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山的那边》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山的那边》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2 17:2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9课《山的那边》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幻想(huàn) 诱惑(yòu) 痴想(chī)
B.隐秘(mì) 凝成(nín) 咆哮(páo)
C.扎根(zhā) 枯干(kū) 无数(shù)
D.奔跑(bēn) 瞬间(shùn) 种子(zhǔng)
答案:B
解析:“凝”应读“níng”。
2.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纠错:
凝成(nín chén)
痴想(cī)
诱惑(yòu hùo)
一瞬间(sùn)
清澈(cè)
隐秘(nì)
答案:凝成(níng chéng) 痴想(chī) 诱惑(yòu huò)
一瞬间(shùn) 清澈(chè) 隐秘(mì)
解析:“凝” 是后鼻音不是前鼻音,“痴”是翘舌音不是平舌音,拼音标调规则是如果韵母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元音字母时,应该标在开口度最大的元音字母上,开口度的大小顺序为a o e i u ü。“瞬”和“澈”都是翘舌音不是平舌音,“秘”的声母是m 不是n。
3.选择括号中使用正确的词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
(2)怀着一种(秘密 隐秘)的(想望 向往):
(3)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心 信念)凝成的海:
(4)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沸腾 喧腾):【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痴想(2)隐秘(3)信念(4)喧腾,
解析:(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隐秘”在这里是秘密的意思,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别人,所以说是“隐秘的想望”。(3)“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勇气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用信念凝成的海”。(4)“喧腾”原来是喧闹沸腾的意思,文中指呼唤、召唤。
4.选词填空。
(1)于是,怀着一种_________(隐秘 神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________(诱骗 诱惑)着我的山顶
答案:(1)隐秘 (2)诱惑
解析:近义词的选用要看所处的语境的需要。(1)“神秘”多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难以琢磨,“隐秘”则多指隐蔽而不显露的,可以用来形容“想望”;(2)“诱骗”指诱惑并且欺骗别人做某事,“诱惑”则仅仅只是吸引别人做某事,山顶不是人,只能诱惑人,不能欺骗人。
5.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B.-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C.-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D.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答案:A
解析:诗句节奏的划分可以按音节,也可以按意义。为了方便对内容的理解,大多按意义划分。A项的正确断法是: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6.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毛泽东也有一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在山的那边》中与这两句话的意思接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解析:这题考查的也就是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从文中选出最能表现主题的一句来,同时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就坚持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B.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C.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D.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答案:A
解析:A项运用了比喻,其他项运用的是拟人。
二、文本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的那边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竞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8.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字词概括全诗内容。
答案:理想(信念)、山、海。
解析: 立足于对整首诗的理解,根据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可以找出“山”“海”,再明确“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信念。
9.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近义词。
(1)梦想: (2)仍然:
(3)引诱: (4)信心:
(5)浸湿: (6)眨眼间:
答案:(1)幻想(2)依然(3)诱惑(4)信念(5)漫湿(6)一瞬间。
解析: 只需在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词即可。
10“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如何理解?这里的“幻想”和“零分”又指什么?
答案:拟人,“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2
解析: 抓住“铁青着脸”这几个字就能推断出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其次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幻想”本意是不切实际的理想,文中作者奢望的就是在爬越了山之后能看到海,但是却没有,所以说打了“零分”。这也是一种生动的说法。
1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里的“种子”指什么?
答案:比喻,这里“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的那边是海。
解析: 这是一个暗喻,没有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但是联系上文可以得出本体是信念——山的那边是海
12“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对我来说为什么是一种“诱惑”?
答案: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解析: 结合全文来看,“我”一直的信念是——山的那边是海。学生只需明确“山”与“海”的关系就能得到答案。
13.“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这里“枯干的心灵”意味着什么?
答案:“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解析: 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暗喻,“海潮”比作理想,“干枯的心灵”也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14“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 / 这样一座山顶 /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这句里的“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答案: 理想实现的兴奋、惊喜之情。
解析: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5.对第一节诗中加横线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B.这句诗就是为了写山青黛的颜色。
C.这句诗写出了现实的无情。
D.这句诗写出了“我”童年幻想的破灭,为下文作铺垫。
答案:B
解析:山色本来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失望、沮丧,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责怪“我”痴心妄想。这句诗写出了“我”小时候追寻大海而受挫时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16.说说“山”和“海”在第二节诗中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的“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山”象征着重重的困难,作者认为追求理想的历程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奋斗,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解析: 学生在分析时需要首先明确,“海”是作者所一直想要看到,也就象征着是作者理想,“山”是阻隔着作者与海之间的障碍物,也就意味着是人生中的理想。再联系困难与理想之间的联系就能得出答案。
17.如何理解第二节诗中“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就更要历经艰险,必须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向前走才能找到海。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解析: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要明确“用信念凝成的”也就意味着这“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而是作者的一种希望;同时每当爬上一座“山”的时候可能并不能出现“海”,这就需要人用信念去支撑意志。也就是暗示理想的实现需要历经千辛万苦。
18.说说诗中叠词如“一次又一次”“一座座”“一次次”等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充分表现了“我”为理想奋斗的艰辛和坚强的意志。
解析: 叠词有强调的作用,“一座座”强调爬的山之多,也就暗示着经历的困难之多,“一次次”强调了屡败屡战的信念。
解析: 学生在进行微创作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几点:一是要给“海”或者“山”设定一个象征意义,二是要抓住其特点,进行具体的展开。
19.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句子:鸟在歌唱。
21·cn·jy·com
答案: 略
解析: 句子的扩写,也就是意味着句子只有主干,只需加入定语、状语和补语即可。
三、语言运用
20.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我,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曾无数次在电视中见到大海,也曾无数次在梦中见到大海。但我多想看到真实的大海呀!
今天,我终于亲眼见到了大海!
滔滔白浪从天际滚滚而来,互相追逐着,渐渐由远而近,越近越高,越高越响,宛如千军万马挟着雷鸣般的巨响奔腾而至。
这就是大海!这就是我朝思暮想、气势磅礴的大海!
我迫不及待地奔向了大海的怀抱,浪花拍打着我的脚,痒痒的,感觉就像踩在草地上。海边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尽情地嬉戏:大人们好像也回到了童年,奔跑着,欢笑着;孩子们更是找到了自由的王国,呼喊着,快乐着……
傍晚,热闹的海岸恢复了平静,海面上变幻着湛蓝的、碧绿的和深黑的颜色,海风唱着欢快的歌,海水卷着白色的泡沫,向辽阔的远方退去。这美丽的景色令我陶醉,给我留下无穷的幻想……
解析: 全命题作文,也就是意味着围绕命题写一段话,抓住命题的中心要点。
四、拓展提升
山里的孩子
夕阳斜照
叮当作响的石间
几个孩子
竭力想爬上山顶……
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山
山抱山,山拦山,山衔山,山啊山
没有商量余地
梦里我们不约而同都看见了
一个背山人一个挑山人一个赶山人
灰着脸默默地在走
走在尖尖的山顶上
山高,云淡,路长
醒了,我们都很疲倦
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醒了,我们便小树一般长大
父亲父亲的父亲们未走完的路
我们还得继续走
流汗流泪流血我们不怕
只要能走出去走出去,去看看
(摘自江山文学网,2013年2月4日)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答:

