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练习(学生版+教师版)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练习(学生版+教师版)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3-13 15:44:16

文档简介

教材复习提升篇
第1单元 走进生命科学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考点一】生物与生物学
1.生物的含义:
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主要特征是“活”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⑤ ;属于生物的是①②③④⑥⑦⑧⑨⑩ 。
①竹节虫  ②草履虫  ③变形虫 ④向日葵⑤向日葵图片 
⑥大肠杆菌 ⑦匍枝根霉⑧青霉 ⑨蘑菇 ⑩艾滋病病毒  电脑病毒
人  机器人  小燕子  始祖鸟化石  老鹰  老鹰雕塑 
珊瑚虫  珊瑚 大熊猫 玩具熊
2.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表现出的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1)大多数生物的身体是由许多细胞有序构成的(除病毒外);
(2)生物需要摄入营养物质;
(3)生物需要呼吸和排泄;
(4)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
(5)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注:能运动的不都是生物。
(6)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
3.生物学的定义: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仿生学例子:
蝙蝠——雷达   鸟巢——国家体育馆
海豚——潜水艇  蜻蜓——直升机
5.现代生物科技的成果:
科技成果 利用的生物学原理
克隆羊多莉 细胞核移植技术
试管婴儿 受精卵人工移植(体外受精)
太空辣椒 太空育种(能遗传的变异)
杂交水稻 杂交育种(利用遗传的多样性)
果园养鸡 生态农业
6.我国在生物科技方面的著名人物:
(1)“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2)屠呦呦研究出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对点训练】
(D)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人体蜡像     B.熊猫根雕
C.恐龙化石     D.新型冠状病毒
(B)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诗句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能够呼吸 B.能够繁殖
C.需要营养 D.排出废物
(B)3.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语句中没有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横看成岭侧成峰
C.草长莺飞二月天
D.一枝红杏出墙来
(B)4.下列各项仿生学发明中,与生物不对应的是
A.蝙蝠—雷达
B.萤火虫—直升机
C.海豚—潜水艇
D.猪鼻子—防毒面具
(D)5.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研究成果是
A.试管婴儿 B.克隆羊
C.细胞工程 D.杂交水稻
6.下列①~④是生物的特征,请将代表各特征的序号填写在各小题的横线上。
①能生长和繁殖;②生活需要营养;③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能遗传
(1)丹顶鹤取食,说明生物②。
(2)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能不断长大,说明生物①。
(3)“龙生龙,凤生凤”说明生物④。
(4)人排尿,说明生物③。
【考点二】观察与实验
1.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等,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2.认识中学生物学实验常用器材(教材P8图1-7):
(1)解剖器材: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刀、镊子。
(2)加热器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试管、木制试管夹、烧杯。
(3)其他器材:胶头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纱布等。
3.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1)酒精量不超过容器的2/3,不少于1/4。
(2)加热时,玻璃仪器勿与灯芯接触,要使用温度最高的外焰。
(3)不可用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另一酒精灯。
(4)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对点训练】
(A)1.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A.观察和实验
B.观察和调查
C.测量和调查
D.观察和测量
(B)2.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整理回收红外相机时发现拍摄到了云豹的清晰影像。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D)3.下列有关实验室器材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可以用一盏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
B.用滴管吸取液体试剂后可以平放在桌面上
C.用酒精灯可以直接加热试管和烧杯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考点三】认识和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重要结构及功能:
2.使用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1)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的位置。
(2)对光:(“三转”,自上而下)
一转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二转遮光器,选择合适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三转反光镜,直至目镜内看见圆形的光屏。(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
(3)放置切片标本:
①取一切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切片的两端用压片夹夹住,然后从侧面看着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前端接近切片为止。
②下降镜筒时,从侧面注视物镜的目的是防止损坏镜头和玻片。
(4)观察:
①用眼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能看清物像为止。
②如果物像还不够清晰,可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5)收镜:
一竖,反光镜转动到垂直方向 
一降,镜筒降到最低点
两旁,两个物镜偏到两旁 
两后,两片压片夹转向后方
【活学巧记】
显微镜使用口诀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
3.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常识:
(1)物像放大倍数的计算。
①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②目镜:10×、12.5×、16×,物镜:10×、40×,该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640倍,最小放大倍数为100倍。
(2)区分目镜和物镜的方法。
