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阿长与《山海经》
【基础闯关】
1.D 【解析】 D项,“记忆犹新”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2.B 【解析】 B项,语序不当,可将“鲁迅对于阿长”换成“阿长对于鲁迅”。
3.D
4.C
【阅读感悟】
5.①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②具体细致地描写了长妈妈给“我”买回《山海经》并递给“我”时高兴的样子,③表现了长妈妈内心善良、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6.①让情感表达更真实:《阿长与〈山海经〉》中以“童年的我”的视角记录“我”对阿长态度和感情的变化。②让情感表达更丰富:《阿长与〈山海经〉》以成年视角对“阿长”身份、性格进行介绍,更深刻地表达了对她的怀念。
7.B 【解析】 B项,第⑤段插入老魏老婆叙述的一段往事,使老魏的形象更丰满。
8.①老魏免费为老人剃头、修面;②老魏不嫌弃头上生虱子的小女孩,耐心且免费给小女孩理发、篦虱卵;③老魏哄怕理发的孩子理发;④老魏热心地帮采购员找运输车和司机。
9.(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荡”“倒腾”“叠”“夹”“击”“抖”“擦拭”,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老魏给老人剃完头后擦脸动作的麻利、细腻,表现了老魏理发技术的娴熟。
(示例二)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左右手一番倒腾叠得四方”“食指和中指夹着毛巾两角”“击了两掌”“温柔地擦拭”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老魏给老人剃完头后擦脸动作的麻利、细腻,表现了老魏理发技术的娴熟。
10.①选文第⑩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中心:一个人不论贫富,都应当葆有善良本色,乐于助人;②链接材料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怀念。
【拓展空间】
11.(1)(示例)一本山海经 溢满师爱和热诚
(2)(示例)把生命献给祖国,让世人景仰。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黑暗里彷徨,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你是最勇敢的战士,你是我们最敬佩的人。
(3)(示例)鲁迅的本色是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毫不留情。10.阿长与《山海经》
1.原创试题下面是小语写的读后感节选部分,其中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鲁迅先生的记忆深处,阿长最初是个令他有些憎恶的保姆。她生得黄胖而矮,大约是青年守寡的遗孀,喜欢遵守老旧的习俗及烦锁的礼节,常惹得少年鲁迅满心抵触。但当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意外出现在眼前时,少年鲁迅内心满是震耸,这仿若一道霹雳划过心间,震碎了他长久以来的偏见。这本书虽然刻印粗拙,图像也很坏,却成为他最为心爱的宝书。送书的阿长,也因这份简单的善意,在他的生命里留下记忆犹新的印记。
A.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憎恶”的“憎”读“zēnɡ”,“粗拙”的“拙”读“zhuō”。
B.注意易错字的读音,如“遗孀”的“孀”读“shuāng”,“霹雳”的“霹”读“pī”。
C.注意同音字的字形,如“震耸”应写成“震悚”,“烦锁”应写成“烦琐”。
D.注意词语的使用,“记忆犹新”形容往事记得很清楚,就像新发生的一样,用在此处使用正确。
2.原创试题下面语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鲁迅对于绘画的情有独钟,可以追溯到其少年时代。②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怀念曾经照看自己的保姆阿长的文章中,鲁迅对于阿长来说既恨又爱,恨她杀死了隐鼠并喜欢告状,爱她给自己买了绘画的《山海经》。③如果说鲁迅认为白话文和古文之间存在着一种断裂,那么绘画在他看来并非如此。④《山海经》与《点石斋丛画》是一样的图画书,绘画的功能在于它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A.① B.② C.③ D.④
3.原创试题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甲、乙两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他坚持真理,追求光明,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他深知革命事业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他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乙】与人民血脉相连,为人民大众呼告呐喊。
A.。” 、 B.”。 、 C.。” , D.”。 ,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
②鲁迅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
③阅读这些,会丰富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体验。
④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虽然它反映的生活与我们时代的不同。
