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第23章 生物的进化练习(学生版+教师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单元 第23章 生物的进化练习(学生版+教师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13 15:21:50

文档简介

第23章 生物的进化
考点一 生命的起源
1.原始地球与原始大气:
(1)原始地球:大约是在 年前形成的。
(2)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 等,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成分的最主要区别是没有 。
2.推测原始生命的起源:
(1)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 。
(2)原始生命产生的能量条件: 等。
(3)米勒实验:
米勒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环境下, 可以形成 。
(4)科学家猜测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是:
无机物→ → →原始生命。
(5)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 。
【对点训练】
( )1.早期地球不适合生物生存,这是因为早期地球的原始大气中不存在
A.氧气 B.氢气
C.甲烷 D.氨
( )2.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
A.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其他星球
( )3.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图示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③内释放的水蒸气是形成雨水的重要条件
D.④内收集到了多种大分子蛋白质
( )4.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是
A.无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原始生命
B.简单的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无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原始生命
D.简单的有机物→无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原始生命
( )5.米勒的实验证明了
A.生命起源于原始的大气
B.生命起源的全部化学进化过程
C.生命起源于有机物
D.在生命的起源中,从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的化学过程是可能的
考点二 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地质学、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从不同方面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证据, 是表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2)化石的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 被迅速掩埋,长期与空气隔绝,经过若干万年的 而形成的。
(3)始祖鸟化石证明了 由古代的 进化而来。
(4)各个地层中化石的分布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 。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生物进化树:
(2)古代植物的进化历程:
(3)古代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4)生物进化的趋势:由 到 ;由 到 ;由 到 。
【对点训练】
( )1.河源恐龙博物馆收藏的恐龙蛋化石超2万枚,数量高居全球榜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恐龙是无脊椎动物
B.恐龙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越高等
  生物进化树形象而简明地表示了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下图是“生物进化树的分支”,其中数字代表了进化树上的某类生物。据此回答2、3题:
( )2.关于图中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两栖类 B.②是哺乳动物
C.③是被子植物 D.④是苔藓植物
(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鱼类是最早期的脊椎动物
B.原始爬行类进化成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
C.原始藻类植物进化成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苔藓植物进化成原始蕨类植物
D.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都由原始蕨类植物进化而来
(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越古老的地层里,出现的生物化石越复杂
B.现代哺乳类是由古代某种鸟类进化来的
C.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类群
D.生命进化的大致历程是:水生到陆生、多细胞到单细胞、低等到高等
考点三 生物进化的原因
1.人工选择:
(1)概念:根据 ,对生物发生的 进行不断选择,从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作人工选择。
(2)举例:现在人们栽培的植物和饲养的动物,如不同品种的家鸡、金鱼、菊花等,绝大多数是长期 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
(1)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1859年,英国的博物学家 出版《 》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其理论的核心是 学说。
(2)概念:通过激烈的 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举例:英国桦尺蛾体色变化、长颈鹿、害虫的抗药性、超级细菌等是 选择的结果。
3.生物进化的原因: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是生物进化的内部原因, 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
【对点训练】
( )1.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与团队研究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产量明显高于普通水稻,杂交水稻新品种形成的原因是
A.自然选择
B.化肥质量的不同
C.土壤质量的不同
D.人工选择
( )2.某森林中生存着一群不同体色的蛾类,由于某种原因,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请你推测多年以后,图中最能体现这群蛾类体色变化趋势的是
( )3.古代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不太长,而现在的长颈鹿的颈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主要原因是
A.食高处树叶使颈愈伸愈长
B.颈长者较凶悍,攻击力大
C.颈长者的繁殖力较强
D.竞争中颈长者生存机会大
