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短文两篇 陋室铭 同步练习 (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短文两篇 陋室铭 同步练习 (含解析)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21:37:12

文档简介

17.短文两篇
陋室铭
1.原创试题给加点的字注音。
铭(   )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
2.原创试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卷卷有爷名
B.斯是陋室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无丝竹之乱耳 见往事耳
D.草色入帘青 元方入门不顾
3.原创试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睨之久而不去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得一人之使
4.原创试题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字孟德,唐朝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B.《陋室铭》中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恰当的借代可以引人联想,比如“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代指平民,“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泛指音乐。
D.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现在一般称为国画,古代典籍和诗文中,一般将国画称为“丹青”。
5.原创试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两句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两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陋室铭》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阅金经”,远离世俗,雅音相伴,墨香静心。(刘禹锡《陋室铭》)
课内考点链接
6.参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句 方法及示例 解释
(1)有龙则灵 结构对照法:有仙则名:出名 ________
(2)惟吾德馨 课内迁移法: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油翁》) ________
(3)可以调素琴 查阅字典法:①白色;②不加装饰的;③未经染色的生绢;④一向,平素 ____(填序号)
(4)无案牍之劳形 参考成语法:形影不离 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表现了居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以情趣之雅可窥见“陋室”不“陋”。
C.本文语言风格鲜明,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D.作者借用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意在表明自己的“陋室”更加有名。
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生活?请结合原句简要赏析。
10.托物言志是古代文人志士常用的表现手法。请结合《陋室铭》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托物言志手法在两个语段中的具体运用。
【链接材料】盖闻地有高人①,品格与山川并重;亭遗古迹,梅花与姓氏俱香。名流虽以代迁,胜事自须人补。在昔西泠逸老②,高洁韵同秋水,孤清操比寒梅。今乃人去山空,依然水流花放。美人来自林下,高士卧于山中。白石苍崖,拟筑草亭招放鹤;浓山淡水,闲锄明月种梅花。有志竟成,无约不践。将与罗浮争艳,还期庾岭分香。
(选自张岱《补孤山种梅叙》)
【注】①高人:高明的人,指北宋诗人林逋。②西泠(línɡ)逸(yì)老:西泠,桥名。逸老,隐遁的老人,指林逋。
课外阅读串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陋室铭》(原文略)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铭③,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④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⑤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燮《靳秋田索画》)
【注】①没没墨墨:义同“懵(měnɡ)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chuò):喝。③铭:同“茗”,茶的通称。④仄:同“侧”,旁边。⑤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馨”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解释为“香之远闻者”。引申为香气、美好的名声等,根据前后语境,“惟吾德馨”中的“馨”就是“德行美好”的意思。
B.成语“自顾不暇”中的“暇”是“空暇”的意思,由此推断“忽得十日五日之暇”中的“暇”也是此意。
C.“时有微风细雨”中的“时”和“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中的“时”意思相同。
D.字典中的“辄”有“果断”“总是”“就”“却”等意思,根据前后语境,“良朋辄至”中的“辄”应为“就”的意思。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句子。
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B.乙文中画波浪线语句可断句为“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C.乙文中“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这句话从内容上看很像甲文里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乙文描述的是作者在清贫中仍能用作画来享受雅趣的生活。
1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刘禹锡与郑燮在性格和品质上有哪些相同点。17.短文两篇
陋室铭
【基础闯关】
1.míng xīn tái rú dú shǔ
2.B 【解析】 B项,是:表判断;A项,名:出名,有名/名字;C项,耳:耳朵/罢了;D项,入:映入/进入。
3.B 【解析】 B项与例句,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A项,之:代词,代陈康肃公;C项,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之:助词,的。
4.A 【解析】 A项,刘禹锡,字梦得;曹操,字孟德。
5.(1)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可以调素琴
【阅读感悟】
6.(1)神异 (2)语气词,只 (3)② (4)形体、躯体
7.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8.D 【解析】 D项,作者运用类比手法,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9.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了环境的清雅;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描写了交往人物的儒雅;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描写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10.①《陋室铭》中作者借陋室来写“德馨”,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情操;②链接材料将林逋的高洁气韵和孤立高洁的品德比作冬天里的梅花,表达了自己对先贤的敬仰,表现出希望自己具有如梅花一样清雅高洁、坚贞的气节。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 大概听说此地有高明的人(林逋),品格像山川一样威重;遗留下来的亭台古迹,梅花和(他的)姓名全留芳香。名士之辈虽然已代际变更,美好的事情自然需要人来弥补。从前在西泠隐遁的老人(林逋),高洁气韵如同秋天的江水,孤立高洁品德堪比冬天里的梅花。现在是人离去山空荡,(但)仍旧是水流动花盛开。美人从树林中来,高士隐居在山中。白色的石头青色的山崖,(我)打算修建草亭来放养白鹤;在密集的山和浅浅的水间,空闲时在月下锄地栽种梅花。有志向的人,所做的事一定会成功,没有做出的约定不践行的。(我)将要与罗浮争相逞美,还期待与庾岭的梅花分担香气。
11.C 【解析】 C项,时:时常,时时/按时。
12.是用来慰藉天下那些劳苦的人,而不是供那些安享生活的人欣赏的。
13.B 【解析】 B项,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14.从两篇文章来看,甲文刘禹锡居于“陋室”,乙文郑燮住“三间茅屋”,刘禹锡认为“何陋之有”,郑燮“适适然”;可见刘禹锡与郑燮都有高洁志趣和安贫乐道、甘于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乙文参考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是幽雅的兰花,窗外是修长的竹子,这是多么高雅的情趣,然而能安享这些的人却不懂得。他们懵懵懂懂,全无感触,完全不知道乐趣在哪里。只有那些劳苦、贫困、生病的人,忽然得到十天五天的闲暇,关上柴门,打扫竹径,面对着芳香的兰花,品着苦茶,偶尔有微风细雨,滋润在稀疏的篱笆和曲折的小径之间。那些俗客不来打扰,高雅的好友常常到访,快乐地感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凡是我画的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藉天下那些劳苦的人,而不是供那些安享生活的人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