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同步练习(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3-12 20:05:36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章末评价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第1~6题为单项选择题。第7、8题为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1.通过不断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
A.卢瑟福 B.牛顿
C.哥白尼 D.开普勒
2.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物质分子间距离足够小时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B.水结冰后分子会停止运动
C.“沙尘暴起,雾霾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D.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4.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B.通过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C.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D.将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在
运动
5.下列物体,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原子——电子——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B.电子——原子——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C.原子——电子——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D.电子——原子——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6.每年三月底,毕节普底景区的杜鹃花就盛开了。站在数花峰顶向远处眺望,可以一览众花峰,百里杜鹃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的普底景区雾气蒙蒙,像蒙了一层纱,雾滴随风四处飘荡,这是分子在运动
B.清晨,杜鹃花上沾满了露珠,微风拂过,小露珠结合成了大露珠,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C.站在杜鹃花海中,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小明将100 mL水和100 mL乙醇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该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7.(多项选择)某大学的同学们制作出了一种新型防菌“纳米纸”,这种纸“油水不沾”,细菌也无法停留在上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水不沾”的原因是纳米纸分子间无空隙
B.这种纸使细菌中的分子不能做无规则运动
C.这种纸与油、水的分子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
D.纳米纸上互相接触的两滴油能立即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的作用
8.(多项选择)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B.α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
C.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
D.通过图甲实验可知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二、填空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9.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将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颗粒命名为 。1897年,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 。
10.南明河被誉为贵阳人的母亲河,历年来贵阳市对母亲河都进行着大力的保护和治理。如今的南明河畔,已成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雨后在河畔散步,清风徐来,我们能闻到阵阵的花香,这是 现象,夏日里花香愈浓,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
11.某病毒的直径约为80~120 nm,而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 nm,其中80 nm= m;病毒的传染力极强,并且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传染了。
12.小强同学购买了“电热驱蚊器”,把电蚊香片放在通电的驱蚊器上,过一会儿整个房间都充满了蚊香片气味,这是分子 造成的。
13.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过程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它具有的机械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下列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其中表示液态的是 (选填“甲”“乙”或“丙”)图。
14.如图所示是太阳系模型图,行星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原子 模型十分相似,其中 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就相当于行星。
三、作图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请在此图中完成氢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示意图。要求:画出原子核、电子并注明电性。
  
16.如图所示,卢瑟福做α粒子散射实验时,有一沿水平方向射出的α粒子经过原子核上方后的运动轨迹如虚线所示,此时α粒子所受重力可忽略不计,请根据其运动轨迹大致画出α粒子运动至A点时的受力示意图。
  
四、简答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7.小红和小明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小红说:“妈妈炒菜时,我闻到菜香味,就是这个原因。”小明说:“阳光照进屋子里,有时能看到许多的灰尘在空中飞舞,灰尘运动也是分子运动。”请你判断小红和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 并分别说明理由。
18.小雪同学在探究分子间作用力时,在注射器筒内先吸入适量的水,推动活塞将筒内空气排出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嘴,再用力推活塞,结果她发现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未改变,这一实验表明了什么 她又将一勺白糖慢慢加入满满的一杯水里,白糖溶解,整杯水变甜了,可是水却没有溢出来,这是为什么
五、实验与科学探究题(本题共2个小题,第19题6分,第20题10分,共16分)
19.小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同组的笑笑提出了这样的猜想:
①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②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高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在相同的两个杯子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两杯水颜色变化的快慢。小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中水的颜色变化得快,得到结论: 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杯子,盛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3)如果将上面的实验改成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的实验,那么,除了物质的质量相同,实验中还要控制物质的 相同。
20.如图所示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甲,向一个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 。
(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 (选填“上”或“下”)方。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得
最快。
(3)如图丙,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了 。
