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诗歌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代诗歌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语文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21:43:31

文档简介

21.古代诗歌五首
1.原创试题给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 )   决眦( )
鸡豚( ) 叩门( )
2.原创试题请补充完整下面的诗句。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天地之( )( ),独( )然而( )下!
(2)( )( )夫如何?齐鲁( )未了。( )化( )神秀,阴阳( )昏( )。荡胸( )( )云,( )( )入归鸟。会当( )( )顶,一( )众山小。
(3)飞来山上千( )塔,闻说鸡( )见日( )。不畏浮云( )( )眼,( )( )身在最高层。
(4)莫笑农家( )酒( ),( )年留客足鸡( )。山重水( )疑无路,柳( )花明又一( )。( )鼓追随春( )近,衣冠( )( )古风存。从今若许( )( )月,( )( )无时夜( )门。
(5)( )荡离愁白日( ),( )鞭东指( )天涯。落红不是无( )物,化( )春泥更护花。
3.原创试题古诗词默写。
(1)壮志未酬,陈子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幽州台歌》)两句诗道尽了宇宙邈远、个人渺小的孤寂与惆怅。
(2)杜甫在《望岳》中,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意,表现泰山秀丽巍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望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引起后世无数有志之士的强烈共鸣。
(4)在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中,体现“只有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事物假象迷惑”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人生哲理,同时也表明了诗人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
(6)许多拥有专业特长的退休教师放弃闲适的生活,以奉献之心重返三尺讲台,助力乡村教育发展。这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课内考点链接
(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在极度忧愤的情况下,登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所作,语言苍劲奔放。
B.诗歌前两句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C.诗歌采取长短参错的句法,前后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D.诗人登楼眺望,发出了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慨叹,表现了其豁达乐观的进取精神。
5.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六句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反衬出泰山的“高大”。
B.开篇两句以问答的形式从远望的角度既表明了泰山所处的位置,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象。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又表达了诗人希望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
7.同是借景抒怀,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异同?
(三)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通常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9.老师请一位同学用恰当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请阐述理由。
A.浪漫、感慨    B.豪迈、坚定
C.深沉、哀愁
(四)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诗中,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B.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出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直接抒发诗人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切身感受。
C.尾联既抒发了诗人悠闲惬意之情,又表现了诗人告别时流连忘返之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D.本诗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然而处处切“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
11.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
(五)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回答问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诗人心潮不平。“浩荡”指无限,这里用“浩荡”形容诗人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思。
B.“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此句抒写诗人退出官场纷争后的洒脱豪放。
C.“落红”指落花,以“落红”暗喻自己忧国忧民情怀。诗人以花自喻,比喻新颖,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炽热的爱国热情。
D.全诗移情于物,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因辞官离京产生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13.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归类摘抄 批注
诗句 修辞 主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______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坚定信念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外阅读串联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 牧
淮阳②多病偶求欢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杜牧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②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因进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③求欢:指饮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
B.第二句中的“霜”,在这里含风霜、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诗人心境。“客袖”“侵霜”只此四字,概括了诗人多年来的游宦生涯。
C.第三句写诗人罢酒辍饮,凭栏而立,那阶下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诗人的心情由此转为明朗开阔。
D.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清音不绝。
15.本诗情感丰富,请你结合诗句,完成下表。
诗句 情感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疾病缠身的痛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才华的惆怅苦闷;②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灞上①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
【注】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③致此身:替朝廷效力。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风雨过后,秋日傍晚的灞原上空一群群鸿雁排着整齐行列飞过的情景。
B.颔联交代诗人只身漂泊异乡,睹落叶而徒增思乡之情,见寒灯而平添孤独之感。
C.尾联写诗人反思日复一日地寄居生活而扪心自问,流露出对不思进取虚度年华的懊悔。
D.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17.这首诗首联和颔联中各有哪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看 叶注
[宋]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这首诗是诗人累举不第归隐之后晚年的作品。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色彩来指代鲜花,“红紫”其实指的是花。
B.“始宜携杖向池塘”一句借助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年迈蹒跚、行动不便的老者形象。
C.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现了真切的生活,表现了丰富的情趣,令人回味无穷。
D.诗人以独特的视角、直白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在累举不第之后而被迫归隐的人生感悟。
19.这首诗撷取自然界普通素材,表现了深刻的哲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20.这首诗和《游山西村》都是写江南农村生活的场景,请联系两首诗歌的内容,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21.古代诗歌五首
【基础闯关】
1.chuàng zì tún kòu
2.(1)念 悠 悠 怆 涕
(2)岱 宗 青 造 钟 割 晓 生 曾 决 眦 凌 绝 览
(3)寻 鸣 升 遮 望 自 缘
(4)腊 浑 丰 豚 复 暗 村 箫 社 简 朴 闲 乘 拄 杖

(5)浩 斜 吟 即 情 作
3.(1)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2)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4)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6)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阅读感悟】
4.D 【解析】 D项,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5.“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此处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6.B 【解析】 B项,“又写出了春天的泰山一片青绿的景象”理解有误。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表明了泰山的青绿之色在齐鲁大地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这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7.①同: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追求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②异:杜诗更侧重目标的确立、目标的高远;王诗更侧重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
8.C 【解析】 C项,西汉的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所以“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
9.B项最恰当。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②“不畏”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③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故应用豪迈、坚定的情感和语调进行朗读,才能向听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豪情。
10.B 【解析】 B项,本诗的首联属于间接抒发诗人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切身感受。
11.(示例)随着春天的到来,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社的祭祀活动,他们吹着箫,敲打着锣鼓,跟随着祭祀队伍,脸上洋溢着虔诚和喜悦。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充满了古朴的风情。
12.D 【解析】 D项,“因辞官离京产生的消极避世的思想”赏析有误。这首诗写出诗人离京的感受,在无限感慨中表现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分心力。
13.①表达诗人对山西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时,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的哲理 ②比喻
14.C 【解析】 C项,“诗人的心情由此转为明朗开阔”有误。第三句看似纯写景色,实则情因景生,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身在何处。
15.①客居他乡、漂泊无依的孤寂愁苦 ②对未来的迷茫与忧伤
16.C 【解析】 C项,尾联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并非“流露出对不思进取虚度年华的懊悔”。
17.①首联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这种情形强烈地惹起了作者的乡思。②颔联中“独”字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倍感凄凉。(或:一个“寒”字,写尽诗人凄凉孤独的况味。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本已孤苦,加之夜深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也更觉夜长难挨,作者也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18.D 【解析】 D项,诗人以含蓄、蕴藉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在累举不第之后而被迫归隐的人生感悟。
19.①自然界中的花草生命短暂,但绿叶献给人们的美感是长远的。②春天短暂,热爱生活的人们不应只留恋春天的多彩多姿,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③生活当中的美好事物总有逝去的时候,我们不必太过萦怀,换个视角,生活中还有另外的美好。
20.(1)相同点:两首诗都描写了优美宁静的乡村风光,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不同点:①《初夏绝句》最后一句“始知”二字意味深长,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时局的担忧无奈,对太平盛世的期盼;②《游山西村》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总有一天否极泰来的乐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