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春之光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青春之光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21:35:10

文档简介

15.青春之光
【基础闯关】
1.niù 扉
2.A 【解析】 A项,进退两难: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艰难。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3.A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来谱写”。
4.D 【解析】 D项,第④句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阅读感悟】
5.(1)结构上:①小标题将文章内容划分为若干部分,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如文章小标题“我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我心中的长征”分别对应黄文秀回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初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过程。②每个小标题都提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概括性的了解。
(2)内容上:①小标题凸显了文章要重点表现的事件或主题。如“我心中的长征”突出了黄文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艰辛过程和坚定信念。②小标题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进一步强化了文章要传达的精神和情感。例如,“仿佛她还在一样”表达了村民对黄文秀深深的怀念之情,凸显了黄文秀精神在村民心中的深远影响。
6.(1)这些内容概括叙述了黄文秀从各个方面帮助果民们种植、销售砂糖橘,生动地展现了黄文秀“说到做到”的实干精神,也让读者能较全面地理解黄文秀的工作。
(2)这段文字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腻地描绘了大娘对黄文秀的关心与感激之情,以及黄文秀被村民真情所感动的瞬间,生动地展现了黄文秀与村民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黄文秀内心的坚定与快乐。
7.CD 【解析】 C项,根据本段中的“柿红嫂子讲起往事”可知,此处中断了当前的叙事,转而回忆往事,这是插叙,不是倒叙。D项,根据第③段和第 段可知,柿红嫂子支持丈夫的工作。所以她对丈夫没有怨恨,也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柿红嫂子的抱怨只是对丈夫的嗔怪。
8.①吃苦耐劳,能干,热爱家乡,心系家乡发展 ②将“磨盘”柿子的树苗散给村民,带领村干部承包荒山坡,没日没夜地种柿子苗 ③深爱妻子,爱家庭,有责任感
9.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郭书记面对柿子销路不好,卖不出好价钱的苦恼(无奈),表现出他对村民的关切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10.①郭书记和柿红嫂子带领南沟村村民种柿子树,使村民脱贫致富,符合“振兴乡村”的主题。②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深入,南沟村村民积极探索出一条振兴乡村的道路,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振兴乡村”栏目中发表。15.青春之光
原创试题学完本课,小语同学针对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设置了一个闯关任务,请你跟他一起完成。
【青春之光】
黄文秀扎根扶贫一线,即使困难重重也依然坚毅无畏。她爬山越岭,在贫困大山中艰难前行着。当遭遇村民排斥、资金短缺等难题时,她常常进退两难、彻夜难眠,但最后还是执拗地选择了坚守。她想方设法为乡亲谋发展,争分夺秒地与村民一起攻坚克难。她以赤诚之心叩开群众心fēi,引领大家走向脱贫致富路。黄文秀用行动诠释奉献精神,将青春热血倾洒在扶贫战场,虽生命短暂,却如火炬般,永远照亮人们心中的奋斗之路,激励众人奋勇前行。
1.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拗(  )   心fēi(  )
2.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进退两难 B.彻夜难眠
C.想方设法 D.争分夺秒
【青春之歌】
①青春的旋律,要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②实干不只是一种行动,更代表着青年人的态度和精神。③广大青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______秉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______能谱好青春的旋律。④时代楷模黄文秀就是这样一位实干家,她扎根在基层,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在乡村振兴中注入了青春动能。
3.上面语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句方框中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双引号。
B.第②句加点的“更”“和”分别是副词、连词。
C.第③句横线处的关联词可填“只有”“才”。
D.第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课内考点链接
5.[标题分析] 文章中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语言赏析]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黄文秀说到做到。她从县里请来农业技术员给果农指导果树管理;带领干部村民赶在砂糖橘成熟前把破损路面修好;联系外地果商上门收购,在村里建起了电商服务站。(从叙述的角度)
(2)那用屯通路那天,一位大娘顶着烈日将热乎乎的熟鸡蛋塞到黄文秀手里:“路通了,好日子也有盼头了!闺女歇一会儿,别累坏了。”她眼睛一红,眼泪就下来了。她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
课外阅读串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柿子红了
闫晓彬
①小时候,我特别爱吃柿子。老家有个不小的院子,为了能让孩子经常吃上些水果,父亲特地在院中间栽了棵柿子树,盼望柿子红也就成了我每年的念想。
②大学毕业后,我走进了军营。转眼,在部队服役十几年,恰逢改革,我便转业到地方。分配到单位不久,国家进入脱贫攻坚关键阶段,身处这浩荡的历史大潮之中,我主动请缨,成了驻村工作队的一员,来到遍地柿树的河北省涞源县南沟村。南沟村土地贫瘠,三面环山,距银坊镇2千米,村南的一条小路是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已经习惯行伍工作的我,对农村工作有些茫然。
③我们工作队来南沟时,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村党支部书记郭大山带着媳妇柿红嫂子开车接我们。郭书记快60岁的人了,身板却依旧壮实,肩膀和手臂上的肌肉棱角分明,脸盘黑黑的像块刚挖出来的煤,发着亮光。柿红嫂子就爱跟着郭书记,她身子有点单薄,但脸蛋红红的,像个熟透的柿子,总挂着笑。
④安顿好住处后,郭书记响亮而热情地说:“尝尝咱村的柿子吧。”柿红嫂子连忙麻利地拿出一筐柿子。“这柿子不仅皮儿红,心儿也红。抗战的时候,村里的柿子还给过部队吃呢!”郭书记自豪地给我们讲起柿子的红色历史,得知我是部队转业干部后,他说他也曾当过兵。我俩说番号,聊驻地,越说越近。按部队的说法,他还是我的老班长呢。
⑤“这柿子真大得要赶上磨盘了!”本来就爱吃柿子,听郭书记这一说,它还有这么一段光荣的革命史。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一个,真是丰润饱满!