答案:几个山里的孩子默默地攀爬大山,去走完父亲、父亲的父亲们未走完的路,盼望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解析:通读全诗,理清各小节的内容,筛选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22.画线诗句有什么含意
答:

答案:展现在孩子们面青的是重重叠叠的无数座山,突出表现了阻碍孩子们走出大山实现理想的重重困难。
解析: 结合全诗内容理解山的意义
23.本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表达了山里的孩子对山外世界的梦想和渴望,表现了为了实现几代人的理想,孩子们不知疲倦,不怕流汗流泪流血的思想感情。
解析: 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山里的孩子的渴望与梦想。
24.试比较这首小诗与《在山的那边》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
答:

答案:两首诗都以重重大山为背景,都表现了山里孩子对山外的渴望,都表达了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愿望。
解析: 可以从主旨和所选的意象上进行比较。
25.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理想的意义,尽快树立属于自己的理想,班里开展了以“追寻理想”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请你引用一句简洁的名言作为本活动的主题语。
答:
(2)为本次班会设计三个操作性强的活动项目。
答:

(3)辩论会上,反方同学认为“对七年级学生来说,理想太过遥远,现在谈‘树立理想’为时尚早”,作为正方,你会怎样反驳他们 2·1·c·n·j·y
答:

答案:示例(1)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动力
(2)“放飞理想”演讲比赛;“青春与理想”诗歌朗诵会;“多彩理想”手抄报比赛。
(3)理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遥远的,它从来不会近在咫尺。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充满青春的活力,完全有能力梳理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息。北宋的范仲淹少年立志,发奋读书,最终实现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解析:(1)只需积累一句与理想有关的名言即可;(2)活动类型多样,可以选择切实可行的即可;(3)辩论,首先要明确观点,对方的未必错,自己的一定对;其次论述要有理有据,可以引经据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