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次北固山下》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次北固山下》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2 17:0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次北固山下》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古诗文默写。
a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b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d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e《次北固山下》中,表新旧更替,时序变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夜雨寄北》中,表达离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的一句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风正一帆悬| 禅房花木深|日月之行 |浅草才能没马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默写(1)时注意“悬”的写法。默写(2)句时,注意“禅”这一个字的写法。默写(3)句时,注意“日月”的写法。默写(4)句时,注意“没”这个字。默写(5)句时,除了注意“生”的写法,还要注意“表新旧更替,时序变迁的句子”这一提示语。默写(6)句时,除了注意“烛”的写法,还要注意“表达离情的名句”这一提示语。默写(7)句时,除了注意“天涯”的写法,还要注意“点明主题的一句”这一提示语。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2.作家作品,下面连线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王湾——汉代乐府诗 B.《风筝》——鲁迅——散文
C.《山市》——蒲松龄——明代文学家 D.《绿色蝈蝈》——法布尔——德国昆虫学家
答案:B
解析:A《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 C《山市》——蒲松龄——清代文学家 D《绿色蝈蝈》——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
点评:作家作品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即可。
3.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梳洗吧,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关雎》)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C
解析:A中“吧”应为“罢”,明显的字形易错;B、中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相对应的下半句应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C、正确D、中应为“赢得生前身后名”“生”和“身”读音相近,如果只是求音近而不理解意思,这道题的难度较大。
点评:诗文记诵一定要准确无误,不能添字漏字。
4.下列对作家作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过零丁洋》和《己亥杂诗》不属于同一朝代的作品。
B.《行路难》和《渡荆门送别》不属于同一诗人的作品。
C.《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属于同一文体的作品。
D.《次北固山下》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边塞诗类型的作品。
答案:C
解析:本题抓住各项中有关知识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运用反选排除法判断答案,B错,《行路难》和《渡荆门送别》都是李白的作品;C错,《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不属于同一文体,前者是词,后者是曲;D错,《次北固山下》不属于边塞诗,故答案为A。
点评:作家作品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饮酒》中描绘了归隐田园之后悠然自得
的心境。
B.《雁门太守行》属古体诗,诗中描绘了边塞战斗生活,显得悲壮、惨烈。
C.《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属于绝句,整首诗清新、自然,运笔细腻传神,勾
勒了一幅颇具特色的早春图。
D.《次北固山下》的尾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
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答案:D
解析: D.《次北固山下》的尾联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认知能力,诗文记诵一定要准确无误。
6.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的一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匿笑:害羞地笑。 过故人庄。过:造访。
B.在这尴尬的处境中。尴尬:处境艰难,不好处理。 水何澹澹。何:为何。
C.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已: 已经。 俄而雪骤。俄而:一会。
D.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凭借。 次北固山下。次:停留。
答案:D
解析:用反选排除法,A错,“匿笑”的偷偷地笑;B错,“何”意为“多少”;C错,“已”是“消失”的意思,答案为D。
点评:根据对词语意义的掌握来判断,或用拆字法,根据字义组合来推断词语意义,然后再判断正误。
7.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
这两句诗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季节。同时,通过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春和旧年的交替,还告诉人们:新的事物是挡不住的,人应该积极向上,乐观生活。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里的“愿”表面上是写自己的田园劳作之乐;更深层的意义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重新找回自我,去开创一番事业,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这两句诗运用两个典故,写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王叔文等好友已经故去,对他们只有无尽的怀念;岁月流逝,人事全非,自己已恍如隔世之人,心中满是悲痛和惆怅。
D.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
这里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但这一切又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答案:B
解析:“愿”是指归隐田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不与世俗同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合污。隐居躬耕的心愿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不愿为荣华富贵出卖灵魂。)
点评: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一定要忠于原诗,不能随便改变作者的意愿。
8.下列各项里对课文分析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化石吟》是一首赞美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标题中的“吟”,在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B.《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C.《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是德国小说家法布尔。
D.王湾和马致远不同时代,但《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却相同。
答案:C
解析:C项《绿色蝈蝈》作者不是德国小说家法布尔,而是法国。
点评:作家作品中关于作者、国别、主要作品名称,都要加以识记,烂熟于胸才可以。
9.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次北固山下》,“次”的意思是“旅途中停宿”
B.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C.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D.颔联中的“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这一联表现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
答案:C
解析:C中“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说法不正确,这里借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思乡之情。
点评: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一定要准确无误,同时要把握准作者描写景物的作用。
二、诗歌鉴赏:
10.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中用哪几个事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2)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案:这两句诗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解析: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点评:鉴赏诗句,要从内容、情感、词语运用、修辞运用选一个角度,切忌面面俱到。“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境界。请说说诗的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答案:“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渺。(或“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意对即可)
解析:“阔”是写江面的,从江水的浩荡,江面的浩淼去回答。
点评:练字型题目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其中“
”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案:思念故乡(亲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乡书”“归雁”等词表达思乡之情。
点评:注意抓住意象来回答。
(5)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 、 。
答案:青山、绿水
解析:“青”不仅指“山”,也指“水”;“绿”不仅指“水”,也指“山”。
点评:“互文”,指前后语言彼此互相修饰说明。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划线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答案: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
解析:抓住景物“潮”“帆”,抓住景物的特点“阔”“正”来描述。
点评:抓住诗句中描写景物的词语,想像其景象,运用修辞手法从形、声、色多个角度去描写,多使用形容词,突出景物的特点。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示例二:“生”“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解析:可从诗句的结构评价其对仗工整的特点,可从诗句内涵评价其富有某种哲理含义丰富,可以从作者表达的生活态度来评价其积极意义。
点评:角度有很多,可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三、语言运用
11.阅读下面的诗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请你归纳“雁”和“燕”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答案:“雁”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燕”是春的使者。
解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里的雁指的是“家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的意思是“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主人“不下旧时帘””,这里的“燕”是春天来了的讯号,“迎燕”表明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喜爱之情。
点评:了解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所表达的中心与寄托作者的情感。
12.仿写句子。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答案: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语意连贯,突出景物特征即可)
解析:句式:有点……,有点……。填入的内容具有相反性。
点评: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内容设计合理即可。
13.语文综合性学习。
兰亭中学校报开设了一个新栏目——《青春的舞台》,目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展示个性和才艺。
假如你担任该栏目的主编,请围绕“青春”的主题,为该栏目设计一段卷首语。
要求:表现栏目创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卷首语:
答案:例:这里有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这里有迎风搏浪的豪迈激情,这里有雄鹰展翅的宏伟志向。让我们在这青春舞台上,尽情地张扬个性,施展才华,放飞梦想。
解析:明确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现栏目创意。
点评:严格从要求出发,可以选择运用最熟悉的修辞手法。
14.【活动一: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第一,     ;第二,     
答案:第一,物候的循环变化;第二,物候随季节气候而变化。
解析:这几句诗展现了草这一种植物在一年中枯荣一次,虽然在秋冬经过野火的焚烧,但是只要春风一吹,就会顽强的生长出来的自然现象。既有四季的循环,也有物候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点评: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