(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蛎鹬喙长而锋利,常插入双壳类(如蚌)的贝壳内觅食。大型蚌的壳难以戳开,往往会发生壳夹喙的现象。依据蛎鹬选择不同长度双壳类的比例(见下图),下列相关分析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蛎鹬喜欢取食30~50 mm长度的双壳类
B.蛎鹬的喙和蚌的壳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双壳类体型越小,给蛎鹬提供的能量越多
D.捕食60 mm以上的蚌时更容易出现“鹬蚌相争”
考点四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1871年,达尔文发表著作《人类的由来》,他认为人类也是进化的产物,人类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的祖先是 。
2.类人猿:包括 、 、 、 等。
3.人类祖先的 ,是从古猿进化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姿态改变。
【对点训练】
( )1.下列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A.猩猩 B.大猩猩
C.森林古猿 D.长臂猿
( )2.人类与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A.使用工具 B.直立行走
C.使用语言 D.大脑发达
( )3.下图是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①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表示的是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
B.从①到③表示人类开始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
C.在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过程中,最直接的证据是分子生物学研究
D.⑦与①相比,大脑结构中特有的结构为语言中枢
4.科学家在观察研究某小岛上一种啄木鸟的进化特点时,发现这种啄木鸟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昆虫。他们测量了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以及这种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见图二)。请据图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如图一,啄木鸟是现代鸟类。大量化石证据表明,现代的鸟类和② 都起源于远古时期的① 。
(2)如图二,根据科学家在该小岛上的研究结果可知,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多数为 cm左右,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多数在 cm左右。啄木鸟喙长短的差异,昆虫在树干上钻洞深度的不同,这都源于生物的 (填“遗传”或“变异”)现象。一部分昆虫钻洞的深度大于啄木鸟喙的长度,保证了总有昆虫能够幸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 给后代。
(3)啄木鸟的喙有长的、短的和长短适中的,在坚硬的树干以及树洞中昆虫的共同选择下,其中 的喙更占优势。啄木鸟与树洞中的昆虫通过长期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 。
(4)啄木鸟具有适于凿树洞的坚硬锋利的喙、能伸缩且尖端带钩的长舌等特征,这表明其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是相 的,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这些都是 的结果。
(5)综合分析:该小岛上啄木鸟喙进化的内部原因是 ,外部原因是岛上环境的改变。第23章 生物的进化
考点一 生命的起源
1.原始地球与原始大气:
(1)原始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
(2)原始大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氢气、氨、水蒸气等,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成分的最主要区别是没有氧气。
2.推测原始生命的起源:
(1)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原始海洋。
(2)原始生命产生的能量条件:高温、紫外线、放射线、雷电等。
(3)米勒实验:
米勒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环境下,无机物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
(4)科学家猜测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是:
无机物→简单有机物→复杂有机物→原始生命。
(5)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有机物。
【对点训练】
(A)1.早期地球不适合生物生存,这是因为早期地球的原始大气中不存在
A.氧气 B.氢气
C.甲烷 D.氨
(C)2.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
A.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其他星球
(D)3.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图示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A.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③内释放的水蒸气是形成雨水的重要条件
D.④内收集到了多种大分子蛋白质
(A)4.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是
A.无机物→简单的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原始生命
B.简单的有机物→无机物→原始生命
C.无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原始生命
D.简单的有机物→无机物→复杂的有机物→原始生命
(D)5.米勒的实验证明了
A.生命起源于原始的大气
B.生命起源的全部化学进化过程
C.生命起源于有机物
D.在生命的起源中,从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的化学过程是可能的
考点二 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地质学、化石记录、解剖学等从不同方面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证据,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2)化石的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被迅速掩埋,长期与空气隔绝,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3)始祖鸟化石证明了鸟类由古代的爬行类进化而来。
(4)各个地层中化石的分布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1)生物进化树:
(2)古代植物的进化历程:
(3)古代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4)生物进化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对点训练】
(C)1.河源恐龙博物馆收藏的恐龙蛋化石超2万枚,数量高居全球榜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恐龙是无脊椎动物