⑥“你可说对了,这是我家独有的‘磨盘’柿子。”柿红嫂子自豪地说。
⑦“你嫂子可是种柿子的好手,这大‘磨盘’就是她一茬一茬给嫁接出来的。”
⑧“个儿大,色儿红,味儿甜,是山里的味道。”大家也都拿起柿子吃起来,边吃边不住地夸奖。
⑨“柿子是好,卖不出好价钱,可惜了!要是能把咱村柿子的销路盘活就好了。”郭大山拿着个柿子左右地摩挲着。
⑩“你们瞧!俺家老郭又魔怔了,他净想着挣钱。”柿红嫂子讲起往事。她刚进门时家里很穷,只能看天吃饭,后来为了挣钱,老郭下过煤窑,贩过牲口,包过食堂,没少吃苦。前几年承包工程,挣了点钱,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老郭就把挣钱的工程托给朋友,跑回村里竞选村支书,还说要跟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跟了他后,我就没享过福。”柿红嫂子抱怨道。郭书记也没说话,只是看着手里的柿子,眼神里仿佛流露出些许内疚。
不久后,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不断深入,全国的村镇沸腾了。“春风”来了,南沟村里的人也不“安生”了。有时候一个想法就是一条出路。一个脑子活的小伙子——柱子,在工作队帮助下,开了个瓜果网店。带着“山味儿”的瓜果很受市场欢迎,网店开得红红火火。村里的老百姓乘凉唠嗑的“阵地”都转移到柱子的网店上。郭书记把自家的“磨盘”柿子也挂到柱子的网店上。有一年,瓜果价格一路飙升,“磨盘”柿子绿色有机、个大口感好,都卖爆了。柿红嫂子一合计,同样的一片地,比往年多挣了上万块钱。
打出了品牌,找到了渠道。村支书郭大山让柿红嫂子把“磨盘”柿子的树苗散给村民们,自己作为致富带头人,领着几名村干部,在南山上承包了一片荒山坡,没日没夜地种柿子苗。他身上军人的那股子韧劲儿,让我由衷佩服。
一家公司来南沟承包山地,当场就给了40万预付款,说是要建造果木园,还要发展旅游采摘,并计划着要加资兴建水果加工厂。
日子就这样过着,柿子树是越长越大,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然而柿红嫂子却因病离世了。郭书记难忍悲恸,人垮了一大半,嘴里总念叨着:“欠你一个好日子……”
一眨眼,几年过去了。偶尔回到南沟村,看着满山的“磨盘”柿子,我又想起了郭书记和柿红嫂子。
(选文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我”童年时候爱吃柿子和对柿子红的盼望,既开篇点题,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了柿红嫂子热情淳朴、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
C.第⑩段运用了倒叙,丰富了郭书记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郭书记积极谋出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作铺垫。
D.从第 段“跟了他后,我就没享过福”这句话中可以读出柿红嫂子对丈夫的怨恨和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
E.红红的柿子象征着郭书记夫妻二人的美好品质。文末借满山的“磨盘”柿子,表达了对柿红嫂子的怀念和对郭书记的崇敬之情。
8.结合文章,补全与郭书记有关的内容。
内容 人物形象
安顿好“我”的住处,请“我”吃柿子 淳朴热情
下过煤窑,贩过牲口,包过食堂,承包过工程,回村竞选村支书,想跟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私奉献、踏实肯干、坚韧、以身作则
对柿红嫂子充满愧疚,柿红嫂子离开后悲恸难忍,人垮了一大半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上下文,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
10.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振兴乡村”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本文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