⑤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⑥诵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
A.③②④①⑥⑤ B.⑥②③④①⑤
C.⑥④①②⑤③ D.③④①②⑤⑥
课内考点链接
5.[语言赏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6.[叙述视角分析]鲁迅回忆性散文里往往有两种叙述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是如此。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双重叙述视角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课外阅读串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魏其人
赵中天
①阳光很好的午后,楼群里的人,像吮吸到花香的蜂,三三两两涌到楼下的休闲区。老魏临时理发摊尤其醒目。几个邻居袖手、插兜看老魏在给一位老人理发。身着鲜红的冲锋衣的老魏,像稳住地球仪一样,一手稳住老人的脑袋,一手持电推,自下往上一提一提。电推发出嗡嗡低鸣,像一只无人机在头顶盘旋。
②推好头,老魏将在开水里荡过的毛巾,左右手一番倒腾叠得四方,随即用食指和中指夹着毛巾两角,啪啪在手里击了两掌,抖得温度适宜,用毛巾把老人仰着的脸温柔地擦拭了一遍。然后躬下身,食指中指拿着剃刀,用大拇指顶住,通过手腕转动,凝神屏息,从额头开始,上眼皮、眼角、脸颊……刮刀贴着皮肤往下,留下一路沙沙声,轻音乐一样。完了,又往老人脸上抹了点雪花膏,点开手机自拍功能递给老人,嘴里不无调侃地说:“你看看,可以当新郎官了。”老人变得眉清目爽,乐得合不拢嘴,说魏老板你不但人长得俊,手里的活儿更是一流。60多岁的老魏俏皮地扬了扬眉,用京剧的念白甩出一句:虽毫末技艺,乃顶上功夫。众人听得哄笑。
③有人打趣,老魏,你当初肯定是使噱头骗到老婆的。
④老魏娇小的老婆,捧着他的茶杯站在一旁,听到这话双眼笑得水弯弯,说起了往事。
⑤还是姑娘家的她当初是幼儿园老师。班里有个女孩家庭条件很不好,母亲是个智力残障人员,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有次,她给小女孩扎头发的时候,令她汗毛直竖的是,小女孩头上竟长了虱。家长肯定指望不上,她就带孩子找上了老魏的理发店,想先剪短头发,再灭虱。老魏听到原委,二话没说,给女孩剪了个薄薄的童花,又用篦子一缕缕地篦虱卵。还说,小囡用药不太好,老师你隔天再带来店里弄,连着几天,肯定能断根。末了,她要付钱,老魏说:“又不是你的孩子,哪能收钱。”钱没收,结果把姑娘的心给收了。
⑥老魏对待小孩真有一套。
⑦那天,两个进理发店会发出“杀猪一样嚎叫”的男孩,在老魏手里很配合地理了发。老魏用灌了温水的喷水壶,往孩子的头发上喷了几阵水雾,捏起嗓子跟孩子柔声道:宝宝和鲜花一样也要洒洒水的,是不是呀?手里一阵咔嚓咔嚓,剪起发落,一刻钟就搞定了。
⑧开理发店的时候,有一次老魏接待了一位来自南通水泥厂的采购员,在与对方的攀谈中,知道对方急于找承运矿山到码头的运输车,老魏很热心地帮他找了几位当地的拖拉机手。后来,供销员每次来谈业务,都会到老魏店里理个发,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老魏在朋友的帮带下,不但跑上供销,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还买过两条运输船。60岁那年,他买下了一栋别墅,颐养天年。
⑨那天,老魏在住户群里看到有老人在打听,哪儿有给老人剃头、修面的店。大家七嘴八舌回复都是家人解决。孩子不在身边的,说自己对着镜子胡乱剪。老魏见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人老也要面子,就开始重操旧技,自己又不差那点钱,免费算了。
⑩剃头匠,还是富翁,老魏其人,一直不失善良本色。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老人修完脸之后的变化和对老魏的赞扬,表现了老人对老魏的手艺很满意,从侧面表现了老魏手艺高超。
B.第⑤段插入老魏老婆叙述的一段往事,回答了“有人打趣”的问话,补充交代了年轻时老魏的身份以及助人不收钱的往事,使老魏老婆的形象更丰满。
C.第⑤段加点的第一个“收”,指收钱,收下劳动报酬;第二个“收”,指老魏耐心给孩子理发且不收钱的行为,赢得了幼儿园老师的好感和芳心,最终幼儿园老师成了老魏的妻子。
D.“剃头匠”是普通职业,“富翁”是拥有大量财产的人,老魏集二者于一身,永葆善良本色,值得人们尊敬。
8.文章最后说“老魏其人,一直不失善良本色”,请梳理全文内容,概括体现老魏善良的事件。
9.[课内考点训练]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很有特色,请你从描写角度进行赏析。
10.[课文衔接训练]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选文第⑩段与链接材料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专题学习活动
11.为了加深同学们对鲁迅和鲁迅作品的理解,七(1)班准备开展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根据已给出的文章标题,仿照示例,写一句话。
[示例]一座百草园,尽显童真与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藤野先生》)
(2)鲁迅的故事让大家深受感动,假如鲁迅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撰写一则颁奖词。(100字左右)
(3)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其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彼时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走过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