六、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个小题,第21题6分,第22题10分,共
16分)
21.北京及周边5省市实施了最高一级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减少污染物积累,减缓空气污染加剧速度,效果逐渐显现。北京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和平时浓度最高达每立方米993微克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接近一级优水平,天空也逐渐变蓝。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巨大。PM2.5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文中提到“PM2.5的浓度”,根据题中相关介绍,“浓度”对应着物理学中的 (填物理量名称)。
(3)改善雾霾天气的关键是减少污染源。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一条可以减轻对空气的污染从而减少霾出现的建议: 。
22.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准备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活动特征。然而,他发现水中悬浮的花粉颗粒似乎在不停地运动。起初布朗还以为花粉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在水中游动。当他把水换成酒精,又把花粉晒干,折腾数次后,希望能够彻底地杀死花粉,却发现液体中的花粉颗粒还是在不停地运动。换作其他无机小颗粒,也是运动不止。他把颗粒运动的轨迹给记录了下来,这些轨迹简直是一团乱糟糟的线,毫无规律可言。而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显然这并不是生命体的运动方式。作为科学家,他把花粉颗粒的运动写入了论文。后来人们把这种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发现后的50余年里,科学家一直没有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奥秘。直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之后,才有人指出,布朗运动其实是花粉颗粒受水分子的不均匀撞击所致。因为液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会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从而不断撞击悬浮颗粒。当悬浮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的液体分子撞击难以达到平衡,于是朝某个方向运动。由于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反映到颗粒的运动也是无规则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颗粒运动也越剧烈。颗粒越大受到的撞击更容易达到平衡,故小颗粒的布朗运动更明显。
(1)布朗运动是指 的运动。
A.水分子
B.花粉颗粒
(2)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 的运动。
(3)分子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运动特征不容易研究,但科学家可以通过布朗运动认识它,这种方法叫做 法。
(4)花粉颗粒的质量越大,则其 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
(5)根据上文,写一条使布朗运动更明显的措施: 。 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章末评价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90分)
评价等级:   
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第1~6题为单项选择题。第7、8题为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1.通过不断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A)
A.卢瑟福 B.牛顿
C.哥白尼 D.开普勒
2.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当物质分子间距离足够小时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B.水结冰后分子会停止运动
C.“沙尘暴起,雾霾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桂花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无数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B.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C.近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粒子组成的
D.组成大自然的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其中太阳是宇宙真正的中心
4.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C)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B.通过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C.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D.将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在
运动
5.下列物体,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A.原子——电子——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B.电子——原子——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C.原子——电子——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D.电子——原子——地球——银河系——太阳系
6.每年三月底,毕节普底景区的杜鹃花就盛开了。站在数花峰顶向远处眺望,可以一览众花峰,百里杜鹃尽收眼底,美不胜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清晨的普底景区雾气蒙蒙,像蒙了一层纱,雾滴随风四处飘荡,这是分子在运动
B.清晨,杜鹃花上沾满了露珠,微风拂过,小露珠结合成了大露珠,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引力
C.站在杜鹃花海中,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小明将100 mL水和100 mL乙醇混合后的体积小于200 mL,该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7.(多项选择)某大学的同学们制作出了一种新型防菌“纳米纸”,这种纸“油水不沾”,细菌也无法停留在上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油水不沾”的原因是纳米纸分子间无空隙
B.这种纸使细菌中的分子不能做无规则运动
C.这种纸与油、水的分子间既有斥力又有引力
D.纳米纸上互相接触的两滴油能立即结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引力的作用
8.(多项选择)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
A.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B.α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
C.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
D.通过图甲实验可知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二、填空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空2分,共22分)
9.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将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颗粒命名为 分子 。1897年,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 电子 。
10.南明河被誉为贵阳人的母亲河,历年来贵阳市对母亲河都进行着大力的保护和治理。如今的南明河畔,已成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雨后在河畔散步,清风徐来,我们能闻到阵阵的花香,这是 扩散 现象,夏日里花香愈浓,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扩散越快 。
11.某病毒的直径约为80~120 nm,而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 nm,其中80 nm= 8×10-8 m;病毒的传染力极强,并且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传染了。
12.小强同学购买了“电热驱蚊器”,把电蚊香片放在通电的驱蚊器上,过一会儿整个房间都充满了蚊香片气味,这是分子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造成的。
