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台阶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台阶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21:32:07

文档简介

12.*台 阶
原创试题学完本课,小语同学写了一段读后感,还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忙一起解决。
在李森祥笔下的《台阶》里,门槛宛如一把丈量生活变迁的标尺,贯穿始终。然而新屋落成,台阶高筑,父亲却没了往昔的精气神。父亲适应不了这份落差,跨门槛时会不自觉地愣神,时常无端烦zào,偶尔还会蹲在阶下______。这区区几级台阶,承担的是父亲一生的执念,映照出平凡人逐梦路上的甘甜与酸涩。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门槛(   )    烦zào(   )
2.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目不窥园 B.自言自语
C.念念有词 D.眉开眼笑
3.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把“承担”改为“承载”。
B.删掉“区区”。
C.在“映照”前加“台阶”。
D.把“父亲一生的执念”和“平凡人逐梦路上的甘甜与酸涩”互换位置。
4.下列是小语课后针对课文写的几条批注,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乡村为背景,围绕“父亲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展开情节。
B.《台阶》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父亲修台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老实本分、热爱生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追求理想的农民形象。
C.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新屋”承载着父亲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
D.《台阶》的语言细腻而富有节奏感,虽是叙事写人的小说,语言却更像抒情写意的散文。
课外阅读串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小建房史,悠悠岁月情
施崇伟
①约好了,父亲来城里玩几天。昨天,他打来电话,变卦了:“我把房子再弄弄,不来城里了,我想把空出来的鸡舍改建为可以烧柴禾的灶房。这样,新厨房烧气,土灶房烧柴。人多的时候可以同时用。”
②但家里的新厨房其实是去年年初才改建的。父亲一辈子,就和老家那房子搅上了。几十年里的三次大改造,无数次的小动作,俨然是一个79岁老人的建房史。
③老家房子的前世我是在父亲上了锁的小木箱里,从那份分家契约书见到的。那份契约书已经发黄,淡淡的墨迹,写着简单的文字:“房子三间,桌子一张,木床一张,板凳四条……”这份契约书,是我爷爷分得的家产,也是我父亲最早的房子。父亲说,那时的房子是用泥土糊在竹片塑成墙的照壁房,刮大风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房子摇晃,下大雨时疏散的瓦片根本挡不住雨,常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④父亲立志要建自己的房子。他的建房生涯在我尚未醒事的一个清晨开始了。“咚咚咚”,一阵有节奏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出门一看,一身大汗的父亲和母亲在坝子上忙活着。坝子里堆着泥土,母亲蹲在土堆旁,她的身边有一个长方形的木匣子。她不停地往木匣子里添加着泥土。父亲举着一根长长的圆形木头,用力地将木匣子里的泥土筑紧。随着他粗壮手臂的上上下下,木匣子的泥土被筑成了一块块方形泥砖。原来,他们是在制作泥砖,用来建新房子。
⑤半年时间过去了,堆在院坝的泥砖层层叠叠像一座小山。又一个月过去了,小山似的泥砖变成了我家新房的墙。搬进崭新的泥砖房那天,父亲用他制作泥砖的双臂,举起一个大海碗,碗里装满了白酒。他面对欢欢喜喜的全家人,一饮而尽,他是多么高兴、自豪啊!
