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皇帝的新装》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皇帝的新装》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2 17:1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皇帝的新装》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头衔(xián) 自称(chēng) 更衣(gēng) 系鞋带(xì)
B.忙碌(lù) 愚蠢(chǔ) 妥当(tuǒ) 称职(chèn)
C.钦差( qīn) 呈报(chèn) 炫耀(xuàn) 赏赐(cì)
D.爵士(jué) 滑稽(jī) 陛下(bì) 附和(hè)
答案:D
解析:A项“系”读jì; B项“蠢”读chǔn;C项“呈”读chéng。
2.本文节选自________(国籍)的_____________所写的《___________》,他还有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丹麦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丑小鸭 卖火柴的小女孩
解析:这些只需学生识记即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绍兴黄酒是全国最大的黄酒产地。
B.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三月份以来,希望中学又一次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D.通过学习《听潮》-文,使同学们领略了大海的美。
答案:A
解析:A项应将“绍兴黄酒”改为“绍兴”。C项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活动”改为“热潮”。D项缺主语,应去掉“使”字或去掉“通过”一词。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___________
②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 ______________
③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 ______________
④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 ______________
答案:夸张|反问|比喻|排比
解析:学生在答题的时候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即可。
5.选择词语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______不关心他的军队,__________不喜欢去看戏,______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A.既 又 又
B.既 也 也
C.不但 也 也
D.不但 还 还
答案:B
解析:(1)句需要注意的是前面部分的三句话是并列关系
6.下面句中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____的布。
②“这布是_______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③这样,皇帝就在那个_____的华盖下游行起丽富丽华丽
A.美丽 富丽 华丽
B. 美丽 华丽 富丽
C. 华丽 美丽 富丽
D华丽 富丽 美丽
答案:B
解析:要注意这三个词在修饰对象上的细微区别:美丽只是漂亮的意思,华丽更具有华贵的意思,一般形容地位较高的人或物;富丽是富贵美丽的意思,修饰的对象更趋向于富贵的人的物品。
二、文本提升
7.阅读《皇帝的新装》,回答问题。
“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两个骗子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了使他们的欺骗内容更为合理,更会让虚伪的皇帝、大臣们相信这美丽的新装的确像没穿一样,从而使他们的骗术成功。
解析:学生在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两个骗子所作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行骗,为了让所有的人都相信他们的谎言,其次从句子的语言特点来看,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衣服的轻柔的特点,能够使他们的谎言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8.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3分)
“皇上在更衣室里。”
(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答案:点出皇帝爱慕虚荣,生活奢糜,是故事的引子。
解析:文段中用了关联词,“既……也……也……除非……”表示并列关系极言皇帝的生活重心的单一,指出皇帝只喜欢穿新衣服,这是一种爱慕虚荣、奢靡的生活态度。
9.“‘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了掩饰自己的虚伪,掩饰自己因被骗子骗到大街上“光着身子”时的那种内心的恐慌。更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他不能在公众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只好硬撑着,摆出“更骄傲的神气”,这也暴露了他的外强中干。
解析:学生在分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段话所使用的描写手法,从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中可以得出皇帝明知被骗却为了维护面子、掩饰自己的虚伪而故意做出这样的举动。
10.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真话后来又敢说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封建专制下,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因而不敢讲真话。但老百姓的顾虑远不像官员们那样严重,比大臣们要少一些私心。没有官可丢,没有职可罢,因而最终能把真话传播开来。
解析: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封建社会的阶级区分和不同阶级的人利益趋向。老百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害怕君主但是却也没有太多的顾忌,所以才会有此反应。
11.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解析:小孩子的本性天真单纯,不会说谎,由小孩子说出真相既符合逻辑但也更具讽刺意味,连小孩都看得明白的事情全国上下却都在为骗子的谎言而自欺欺人。
12.这篇童话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
A、拟人和想象 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象征 D、想象和夸张
答案:D
解析:这篇童话故事通过作者的丰富想象,根据社会现实中人性的虚荣心理设置了这个一个国王和两个骗子的故事,这本事不存在的;其次文中骗子的话语和其他人物的反应都是以及其夸张的手法展开以达到放大人性的本质。
三、同步拓展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红枣女孩
郑渊洁
当女孩儿第一次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她发现自己的妈妈是一棵枣树。女孩儿看到了自己的姊妹和她一样牵挂在妈妈身上,每位女孩儿都是一朵小小的枣花,在蓝天下用笑容彰显美丽。妈妈对自己的每个孩子都悉心呵护,她不遗余力地从贫瘠的土地汲取营养,再通过自己的躯干将营养传输给每一个女儿,促使她们女大十八变。妈妈有时力不从心,她每天只能给孩子们吃两顿饭。
一天,女孩儿问妈妈:“世界上的生命都是我这个样子吗?”
妈妈说:“不都是你这个样子。还有很多种,比如有的生命会飞,刚才落在你身边的叫鸟。”
女孩儿:“我为什么不会飞?”
妈妈:“如果所有生命都会飞,世界就乱了。坚守同样光荣。”
女孩儿:“还有别的生命吗?”
