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井冈翠竹
【基础闯关】
1.B 【解析】 B项,血(xuè)雨腥风。
2.A 【解析】 A项,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可换成“郁郁苍苍”。
3.C 【解析】 C项,搭配不当,应将“鼓动”改为“推动”。
4.D
【阅读感悟】
5.①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井冈山人民坚贞不屈、顽强不息的革命精神的赞美。②毛竹在恶劣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象征着井冈山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精神。③作者借物喻人,将竹子的生命力与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勇气。
6.①这种写作手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井冈山的场景之中,增强了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②第二人称的使用强化了情感体验,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井冈山人民的革命精神和竹子所象征的坚韧不屈。③通过这种直接的对话形式,竹子的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使读者能够更加明确地感受到竹子与井冈山人民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7.A 【解析】 A项,昆仑山气候的严寒和恶劣让边防战士对季节的感知变得模糊,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的意识中没有四季更替的概念,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8.(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叶子比作小手掌,同时将葵花发芽后的生长状态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葵花发芽后生机盎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在看到葵花发芽时的无比惊喜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葵花的喜爱之情。
(2)惭愧:形容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形象具体地写出葵花因为自己没有长得更高的自责、不安。
9.①文章描写了昆仑山寒冷、常年积雪、天气变化无常、不适合生存的恶劣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加文章的真实性。②以恶劣的环境为葵花子在昆仑山生长的不易作铺垫,侧面烘托出驻扎在昆仑山的解放军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品格。
10.①“世界上最高的葵花”,一语双关,不仅体现了葵花生长环境海拔的高度,还寓意着解放军战士精神的崇高。②葵花在寸草不长的昆仑山脊,生长开花,以葵花比喻边防战士,赞扬了驻守昆仑山边防线上的战士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始终不屈不挠、积极向上、乐观顽强的精神;使得葵花的形象更具感染力,表情达意更含蓄,使得文章主旨更加鲜明。
【拓展空间】
11.(1)坚忍的品性 正直的品格 (2)空谷幽兰绝美人18.井冈翠竹
1.【汉字探源】学习完本课后,小语对课内重点字词进行了梳理,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注意纠正易错字的读音,如:“深坳(ǎo)”应读成“深坳(ào)”,“梭镖(piāo)”应读成“梭镖(biāo)”。
B.注意纠正多音字的误读,如:“血(xuè)雨腥风”应读成“血(xiě)雨腥风”,“殷(yān)切”应读成“殷(yīn)切”。
C.注意纠正形近字的误写,如:“摇憾”要写成“摇撼”,“功殉”要写成“功勋”。
D.注意成语的书写,如:“榆榆苍苍”应写成“郁郁苍苍”,“悬岩绝壁”不要写成“悬岩决壁”。
2.【词语迁移】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在那片未经开发的自然保护区里,花枝招展的树木沿着幽谷荒滩生长,它们的枝叶重重叠叠,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在溪流转弯处,几株水仙亭亭玉立,在这片略显荒凉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娇美,宛如世外桃源的仙子。
A.花枝招展 B.幽谷荒滩
C.重重叠叠 D.亭亭玉立
3.【病句甄别】下面语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淬炼的文化精华,②主要体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③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鼓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④可以说,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有强大的底气。
A.① B.② C.③ D.④
4.【口语交际】井冈山不仅有革命的翠竹,还有革命的战士。学校文学社准备编辑《党史故事》,安排你去采访老党员王爷爷。下列语境中表述最得体的一项是( )
A.见面时,你询问王爷爷的年龄,说:“王爷爷,您今年多大了?”
B.交谈时,你想表达能来采访的高兴心情,于是说:“今天能来寒舍采访您,我倍感荣幸!”
C.临别时,王爷爷赠书一本,你说:“您的拙作我一定认真拜读,谢谢您!”
D.采访后,你感到自己受益匪浅,想向王爷爷表示感谢,说:“听了您的故事,我深受鼓舞,谢谢您!”
课内考点链接
5.[主旨理解]课文第八段层层推进,渲染出毛竹旺盛的生命力。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
6.[人称作用]课文使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串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葵花之最
毕淑敏
①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之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
②快到“五一”节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春节慰问品运到了。五颜六色来自五湖四海的慰问袋最受欢迎。小伙子们希望从绣着花的漂亮布袋里,摸出一双精致的鞋垫,做一个浪漫的梦。姑娘们没有这份心思,只想找点稀罕的吃食,打打牙祭。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可惜,关山重重,山路迢迢,花生走了油,瓜子变哈喇,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
③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清香。那是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笨脚的胖姑娘。打开一看,是一袋葵花子。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我们每人抢了一把,一尝,竟是生的。葵花子中埋着一封信。“敬爱的解放军叔叔们……”信是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小学发出的。
④我们趴在地图上找。唔,湛江,好远!那里是亚热带,一个很热的地方。孩子们请求解放军叔叔们,把他们精心挑选出的葵花种子,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我们把手中的葵花子放回布袋。那清香,是阳光、土地和绿色植物的芬芳。
⑤昆仑山咆哮的暴风雪,伴随我们进行讨论。为什么只写给解放军叔叔?边防线上也有解放军阿姨呀。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⑥这根本不可能!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
⑦我们都默不作声了,只听见屋外风在嘶鸣。大家决定由我给孩子们回一封信,就说葵花子是解放军阿姨们收到的。只是这里很冷很冷……
⑧昆仑山的“夏天”到了。
⑨信早已写好,却终于没有发出。我们大着胆子,把葵花子种在院子里。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
⑩种子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起来。
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然而,我们高兴得太早了。不知道该算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
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它并不是最强壮的,也许因为近旁有一块大石头。受到启发,我们用石头为葵花围起一圈不透风的篱笆。现在,我们每天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不知道的人,以为里面养着活蹦乱跳的小生灵。
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枝叶,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自己生命的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发出了纽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早上起来,天地一片苍茫,我们几乎是跌跌撞撞地扑向葵花。石围墙也被风吹得四散飘去,向日葵却凝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在冰雕玉琢的莹白之中,保持着凄清的翠绿。叶片傲然舒展,像面面玻璃做的旗,发出环珮般的叮当之声。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它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盛开一朵明艳的花。那花盘只有五分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冰雪凝冻其上,像一块光滑的表蒙子。刚分裂出的葵花子还未成熟,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向日葵身上的冰花越结越厚,最后凝固成一方柱形的冰晶。
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这一句表明昆仑山四季不分,终年寒冷,这让边防战士的意识中没有四季更替。
B.第⑥段的感叹号和问号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昆仑山是不能种葵花的。
C.信写好了,却一直没有发出去是因为“我们”不想让为“我们”寄来葵花种子的孩子们失望。
D.第 段加点词“最不可思议”写出了环境恶劣与葵花绽放的反差之大,出人意料。
8.阅读这篇文章时,小语和小文画出了文中的两个句子,觉得这两个句子写得十分生动形象且耐人寻味,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对应的赏析性批注。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第 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9.小语发现文章多次描写了环境的恶劣,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10.文章结尾处说葵花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小文认为可以从借物喻人的角度来谈谈理解,请你帮他完成。
专题学习活动
11.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请你参与编写小报并完成下列任务
(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二】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脱俗的神韵;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____。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小湖同学将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联知识,补充下联。
上联:凌云劲竹真君子
下联: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