①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长度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②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长度成正比(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③区分目镜和物镜的方法:
(3)粗、细准焦螺旋的功能。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可使镜筒大幅度升降;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更清晰。
(4)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倒像。如图:
显微镜下倒像的判断:
方法一:将实物水平旋转180度时的状态;
方法二:将实物上下、左右颠倒时的状态。
(5)如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偏在右上方,应往右上方移动载玻片,可使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
(口诀:偏哪儿往哪儿移)
(6)观察细胞时,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变暗。
(7)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污点可能在装片上或显微镜的目镜镜头、物镜镜头上。
污点位置判断方法:
(8)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显微镜的镜头。
【对点训练】
(C)1.一台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与12.5×,物镜分别为10×和40×,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
A.100× B.400×
C.500× D.600×
(D)2.要将显微镜的视野从图A调节到图B,正确的操作是
A.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B.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C.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D.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D)3.把写有“bW”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像是
A.qW  B.pW C.Wd D.Wq
(B)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装片都未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那么可以判断污点是在
A.目镜上   B.物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A)5.某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想要切换物镜,应该转动
A.② B.③ C.④ D.⑤
6.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使用的重要仪器,能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显微镜对光时,转动②转换器,选用对准通光孔的显微镜部件是物镜。
(2)当显微镜视野过暗时,调亮的方法有A、D(填字母)。
A.选用大光圈 B.选用小光圈
C.选用平面反光镜 D.选用凹面反光镜
(3)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观察到了物像,但物像模糊。他应该转动⑦(填序号)部件,使物像清晰。
(4)图2是小梅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像,欲使图中的视野由“甲”变为“乙”,载玻片应向左下方移动,然后将物镜转换为高倍镜。
【考点四】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订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
2.科学探究要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除要探究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相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既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又能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对照原则:通常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3)可重复性原则,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性。
3.进行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
(1)提出问题: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或没有)影响。
(3)制订计划。
①控制变量: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常温、比常温略高、比常温略低的水温,保证除水温之外,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避免这些因素对金鱼呼吸次数产生影响。
②对照原则:要设计常温组作为对照。
③从保护生物的角度出发,实验时在水温调节好之后再放入金鱼
(4)实施计划。
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观察金鱼在常温下的呼吸,待金鱼安静后,记下金鱼鳃盖(或口)每分钟开闭的次数[观察时,金鱼鳃盖(或口)开闭一次就相当于呼吸一次]。
②改变水温,降低或升高5~10 ℃(用温度计测量),将水温调节好后,再放入金鱼,待金鱼安静后,记录鳃盖(或口)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5)得出结论: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加。
(6)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一变量是 水温 ;
②起对照作用的是常温组;
③除了水温,其余的条件都应保持相同 , 并控制在适宜状态;
④测量金鱼呼吸次数时,重复测几次,取其平均值,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4.如何确定单一变量:
(1)方法一:根据实验目的(研究谁,谁就变)。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光(填“绿叶”或“光”)。
(2)方法二:根据实验计划。
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里各种下10粒黄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花盆 光线情况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湿润
乙 向阳处 20 干燥
从上述实验可知,这位同学研究的影响黄豆发芽的因素是 (B)
A.光照   B.水   C.温度
(3)方法三: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修改实验计划。某同学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所示,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D)
蚯蚓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土壤
20只 无光 适宜 一层湿土
20只 有光 适宜 一层干土
A.蚯蚓数量 B.光照条件
C.温度 D.土壤
【对点训练】
(B)1.“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正确的步骤应该是
①提出问题 ②制订计划
