漠化
分布区:南方喀斯特分布区
形成原因:(实质: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地形:多陡坡,土层薄;
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暴雨期间易发生水土流失
气候: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
(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破坏地表植被。
危害:
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
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发生过程: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分类(根据成因):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自然原因)
次生盐渍化又称土壤次生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人为原因)
②土壤盐碱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示意图
危害
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生物物种减少。
典型分布区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③土壤侵蚀
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
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呈带状分布,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
(2)范围
其东段较宽,最宽超过300千米;西段较窄,宽为100-150千米。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
(3)位置变化
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
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1)自然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特征
分析某区域的生态问题—从区域地理背景出发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思考1:根据图2.12a,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
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在400mm左右。
思考2:根据图2.12a,分析鄂尔多斯降水季节变化特征。
降水(季节)变率大,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
注:降水变率指降水量的年(或季、月)际变化。
思考3:根据图2.12b,找出鄂尔多斯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
降水最多的是1961年约520mm;最少是1965年,约120mm,两者相差约400mm。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
思考4:鄂尔多斯市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
季节变化大
年际变化大
暴雨集中
降低水分利用率、土壤侵蚀强烈
降水少
旱灾
加剧土地退化
(1)自然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特征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八级以上)天数年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30天。
2020年6月1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现大风、扬沙天气,中心城区康巴什区瞬时极大风速达到10级,大风将沙尘卷入空中,空气中尘土弥漫,能见度变差。
②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思考5:鄂尔多斯市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
地处我国西北地区
接近亚洲高压
冬春季节
受亚洲高压影响
植被稀少
多大风
思考6:鄂尔多斯地区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
春季
气温回升
地表解冻
降水稀少
植被覆盖率低
表土裸露、疏松
土地易受风蚀
②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总结:
(1)自然原因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③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土地退化。
从区域地理背景出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分析某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
气候
降水
气温
大风
植被
表土
土地退化
(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①过度开垦
本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降水多
农耕条件好
农区向牧区扩展
降水少
作物减产
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
大风、暴雨加重土壤侵蚀
为维持生计
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北扩展
②过度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以鄂尔多斯为例,境内地下有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截至2012年已发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12类35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三分之一。已探明稀土高岭土储量占全国二分之一。
③不合理开矿
鄂尔多斯煤矿开采
④不合理樵采
⑤不合理道路建设
活动:分析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 500毫米。
1、请根据下图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处于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②气候特征:全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相对不足,且集中在夏季。
③沙漠化潜在威胁:气候干旱;降水季节变率大,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为草原和荒漠;多疏松的沙质土壤。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 分析这-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①牲畜品种由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后,由于牲畜食草的单一性,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从而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
②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后,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造成整个草原的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
③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后,定会造成水井周围草场的超载放牧,出现荒漠化,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你解释右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控制人口增长;
退耕还牧,禁止过度放牧;
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单产;
发展节水农业。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原则
(1)首先应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2)其次应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2. 综合治理措施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②从水资源出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定边县
陕西省定边县荞麦田花海
(2)构筑防护体系
①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
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
沙棘
骆驼刺
柠条
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概况
沙区农田防护林
工程措施—石块、尼龙网、草方格沙障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黄土高原这种沟道多达100万条以上。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
陕西绥德韭园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②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保塬
护坡
固沟
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经过六十多年的综合治理,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南小河沟现已打造成集试验研究、技术示范、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紫花苜蓿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
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案例: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
阅读教材P29页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2、20世纪60年代以后,乌兰察布市草原基本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3、为了重建生态,乌兰察布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地产农田退耕还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
4、乌兰察布市的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淡水的比重上升,耕地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
5、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区域脱贫致富。
同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乌兰察布生态家园
乌兰察布农民丰收的喜悦
生态脆弱区 概念、分布、表现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特征及举例 石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侵蚀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与范围 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从地理背景出发,利用整体性思维) 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
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放牧;不合理开矿、樵采和道路建设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原则 措施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构筑防护体系;以地养地,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1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组织了生态环境调研活动,下图是他们调研后绘制的某地区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E区域为光秃和坚硬的土地可能是由于
A.过度采矿 B.过度放牧
C.滥伐森林 D.滥垦耕地
2.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云贵高原 B.江南丘陵
C.内蒙古高原 D.黄土高原
3.要改善该地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应该
A.大力植树造林,恢复植被
B.开垦草地,扩大农田面积
C.多打水井,增加地表水源
D.合理放牧,核定载畜量



随堂训练2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增强
C.地下水流向交错带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5.“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随堂训练3
库布齐沙漠表面覆盖着来源于古代黄河河道中的深厚冲积物。3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现在政府利用光照资源充足优势,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实行立体化产业(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荒漠化的结合治理,效益显著。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
A.高寒气候,植物稀疏
B.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
C.多沙质沉积物,土质疏松
D.凌汛减少,旱情加剧
7.当地大力发展“立体化产业模式”光伏发电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 )
A.直接利用电池板储存水分
B.电池板促进蒸发,增加空气湿度
C.板间养殖,提高畜牧业比重
D.提供新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随堂训练4
贵州清镇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考察该地王家寨,绘制了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分布统计图。图为“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和“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有关图示极强度石漠化区形成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处于迎风坡,风力大
B.处于阳坡,蒸发旺盛
C.处于陡坡,流水侵蚀
D.处于缓坡,农耕开发
9.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植被退化②土壤酸化③风力侵蚀④地表水侵蚀⑤岩石被溶蚀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
10.当地防治石漠化的措施最有效的是( )
A.降低坡度,修筑梯田 B.掺用石灰,改良土壤
C.营造林地,保持水土 D.封禁矿区,禁止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