13.云中形成的冰粒在下落过程中,温度渐渐升高,变成雨滴,它具有的机械能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下列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物质气、液、固三态分子排列的特点,其中表示液态的是 甲 (选填“甲”“乙”或“丙”)图。
14.如图所示是太阳系模型图,行星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原子 核式结构 模型十分相似,其中 原子核 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 电子 就相当于行星。
三、作图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5.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请在此图中完成氢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示意图。要求:画出原子核、电子并注明电性。
  
答案:如图所示
16.如图所示,卢瑟福做α粒子散射实验时,有一沿水平方向射出的α粒子经过原子核上方后的运动轨迹如虚线所示,此时α粒子所受重力可忽略不计,请根据其运动轨迹大致画出α粒子运动至A点时的受力示意图。
  
答案:如图所示
四、简答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7.小红和小明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小红说:“妈妈炒菜时,我闻到菜香味,就是这个原因。”小明说:“阳光照进屋子里,有时能看到许多的灰尘在空中飞舞,灰尘运动也是分子运动。”请你判断小红和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 并分别说明理由。
答案:小红的说法正确,小明的说法错误。理由:炒菜时,菜中的芳香类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所以能闻到妈妈炒菜的香味;阳光照到屋子里,有时能看到许多的灰尘在空中飞舞,灰尘是固态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所以小红的说法是正确的,小明的说法是错误的。
18.小雪同学在探究分子间作用力时,在注射器筒内先吸入适量的水,推动活塞将筒内空气排出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嘴,再用力推活塞,结果她发现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未改变,这一实验表明了什么 她又将一勺白糖慢慢加入满满的一杯水里,白糖溶解,整杯水变甜了,可是水却没有溢出来,这是为什么
答案:表明了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由于水分子间存在空隙,白糖加入水中后,白糖溶解,白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空隙里去,糖水总体积不变,水不会溢出。
五、实验与科学探究题(本题共2个小题,第19题6分,第20题10分,共16分)
19.小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分子的运动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同组的笑笑提出了这样的猜想:
①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②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小高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在相同的两个杯子中放质量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两杯水颜色变化的快慢。小高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分子运动快慢与物质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中水的颜色变化得快,得到结论: 温度 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2)实验过程中,用相同的杯子,盛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各滴入一滴红墨水。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3)如果将上面的实验改成研究“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的实验,那么,除了物质的质量相同,实验中还要控制物质的 温度 相同。
20.如图所示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甲,向一个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液体总体积变小,说明 分子间存在空隙 。
(2)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其中一个瓶子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个装有空气,则演示扩散现象时应该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 下 (选填“上”或“下”)方。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 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在 ④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得
最快。
(3)如图丙,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了 分子间存在引力 。
六、综合应用题(本题共2个小题,第21题6分,第22题10分,共
16分)
21.北京及周边5省市实施了最高一级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减少污染物积累,减缓空气污染加剧速度,效果逐渐显现。北京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和平时浓度最高达每立方米993微克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接近一级优水平,天空也逐渐变蓝。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巨大。PM2.5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文中提到“PM2.5的浓度”,根据题中相关介绍,“浓度”对应着物理学中的 密度 (填物理量名称)。
(3)改善雾霾天气的关键是减少污染源。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一条可以减轻对空气的污染从而减少霾出现的建议: 尽量不开私家车,多乘坐公交车出行(或家里尽量用天然气,少用煤炭或煤气等合理即可) 。
22.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准备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活动特征。然而,他发现水中悬浮的花粉颗粒似乎在不停地运动。起初布朗还以为花粉是有生命的个体,所以在水中游动。当他把水换成酒精,又把花粉晒干,折腾数次后,希望能够彻底地杀死花粉,却发现液体中的花粉颗粒还是在不停地运动。换作其他无机小颗粒,也是运动不止。他把颗粒运动的轨迹给记录了下来,这些轨迹简直是一团乱糟糟的线,毫无规律可言。而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显然这并不是生命体的运动方式。作为科学家,他把花粉颗粒的运动写入了论文。后来人们把这种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称作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发现后的50余年里,科学家一直没有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奥秘。直到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之后,才有人指出,布朗运动其实是花粉颗粒受水分子的不均匀撞击所致。因为液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会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从而不断撞击悬浮颗粒。当悬浮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的液体分子撞击难以达到平衡,于是朝某个方向运动。由于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反映到颗粒的运动也是无规则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颗粒运动也越剧烈。颗粒越大受到的撞击更容易达到平衡,故小颗粒的布朗运动更明显。
(1)布朗运动是指 B 的运动。
A.水分子
B.花粉颗粒
(2)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 分子无规则 的运动。
(3)分子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运动特征不容易研究,但科学家可以通过布朗运动认识它,这种方法叫做 转换 法。
(4)花粉颗粒的质量越大,则其 惯性 越大,运动状态越不容易改变。
(5)根据上文,写一条使布朗运动更明显的措施: 减小微粒大小(或提高液体温度)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