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单元说用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反映学校生活的。作者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回忆了自己在少年时代的学校生活,反映了学校生话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阅读鉴赏的能力训练,重点在从整体到局部,对局部的精读揣摩,引发知识转化为能力。
养成默读和查字典的好习惯。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
(重点课文)
鲁 迅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桑葚 渊博 宿儒
鼎沸 油蛉 锡箔 轻捷
斑蝥 臃肿 珊瑚 攒
纳凉 机关 高枕而卧 豁
脑筋 陌生 敛 人迹罕至
书塾鲁迅:本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玻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6岁时入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21岁去日本学医,后为拯救国民的精神,毅然弃医从文。他以犀利的笔,战斗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于1936年在上海病逝,他给我们留下了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成为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多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作写文章是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文体辨析
(1)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文学体栽。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2)解题:①课文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构成;②课文记叙顺序是顺叙,是按地点的转换写的;③课文的出处是《朝花夕拾》,作者写于1926年,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绍兴城内新台门寿怀鉴先生寓所内的一间房子,用为书塾。“三味书屋” 中的“三味”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入肴馍,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醯是醋,醢是酱;调料。)书屋柱之上还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分段:这篇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两个片段,即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文章可以自然地分为两部分,怎样分?第一部分(l—9自然段),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10—24自然段) 写“我”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读书生活。第一部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原由。 ★怎样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是“夕拾”,是以成人的眼光看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逝”,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地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此段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14种——皂荚树、桑葚、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蚕、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菜畦、石井栏,泥墙根。 用了哪些词句把景物写得那么生动?景物:(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植物:(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 木莲(莲房一般的)果实
覆盆子(珊瑚攒成)的小球
动物:(鸣)蝉(轻捷的)叫天子
(发胖的)黄蜂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不被大人看的上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足供好奇心盛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所以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儿时的鲁迅去观察、玩味,引起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可人?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菜畦、桑葚写的是春季,鸣蝉、黄蜂写的是夏季,油岭、蟋蟀写的是秋季,这样写了三季的百草园,而且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有井井有条,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本段还应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水莲果实形状的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的小球。”表现出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拟人句:“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叫声的悦耳。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还在描写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一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处处表现了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小结:第三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什么叙述方式?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种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叙述方式:插叙。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听了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练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故事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第7-8自然段,这两段写了什么?写了雪天捕鸟,这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一串动词)这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对捕鸟非常感兴趣,明了他小时侯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 这里描绘了一个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问,流露出作者童年时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钦佩的心情。第9段,提问: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里作者用了三个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深深眷恋和被迫离开它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这是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五层,写离别百草园,由这段,文章过渡,转入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叙述。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阅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后,回答。环境陈设:门、匾、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正好与百草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先生印象:对他的态度很恭敬(外貌、待人态度、听说)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 写了学习生活的五个方面: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院子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进步不小。课文第12——24 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写了在三味书屋的枯燥的学习生活。中心思想概括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童年生活。写作特点 1.精彩的景物描写。(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大”,“叫天子的直冲云霄”,“油峰的低唱”,“蟋蟀的弹琴”等都表现了儿童特有的感受、羡意。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视觉上:菜畦、桑椹、菜花和蜂的色;“肥胖”、“高大”、“臃肿”、“小球”是形。听觉上:鸣蝉的“长蛉”,蟋蟀的“弹琴”是声。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觉。景物中菜花、桑椹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后文写到百草园的冬天景色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四季图。
(3)融请人景,景中有人,写景中洋溢着作者丰富的感情,使景物更加活泼多数 2.善于联想。 作者写何首乌很想到成仙,写传说中的赤练蛇就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写捕乌提到闰土的父亲,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放得开增加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文章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3,运用对比,使文章更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