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17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17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2 18:0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名词解释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前提
内容
目的
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先从哪个领域开始?
1.背景
【问题思考】为什么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顺口溜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
好年景 差年景 其他
人均口粮 9两/天 2.8两/天 全村有20户人,常年外出讨饭的有19户
人均收入 0.11元/天 0.04元/天 材料:“乞丐村”小岗村村民生活概况简表(1966—1976年)
②人民公社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目的: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
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契约
小岗村精神:敢为天下先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形式:
全国第一份大包干契约(“生死状” )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分户经营
保证国家集体
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基础
形式
土地使用权
自负盈亏
土地公有制
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5.含义:
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分田到户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结果: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
国庆游行时的标语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7.意义:
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承包制的实施,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最大难题,即吃饭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又为非粮种植业腾出了空间,从而丰富了城乡农副产品供应。农村改革的成功,又推动了城市全面改革的进行。
——摘编自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专业化
商品化
社会化
②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城市改革。
知识梳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的生产关系调整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
内容形式
土地 归属
影响
启示 1950-1952
1953-1956
1958-1978
1978年开始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生产合作社
“一大二公”
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农民所有(私)
集体所有(公)
集体所有(公)
集体所有(公)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放生产力,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利)
提高生产力(利)
挫伤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弊)
激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利)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③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二、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困境1:农民A,今年大丰收。富裕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想要拿到市场交易。卖给国有企业,价格太低;当街售卖被城管抓;想去租店,政府官员回复不租铺面给私人;
困境2:1984年上海天气非常热,企业B申请增加风扇、鼓风机的产量,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盖章,最后盖完章,夏天已经过去了。
困境3:国有钢铁公司C有100名员工,却发现一季度产量只有预期的30%中,第二季度增加50名员工,产量依然只有35%。
思考:以下困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单一公有制,禁止私有交易
原因: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性
原因:大锅饭,平均分配,挫伤积极性
二、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单一公有制,禁止私有交易
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性
大锅饭,平均分配,挫伤积极性
1984年10月,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时间:
2.内容: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所有制形式
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3.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4.影响: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三、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城市
1978年
1984年


包产到户姓“社”还是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
乡镇企业姓“社”还是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
三、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争论: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名词解释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以外在的指令为向导,管理所有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是由政府计划所决定的。
市场经济:以价格来调节所有商品的生产和消费。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视察
“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三、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过程
1992年
1993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
政府宏观调控
(有形的手)
市场调节
(无形的手)
特点: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1世纪初
初步建立
三、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琳琅满目的商品
全国通用肉票
全国通用布票
票证时代退出历史舞台
知识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1978年
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精神: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特点: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时间:1984年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内容:①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提出:1992年;确立:1993年
含义: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课堂练习
1.(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1950年以来,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调整。这些改革和调整从根本上是为了( )
A.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扩大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图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亿元)构成变化的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C
课堂练习
3.(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1978年和1987年的国有企业留利(政府留给国有企业的利润)占比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有利于( )
A.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4.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形象的变化,该变化( )
时期 劳模形象 评选标准
50年代 老黄牛 努力工作、踏实肯干
80、90年代 “当代愚公” 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
A.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B.始终以基层工人或农民为主
C.彰显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