③作出假设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交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③②①④⑤⑥ D.②⑥①④③⑤
(A)2.王亮发现蚂蚁排成一队向前爬,他问生物老师:“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 ”此句话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得出结论
(B)3.小明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组别 面包虫数量/只 泥土 光线 温度
实验组 10 湿土 ① ②
对照组 10 湿土 阴暗 30 ℃
A.明亮、20 ℃ B.阴暗、20 ℃
C.明亮、30 ℃ D.阴暗、30 ℃
跟踪诊断,请使用“高效提分作业一”教材复习提升篇
第1单元 走进生命科学
第1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考点一】生物与生物学
1.生物的含义:
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主要特征是“活”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属于生物的是 。 ①竹节虫  ②草履虫  ③变形虫 ④向日葵⑤向日葵图片 
⑥大肠杆菌 ⑦匍枝根霉⑧青霉 ⑨蘑菇 ⑩艾滋病病毒  电脑病毒
人  机器人  小燕子  始祖鸟化石  老鹰  老鹰雕塑 
珊瑚虫  珊瑚 大熊猫 玩具熊
2.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表现出的 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1)大多数生物的身体是由许多 有序构成的(除 外);
(2)生物需要摄入 ;
(3)生物需要呼吸和排泄;
(4)生物具有 、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
(5)生物能 一定的环境,也能 环境;
注:能运动的不都是生物。
(6)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
3.生物学的定义:生物学是研究 和 的科学。
4.仿生学例子:
蝙蝠——雷达   鸟巢——国家体育馆
海豚——潜水艇  蜻蜓——直升机
5.现代生物科技的成果:
科技成果 利用的生物学原理
克隆羊多莉 细胞核移植技术
试管婴儿 受精卵人工移植(体外受精)
太空辣椒 太空育种(能遗传的变异)
杂交水稻 杂交育种(利用遗传的多样性)
果园养鸡 生态农业
6.我国在生物科技方面的著名人物:
(1)“杂交水稻之父”是 ;
(2) 研究出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对点训练】
(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人体蜡像     B.熊猫根雕
C.恐龙化石     D.新型冠状病毒
(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诗句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A.能够呼吸 B.能够繁殖
C.需要营养 D.排出废物
( )3.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语句中没有体现生命现象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
B.横看成岭侧成峰
C.草长莺飞二月天
D.一枝红杏出墙来
( )4.下列各项仿生学发明中,与生物不对应的是
A.蝙蝠—雷达
B.萤火虫—直升机
C.海豚—潜水艇
D.猪鼻子—防毒面具
( )5.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研究成果是
A.试管婴儿 B.克隆羊
C.细胞工程 D.杂交水稻
6.下列①~④是生物的特征,请将代表各特征的序号填写在各小题的横线上。
①能生长和繁殖;②生活需要营养;③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能遗传
(1)丹顶鹤取食,说明生物 。
(2)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能不断长大,说明生物 。
(3)“龙生龙,凤生凤”说明生物 。
(4)人排尿,说明生物 。
【考点二】观察与实验
1.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等, 和 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2.认识中学生物学实验常用器材(教材P8图1-7):
(1)解剖器材:解剖盘、解剖剪、解剖针、解剖刀、镊子。
(2)加热器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试管、木制试管夹、烧杯。
(3)其他器材:胶头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纱布等。
3.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1)酒精量不超过容器的2/3,不少于1/4。
(2)加热时,玻璃仪器勿与灯芯接触,要使用温度最高的外焰。
(3)不可用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另一酒精灯。
(4)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对点训练】
( )1.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是
A.观察和实验
B.观察和调查
C.测量和调查
D.观察和测量
( )2.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整理回收红外相机时发现拍摄到了云豹的清晰影像。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属于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 )3.下列有关实验室器材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可以用一盏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
B.用滴管吸取液体试剂后可以平放在桌面上
C.用酒精灯可以直接加热试管和烧杯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考点三】认识和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重要结构及功能:
2.使用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1)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住 ,另一只手托住 ,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 的位置。
(2)对光:(“三转”,自上而下)
一转 ,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二转遮光器,选择合适的 对准通光孔;
三转 ,直至目镜内看见圆形的光屏。(光线强时用 光圈、 ;光线弱时用 光圈、 )
(3)放置切片标本:
①取一切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 ,切片的两端用压片夹夹住,然后从 看着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至物镜前端接近切片为止。
②下降镜筒时,从侧面注视物镜的目的是 。
(4)观察:
①用眼注视目镜内,反向转动 ,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能看清物像为止。
②如果物像还不够清晰,可略微转动 ,使物像清晰。
(5)收镜:
一竖, 转动到垂直方向 
一降, 降到最低点
两旁, 偏到两旁 
两后, 转向后方
【活学巧记】
显微镜使用口诀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
3.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常识:
(1)物像放大倍数的计算。
①物像放大倍数= 。
②目镜:10×、12.5×、16×,物镜:10×、40×,该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 倍,最小放大倍数为 倍。
(2)区分目镜和物镜的方法。