妈妈:“有的生命会造汽车。”
女孩儿:“什么是汽车?”
妈妈:“现在从远处开过来的那东西就是汽车。”
女孩儿:“能造汽车的生命很了不起吧?”
①妈妈:“所有生命都了不起。咱们不会造汽车,但他们不会开花。”
女孩儿:“我想坐汽车。”
妈妈:“那你就要克服很多困难,坚持成长。等你成为果实时,就会坐上汽车周游世界。”
妈妈所说的困难,女孩儿很快就领教了。烈日当头,女孩儿无处藏身,她咬牙坚持,就为了坐汽车的愿望能实现。没有一滴水,没洗过一次澡,女孩儿每天风浴,灵魂一尘不染。
②一些姊妹坚持不住,从妈妈身上逃脱,女孩儿目睹她们化为腐朽。
③女孩儿在贫困、干旱和酷日下凝聚生命,由青变红,成为一颗魅力四射的红枣女孩儿。
这天,一辆汽车开到枣树下。
妈妈对女孩儿说:“祝贺你,你坐汽车的时候到了。”
女孩儿:“您怎么知道?”
妈妈:“因为你红了。”
女孩儿:“我的红皮肤很好看吧?”
妈妈:“那是血的颜色。”
女孩儿:“血是什么?”
妈妈:“造汽车的生命离不开血。如果没有血,他们就造不出汽车了。”
女孩儿急了:“他们会缺血吗?”
妈妈:“会。”
女孩儿:“那怎么办?”
妈妈:“你可以为他们补血,你是红枣女孩儿,你的颜色就是血的颜色。你愿意吗?”
女孩儿:“我愿意。”
妈妈:“会造汽车的生命中也有女孩儿,她们会失血,她们最需要你的帮助。”
女孩儿:“我要去帮助她们,为她们补血。”
女孩儿坐着汽车离开了贫瘠的土地,用自己的生命去给别的生命补充血液。
(1)“妈妈所说的困难,女孩儿很快就领教了”,女孩儿领教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烈日,二是干旱。
解析:在文段“女孩儿很快就领教了……”一段中,可以筛选出两个困难“烈日当头”“没有一滴水”,从而得出答案。
(2)文中画横线句①富有哲理,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有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无论遇上怎样的困难,都要把我们的价值彰显出来。
解析:从枣树妈妈的这句话结合前后文可以看出,所强调的内容是所有生命都有其价值,要学会正式自己和彰显自己的价值。
(3)文中画横线句②③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比。突出了红枣女孩儿的执著与坚强。
解析:②句把这个红枣女孩和其他女孩作比较,突出了她不像其他坚持不了的红枣那样离开,③句写到了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从侧面突出了她的执著与坚强。
(4)文中哪句话表现了红枣女孩儿的愿望实现了?从这句中你读出了她的什么精神?她的精神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女孩儿坐着汽车离开了贫瘠的土地,用自己的生命去给别的生命补充血液。”我读出了红枣女孩儿的无私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从文段内容可知红枣女的梦想是坐汽车,所以文段最后一句写她坐着汽车离开了,与之相呼应,从后半句的内容可以看出女孩有一种奉献精神。而关于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经典诗句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诗歌库中提取与奉献精神有关的诗句。
14.(二)
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山谷边上,有座大山,山上有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有许多条泉水在山腰上汇成一条山溪,从山上直泻而下形成了美丽的瀑布。溪水灌溉着树木,树木长得越来越好。山下有一片片草地,草地上有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红的、黄的、紫的,非常美丽。大山、树和泉水们是好朋友,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不久,人们发现了这个地方,觉得很美丽,于是这里成了一个风景区,大家喜欢到这儿来玩,都说:“这座山真美!”
慢慢地,大山骄傲了。有一天,夏风抚摸着岩石,发出吱吱的响声。大山说:“树啊,你走吧。人们喜欢我,赞美我,不喜欢你。而你呢,你依靠我生存,你是寄生虫!你还是滚走吧!”
树听了很生气:“我走了的话,你会变矮、变丑,失去常态。”
大山却说:“不会,我仍然会像往常那样高大,那样美丽。滚吧!不用多说。”
山上没有了树,少了飒飒的笑语声,少了鸟儿的嬉戏声,慢慢地游人也少了,大山暗暗叹息。其实,他不知道,更大的悲剧还在后面呢。一天,一场大雨过后,山上小流里的山洪瀑发了,因为没有树的根部来保持水土,大量的土壤被带走了,绿色的草地、鲜艳的野花也没有了。山上从此变得荒凉了,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大山后悔了,他对小溪说:“我真不该赶走树,现在,游人们都不来了,多冷清啊!你说怎么办呢?”小溪只是摇头,他也没有办法啊。于是大山天天流泪,恳求上天帮他把树请加来。这一切感动了春姑娘。第二年春天,她劝回了树,大山又披上了绿装,游人又多了,小河又欢唱起来。
过了些日子,大山又骄傲起来,他以为:只要有他和树就行了,便大声向小溪嚷道:“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只知道一天流呀流呀,如果没有树,我早就被你冲得乱七八糟。而且你十分软弱,人们把你倒进什么样的桶,你就变成什么形状,一点儿主见也没有,滚吧。”
小溪听了后,非常伤心地说:“没有我,你会干枯的。”
大山还是不听劝告,赶走了小溪。
后来,大山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儿,大地枯裂了,树叶黄了,落了,花凋谢了,到处一片凄凉景象。他实在受不了,忙对树说:“树啊,我又错了,我们离开了水,真的是不能活下去了。”树无力地点点头。大山只好向上天乞求,太阳公公看见了,叹了口气。他把水变成水蒸气,又把水蒸气变成雨滴落下来。下雨了,大雨滋润了第一寸土地,树木活了,大地又有了生机。大山恢复了常态,游人们又来到了这美丽的地方。
从此以后,大山再也不骄傲了,因为他已经懂得了:世界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轻视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对的。
(1)本文表达的主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思想是什么?