⑥十年前,我从城里回老家。正遇到父亲的“新工程”启动。年过六旬的父亲站在刚刚耸立起来的一垛砖墙下,双手叉腰,指挥着砌墙的工人师傅,像一个工程师。其实,他就是我们家房子的建筑工程师,房子是他设计的,建设图纸是他绘制的,材料是他采购的。他到山里打石头,到县里采购水泥、青砖、木材。开工以后,他天天起早贪黑在工地上,既做搬砖的工人,也做工程的监工,每一项工程的进度他都亲自把控,每一个细节他都精心琢磨。三个月时间,我们家的老屋变新房,水泥地铺上了洁白的瓷砖,楼台的栏杆变得洋气,还修了有马桶的卫生间……特别高兴的是,父亲还弄出了一间单独的书房,他说我们家读书的孩子多,有了书房,你们就会常回家了。
⑦去年父亲生了一场大病,他出院后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把老家的房子重新修缮。我要回乡下,乡下空气好,比住城里舒服。”
⑧说干就干。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投入建房的事情,精气神就足了。每天早起,乐此不疲。几个月,大功告成,全家人都被召回老家。我家门前的老黄桷树依然枝繁叶茂,树下的房子,陈旧的墙壁、门窗已焕然一新。墙被刷得雪白,浅黄的铁门泛着光芒。地面平整而光滑,厨房是新式的灶台,卫生间扩大成了三个,房顶加盖了阁楼,院中新置了园林……
⑨父亲坚持要再建灶房,我只得答应。房子不只是用来安置肉身,建房的过程更是老人的精神寄托。父亲与房子的交情,是他一辈子不息奋斗的乐趣。小时候的房子,是艰苦岁月里一家人的栖身之处;长大了修房子,让一家人得以安居,修的是一份责任;老了还要修房子,要我们回老家住,是要后人记住乡愁,向后人传承奋斗精神。
⑩父亲在一次次修房造屋中,渐渐老去,可他的精气神一点儿不显衰老的痕迹。他说:“孩子一个个长大,孙子外孙在工作上、学业上不断努力,我也不得拖后腿!”小小房子变迁,承载着父亲一生的辛劳;小小房子的变迁,也见证着时代风貌。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对仗工整,全文围绕父亲建房史展开叙事、抒情。
B.第③段补叙老房子前世,突出了父亲赶超爷爷的志向。
C.第⑨段照应第①段,写出了“我”对父亲再建灶房的理解。
D.老家房子的变迁,体现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时代风貌。
6.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父亲一辈子,就和老家那房子搅上了。(赏析加点的词语)
(2)我家门前的老黄桷树依然枝繁叶茂,树下的房子,陈旧的墙壁、门窗已焕然一新。(赏析句子)
7.全文主要写老家房子“几十年里的三次大改造”,作者为什么详写第一次、第二次的改造过程?
8.为什么说“建房的过程更是老人的精神寄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跨学科融合
9.[语文与美术]下图是著名的油画《父亲》,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请欣赏这幅油画,说说它的感人之处。12.*台 阶
【基础闯关】
1.kǎn 躁
2.B
3.A
4.C 【解析】 C项,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是“台阶”,而非“新屋”。
【阅读感悟】
5.B 【解析】 B项,根据第③段可知,本段内容是为了突出老房子的破败不堪,突出了当年贫寒的境况,选项“父亲赶超爷爷的志向”表述不正确。
6.(1)“搅上”在这里指主动较劲,凸显父亲一辈子修房造屋的坚定意志。
(2)①此处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细致描写了老树枝繁叶茂与新房焕然一新相映成趣的景象,渲染老家房子修缮后带给家人的欢乐。②老树虽老,但依旧散发着生机与活力,是年近八旬仍老当益壮的父亲的写照。
7.详写父母亲第一次亲力亲为制作泥砖建成新房,详写父亲第二次亲自把控建房进度,突出了父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主动担当的美好品质。
8.①建房过程寄托着父亲与时俱进,奋斗不息的精神追求;②房子是父亲关爱家人,传承家风的亲情纽带;③建房这一行为也展现了父亲不忘故土,记住乡愁的家国情怀。
【拓展空间】
9.(示例)画中是一位典型的农民形象。①他黝黑的脸,深深的皱纹,粗糙的手,显示了他辛勤劳苦的一生;②他慈祥的面容,挺直的鼻梁,厚厚的嘴唇,透露出他的善良和质朴;③他缠裹的白色头巾,手捧的粗瓷大碗,又说明了生活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