①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目镜长度成 。
②物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长度成 。
③区分目镜和物镜的方法:
(3)粗、细准焦螺旋的功能。
①转动 ,可使镜筒大幅度升降;
②转动 ,可使物像更清晰。
(4)显微镜下成的像是 。如图:
显微镜下倒像的判断:
方法一:将实物水平旋转180度时的状态;
方法二:将实物上下、左右颠倒时的状态。
(5)如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偏在右上方,应往 移动载玻片,可使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
(口诀:偏哪儿往哪儿移)
(6)观察细胞时,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所看到的细胞数目 ,视野变 。
(7)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污点可能在装片上或显微镜的目镜镜头、物镜镜头上。
污点位置判断方法:
(8)用 擦拭显微镜的镜头。
【对点训练】
( )1.一台显微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与12.5×,物镜分别为10×和40×,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
A.100× B.400×
C.500× D.600×
( )2.要将显微镜的视野从图A调节到图B,正确的操作是
A.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B.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C.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D.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
( )3.把写有“bW”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视野中所看到的像是
A.qW  B.pW C.Wd D.Wq
( )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装片都未能把视野中的污点移走,那么可以判断污点是在
A.目镜上   B.物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 )5.某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想要切换物镜,应该转动
A.② B.③ C.④ D.⑤
6.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使用的重要仪器,能帮助人们观察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
(1)显微镜对光时,转动②转换器,选用对准通光孔的显微镜部件是 。
(2)当显微镜视野过暗时,调亮的方法有 (填字母)。
A.选用大光圈 B.选用小光圈
C.选用平面反光镜 D.选用凹面反光镜
(3)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观察到了物像,但物像模糊。他应该转动 (填序号)部件,使物像清晰。
(4)图2是小梅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像,欲使图中的视野由“甲”变为“乙”,载玻片应向 移动,然后将物镜转换为 。
【考点四】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科学探究要遵循的三大基本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除要探究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相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既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又能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对照原则:通常一个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对实验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3)可重复性原则,以确保实验的有效性。
3.进行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
(1) :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吗
(2) :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或没有)影响。
(3) 。
①控制变量: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常温、比常温略高、比常温略低的水温,保证除水温之外,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避免这些因素对金鱼呼吸次数产生影响。
②对照原则:要设计 作为对照。
③从保护生物的角度出发,实验时在水温调节好之后再放入金鱼
(4) 。
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观察金鱼在常温下的呼吸,待金鱼安静后,记下金鱼鳃盖(或口)每分钟开闭的次数[观察时,金鱼鳃盖(或口)开闭一次就相当于呼吸 次]。
②改变水温,降低或升高5~10 ℃(用温度计测量),将水温调节好后,再放入金鱼,待金鱼安静后,记录鳃盖(或口)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5) :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加。
(6)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一变量是 ;
②起对照作用的是 ;
③除了水温,其余的条件都应保持 , 并控制在适宜状态;
④测量金鱼呼吸次数时,重复测几次,取其 值,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4.如何确定单一变量:
(1)方法一:根据实验目的(研究谁,谁就变)。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实验的单一变量是 (填“绿叶”或“光”)。
(2)方法二:根据实验计划。
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里各种下10粒黄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花盆 光线情况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湿润
乙 向阳处 20 干燥
从上述实验可知,这位同学研究的影响黄豆发芽的因素是 ( )
A.光照   B.水   C.温度
(3)方法三: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修改实验计划。某同学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所示,其中需要修改的内容是 ( )
蚯蚓数量 光照条件 温度 土壤
20只 无光 适宜 一层湿土
20只 有光 适宜 一层干土
A.蚯蚓数量 B.光照条件
C.温度 D.土壤
【对点训练】
( )1.“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正确的步骤应该是
①提出问题 ②制订计划
③作出假设 ④实施计划
⑤得出结论 ⑥表达交流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③②①④⑤⑥ D.②⑥①④③⑤
( )2.王亮发现蚂蚁排成一队向前爬,他问生物老师:“是前面蚂蚁留下了信息吗 ”此句话属于科学探究步骤中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得出结论
( )3.小明同学为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中①②应为
组别 面包虫数量/只 泥土 光线 温度
实验组 10 湿土 ① ②
对照组 10 湿土 阴暗 30 ℃
A.明亮、20 ℃ B.阴暗、20 ℃
C.明亮、30 ℃ D.阴暗、30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