答案:文章最后一句,或: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破坏一方,就会损坏自然环境。
解析:文章的主旨一般可以在篇首、篇中、篇尾的议论句中找,全文最后一句正好是全文的主旨。
(2)文中交待大山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几次变化?其根源是什么?
答案:两次(或四次),大山骄傲,瞧不起别人。
解析:第一次大山听到游客们对它的赞美便骄傲起来,把树木赶走了;第二次树木回来之后大山又骄傲起来,看不起河流,又把河流赶走了。
(3)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简明概括。
解析:本文虽是写大自然的,但是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展开,对景物的描写只有第一自然段进行了简单的概括。
(4)大山“后悔”的原因何在?
答案:山变得荒凉,大山被人们遗忘。
解析:大山之前被人赞美,大山便骄傲起来,先后赶走树木和河流,最后导致大山变得荒凉,被人遗忘,所以才后悔。
(5)大山为什么“再也不骄傲了”?
答案:因为他觉悟了,世界不是一个人创造的,轻视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对的。
解析:分析为什么,可以从原因上去找,通过文章内容可以知道,因为大山懂得了一个道理,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6)如果从“环保”的角度,你受到哪些启示,谈一谈。
答案:略
解析:学生只要抓住“环保”这个角度,结合文章的主旨谈谈自己的启示即可。
四、语言运用
15.[2010.吉林中考]2010年4月25日,丹麦国宝“小美人鱼”铜像首次“离家远行”,远涉重洋飞临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她的到来,唤起了我们心中深藏已久的童话记忆。“小美人鱼”源自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她的故事曾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除《海的女儿》外,你还阅读过安徒生的哪一篇童话?请结合具体故事内容写出你的阅读感受。
(1)童话标题《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2)阅读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学生从自己的读过的安徒生的童话中任选一篇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个黑人水手带着他的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个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个儿子叫伊尔·布拉格。20年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出身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安徒生的故事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
材料二 《海燕》的作者高尔基出身十分贫寒,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做过乞丐、学徒、水手,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学习。后来成为前苏联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请从正面回答,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出身卑微的人经过努力也可取得成功。
解析:两个材料说了两个著名的人物伊尔·布拉格和高尔基的人生故事,都是出身贫寒,但是坚持学习,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17.设想一下,假如文中的皇帝最后因为自己的愚蠢无能而失去了江山并被流放,这时恰好当年的两个骗子来到他的面前,三个人提起当年行骗的往事,会说些什么?请把你认为他们最可能或者最迫切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骗子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帝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解析:学生在写的时候一是要抓住骗子的本质是行骗,不管什么时候都会为自己狡辩甚至还会继续行骗,皇帝因为自己的愚蠢而流放,那么再见到骗子肯定是愤怒的,但是他的愚蠢并不会因为流放而消失。抓住这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来进行合理想象即可
18.《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故事梗概如下:
从前有三个流氓来见一位国王,说他们特别会织一种料子,这料子人人都能看得见。但凡是私生子就看不见。这使国王大为欢喜,因为他以为借助这种纺织品,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王国里,哪些人是法定父亲的儿子,哪些人不是。于是他下令召那三人进宫来工作。三人告诉国王,为了确保不搞欺骗,可以把他们锁在皇宫里,直到织完那段料子。这使国王非常高兴。
国王由于对新布的“图案”和“色彩”什么也看不出,却被一种死亡般的恐怖震惊了,因为他相信他不可能不是他认作父亲的那位国王的儿子。
他穿上了那看不见的衣服,骑着马在城中巡游,亏他运气好,那时正是夏天。最后是一位照管御骑而自身又不担心损失什么的黑人走到国王跟前,说出了真话。
请你将课文《皇帝的新装》与上面的故事加以比较,说说安徒生在哪些方面做了改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皇帝的新装》同故事原型相比,有三处重要的改动: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原作中的皇帝只是一个在故事情节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则是一个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说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见衣服,安徒生把它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来点破真相,安徒生则通过一个孩子的口来戳穿骗局。
《皇帝的新装》中的这些改动,使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更加典型化,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教育性和艺术魅力。
解析:学生可以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来比较,以及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来分析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