B.恐龙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D.越古老的地层中生物越高等
  生物进化树形象而简明地表示了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下图是“生物进化树的分支”,其中数字代表了进化树上的某类生物。据此回答2、3题:
(D)2.关于图中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两栖类 B.②是哺乳动物
C.③是被子植物 D.④是苔藓植物
(C)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始鱼类是最早期的脊椎动物
B.原始爬行类进化成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
C.原始藻类植物进化成原始苔藓植物,原始苔藓植物进化成原始蕨类植物
D.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都由原始蕨类植物进化而来
(C)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越古老的地层里,出现的生物化石越复杂
B.现代哺乳类是由古代某种鸟类进化来的
C.在植物的进化历程中,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类群
D.生命进化的大致历程是:水生到陆生、多细胞到单细胞、低等到高等
考点三 生物进化的原因
1.人工选择:
(1)概念: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爱好,对生物发生的变异进行不断选择,从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作人工选择。
(2)举例:现在人们栽培的植物和饲养的动物,如不同品种的家鸡、金鱼、菊花等,绝大多数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2.自然选择:
(1)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1859年,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其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2)概念: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举例:英国桦尺蛾体色变化、长颈鹿、害虫的抗药性、超级细菌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物进化的原因:
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部原因,环境因素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
【对点训练】
(D)1.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与团队研究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产量明显高于普通水稻,杂交水稻新品种形成的原因是
A.自然选择
B.化肥质量的不同
C.土壤质量的不同
D.人工选择
(D)2.某森林中生存着一群不同体色的蛾类,由于某种原因,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请你推测多年以后,图中最能体现这群蛾类体色变化趋势的是
(D)3.古代长颈鹿的颈和前肢都不太长,而现在的长颈鹿的颈很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主要原因是
A.食高处树叶使颈愈伸愈长
B.颈长者较凶悍,攻击力大
C.颈长者的繁殖力较强
D.竞争中颈长者生存机会大
(C)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蛎鹬喙长而锋利,常插入双壳类(如蚌)的贝壳内觅食。大型蚌的壳难以戳开,往往会发生壳夹喙的现象。依据蛎鹬选择不同长度双壳类的比例(见下图),下列相关分析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A.蛎鹬喜欢取食30~50 mm长度的双壳类
B.蛎鹬的喙和蚌的壳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双壳类体型越小,给蛎鹬提供的能量越多
D.捕食60 mm以上的蚌时更容易出现“鹬蚌相争”
考点四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1871年,达尔文发表著作《人类的由来》,他认为人类也是进化的产物,人类和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2.类人猿:包括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等。
3.人类祖先的直立行走,是从古猿进化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姿态改变。
【对点训练】
(C)1.下列不属于类人猿的是
A.猩猩 B.大猩猩
C.森林古猿 D.长臂猿
(B)2.人类与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A.使用工具 B.直立行走
C.使用语言 D.大脑发达
(C)3.下图是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①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它表示的是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
B.从①到③表示人类开始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
C.在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过程中,最直接的证据是分子生物学研究
D.⑦与①相比,大脑结构中特有的结构为语言中枢
4.科学家在观察研究某小岛上一种啄木鸟的进化特点时,发现这种啄木鸟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昆虫。他们测量了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以及这种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见图二)。请据图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如图一,啄木鸟是现代鸟类。大量化石证据表明,现代的鸟类和②哺乳类(或哺乳动物)都起源于远古时期的①爬行类(或爬行动物)。
(2)如图二,根据科学家在该小岛上的研究结果可知,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多数为3.5(数字接近即可)cm左右,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多数在7(数字接近即可)cm左右。啄木鸟喙长短的差异,昆虫在树干上钻洞深度的不同,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填“遗传”或“变异”)现象。一部分昆虫钻洞的深度大于啄木鸟喙的长度,保证了总有昆虫能够幸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后代。
(3)啄木鸟的喙有长的、短的和长短适中的,在坚硬的树干以及树洞中昆虫的共同选择下,其中长短适中的喙更占优势。啄木鸟与树洞中的昆虫通过长期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4)啄木鸟具有适于凿树洞的坚硬锋利的喙、能伸缩且尖端带钩的长舌等特征,这表明其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是相适应的,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这些都是自然选择(或进化)的结果。
(5)综合分析:该小岛上啄木鸟喙进化的内部原因是遗传变异,外部原因是岛上环境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