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单元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13 15:05:44

文档简介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一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1)实验时A、B两个锥形瓶液面上滴加适量的食用油的目的:防止水分蒸发。
(2)本实验的单一变量为叶。
(3)实验现象:两个锥形瓶放到阳光下一段时间后,B有叶组液面下降,塑料袋内有小水珠,A无叶组液面基本不变,塑料袋内无小水珠。
(4)实验结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1)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
擦→滴→撕→展→盖
滴清水,撕下表皮,通常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气孔多(填“多”或“少”)。
(2)用低倍镜观察气孔。
[1]气孔是叶表皮上一对[2]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气孔是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2]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3]表皮细胞中无叶绿体。
(3)气孔的开闭原理: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开,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闭。
3.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作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水散失的过程:
土壤中水分→根毛成熟区(吸收)→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叶气孔(散失)→大气
4.蒸腾作用的意义:
(1)植物吸收的水有90%以上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3)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向上的拉力,促进根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4)增加空气的相对湿度。
5.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6.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
【对点训练】
(C)1.如图是小健同学构建的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示意图,其中过程a是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A)2.淮安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为给中心城区佩戴“绿色项链”,种植了大量树木。工人在移栽树木时,常剪去部分枝叶,以提高成活率。其原因主要是
A.降低蒸腾作用 B.增强光合作用
C.降低光合作用 D.增强蒸腾作用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某一晴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中午,兴趣小组的同学看到有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填生理过程)
(2)下午,兴趣小组的同学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这些气体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填生理过程)
(3)若要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A、B、C三个实验装置中最合理的是图C和图A。
(4)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5)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图D中的[6]气孔,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填“上”或“下”)表皮。
考点二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地通过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和燃烧的作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
2.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1)实验原理:BTB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水呈中性,BTB滴入基本还是呈淡蓝色。当水中溶有二氧化碳后,会形成碳酸,而碳酸是弱酸,BTB溶液由淡蓝变绿再变黄。
(2)实验现象:如图为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向3只瓶内滴入等量的0.1%BTB溶液,不能变色的是乙瓶,颜色是淡蓝色;能变色的是甲瓶、丙瓶,颜色变化是淡蓝变绿再变黄。
(3)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3.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1)实验原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能够助燃可以用带余烬的卫生香或木条复燃的方法进行检验。
(2)实验现象:试管中收集的气体1可以使带余烬的木条复燃。
(3)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
4.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
(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示意图: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甲]二氧化碳,释放出[乙]氧气;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燃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会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2)碳—氧平衡公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3)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对点训练】
(C)1.如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试管中收集的气体1描述正确的是
A.1是二氧化碳
B.1是空气
C.1可以使带余烬的木条复燃
D.1是氢气
(D)2.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植物可利用氧分解有机物
C.植物制造有机物需消耗二氧化碳
D.植物生命活动都不产生二氧化碳
(A)3.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下列与“碳达峰”无关的是
A.植物的蒸腾作用 B.生物呼吸作用
C.微生物分解作用 D.化石燃料燃烧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就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
3.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维持生态平衡。
4.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点训练】
(C)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都能够得到恢复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一定比自然因素更大
(D)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淮安森林公园     
B.洪泽湖湿地公园  
C.里运河        
D.小茗家的水稻田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一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1)实验时A、B两个锥形瓶液面上滴加适量的食用油的目的: 。
(2)本实验的单一变量为 。
(3)实验现象:两个锥形瓶放到 下一段时间后,B有叶组液面 ,塑料袋内有 ,A无叶组液面 ,塑料袋内 。
(4)实验结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2.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1)制作叶表皮临时装片。
→ → → →
滴 ,撕 ,通常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气孔 (填“多”或“少”)。
(2)用低倍镜观察气孔。
[1] 是叶表皮上一对[2] 细胞之间的空隙,气孔是叶片 以及与外界进行 的“门户”。[2]保卫细胞中有 ,[3]表皮细胞中无 。
(3)气孔的开闭原理: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 ,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 。
3.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 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作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水散失的过程:
土壤中水分→根毛成熟区(吸收)→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叶气孔(散失)→大气
4.蒸腾作用的意义:
(1)植物吸收的水有90%以上是通过 散失的,参与生物圈中的 。
(2) 叶表面的温度。
(3)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向上的 ,促进根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4) 空气的相对湿度。
5.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6.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
【对点训练】
( )1.如图是小健同学构建的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示意图,其中过程a是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 )2.淮安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为给中心城区佩戴“绿色项链”,种植了大量树木。工人在移栽树木时,常剪去部分枝叶,以提高成活率。其原因主要是
A.降低蒸腾作用 B.增强光合作用
C.降低光合作用 D.增强蒸腾作用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某一晴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中午,兴趣小组的同学看到有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填生理过程)
(2)下午,兴趣小组的同学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这些气体来自植物的 。(填生理过程)
(3)若要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A、B、C三个实验装置中最合理的是图C和图 。
(4) 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5)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图D中的[6] ,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 (填“上”或“下”)表皮。
考点二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在自然界中,碳是以 的形式,不断地通过 、 、 和 的作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
2.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1)实验原理:BTB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水呈中性,BTB滴入基本还是呈淡蓝色。当水中溶有 后,会形成碳酸,而碳酸是弱酸,BTB溶液由 。
(2)实验现象:如图为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向3只瓶内滴入等量的0.1%BTB溶液,不能变色的是 ,颜色是 ;能变色的是 ,颜色变化是 。
(3)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吸收 。
3.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1)实验原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 收集;氧气能够 可以用 的方法进行检验。
(2)实验现象:试管中收集的气体1可以 。
(3)实验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 。
4.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
(1)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示意图:
绿色植物进行 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甲] ,释放出[乙] ;动植物的 、燃烧、微生物的 会消耗 ,释放出 。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主要依赖于植物的 。
(2)碳—氧平衡公式: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3)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对点训练】
( )1.如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试管中收集的气体1描述正确的是
A.1是二氧化碳
B.1是空气
C.1可以使带余烬的木条复燃
D.1是氢气
( )2.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植物可利用氧分解有机物
C.植物制造有机物需消耗二氧化碳
D.植物生命活动都不产生二氧化碳
( )3.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下列与“碳达峰”无关的是
A.植物的蒸腾作用 B.生物呼吸作用
C.微生物分解作用 D.化石燃料燃烧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种能力是 。
2.生态系统的结构越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就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 。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
3.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 和 ,主要是 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维持生态平衡。
4.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对点训练】
(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都能够得到恢复
C.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一定比自然因素更大
( )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淮安森林公园     
B.洪泽湖湿地公园  
C.里运河        
D.小茗家的水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