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地回忆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山地回忆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21:21:34

文档简介

11.山地回忆
【基础闯关】
1.D 【解析】 A项,单薄(bó);B项,靛蓝(diàn);C项,硝烟。
2.D
3.C
4.B
【阅读感悟】
5.①语言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②外貌描写。小说通过“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等外貌描写,表现了其生活的贫困艰辛。③侧面描写。小说通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侧面表现了妞儿对红军战士的热情慷慨。
6.①本文虽然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②本文不写人的丑恶,而是集中笔墨塑造了妞儿善良而单纯的美好形象。③作者并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歌颂民族大义,赞扬人性的美。
7.C 【解析】 C项,文章叙写了“我”两次与吴召儿见面的故事,是以“吴召儿”这个人物为线索的,并不是以“红棉袄”为线索的。
8.(1)(示例)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②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热烈;③渲染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
(2)(示例)从吴召儿的“笑”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的女孩形象。
9.(示例)①吴召儿乐观自信、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革命的热情感染着他人。②在那段抗战岁月中,吴召儿所代表的爱国情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坚毅不屈的抗战精神将代代传承与发扬,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精神的赞美。11.山地回忆
原创试题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山地回忆》宛如一帧温情的战时旧影,将烽火岁月里质朴而珍贵的军民情徐徐铺展开。故事始于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在物资______、销烟弥漫的冀中山区,“我”与妞儿意外结缘。妞儿泼辣直爽、善良热枕。初见时,身形单薄的她穿着靛蓝色的破袄裤在严冬的河滩上洗菜,而“我”就在上水洗脸,她一开始与“我”拌嘴,嫌弃“我”弄脏了水,却又在看到“我”光着的脚后提议为“我”做袜子。“我”因而与妞儿一家结下不解之缘。
孙犁以清新质朴的笔触,不着力渲染战争的惨烈,反倒聚焦日常琐碎,勾勒出军民相互扶持。它让我们看到,战争的______之下,人性的善良从未缺席,真挚的情谊能跨越艰难险组,化为军民携手抗敌□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厉久弥新,至今仍______,引人回味往昔、珍视当下。
1.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如“单薄”的“薄”读“báo”,“磅礴”的“磅”读“páng”。
B.注意易错字的读音,如“靛蓝”的“靛”读“dìnɡ ”,“袄裤”的“袄”读“ǎo”。
C.注意形近字的书写,如“销烟”不应写成“硝烟”,“热枕”应写成“热忱”。
D.注意成语的书写,如“艰难险组”应写成“艰难险阻”,“厉久弥新”应写成“历久弥新”。
2.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匮乏  阴霾  闪闪发光
B.缺乏 阴影 熠熠生辉
C.缺乏 阴影 闪闪发光
D.匮乏 阴霾 熠熠生辉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犁用清新质朴的笔触,不着力渲染战争的惨烈,反倒聚焦日常琐碎,描画出军民相互扶持。
B.孙犁以清新质朴的笔画,不用力渲染战争的惨烈,反倒聚焦日常琐碎,勾勒出军民相互扶持。
C.孙犁以清新质朴的笔触,不着力渲染战争的惨烈,反倒聚焦日常琐碎,勾勒出军民相互扶持的画面。
D.孙犁以清新质朴的笔触,不着力聚焦日常琐碎,反倒渲染战争的惨烈,勾勒出军民相互扶持。
4.下列填入语段方框中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课内考点链接
5.[人物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妞儿的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6.[主旨理解]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本文中的“善良”与“美好”。
课外阅读串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吴召儿
孙 犁
①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了。
②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③有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一个名字:“吴召儿!”
④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⑤“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⑥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样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⑦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⑧“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⑨“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⑩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
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选自《孙犁文集》,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红衣女孩吴召儿的生活与战斗故事,展现了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B.小说通过“我们”和老乡一起生活、“我”组织妇女识字班等内容,表现了抗战时期融洽的军民关系。
C.小说以“红棉袄”为线索串联起吴召儿的故事,“红棉袄”的多次出现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D.第 段“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中的“落”化静为动,从山顶观景的视角呈现出月夜的梦幻美。
8.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我们的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课内考点训练]①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②“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从上面两句吴召儿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
9.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那段岁月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