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20课《虽有嘉肴》同步练习
一、双基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答案: 嘉肴 ( jiá) (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yuè) 学学半( xiào )
解析: 注意“强”的声调是上声,“兑”是多音字,但是在《尚书》中读yuè,“学学半”第一个“学”的意思是“教”所以读“xiào”。
2.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 (1)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首先要明确语句的意思,分析出其句子成分,这样才能明确句子的节奏。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教然后/知困
C.然后/能自强也
D.不知/其善也
答案:B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教/然后/知困。
二、课内阅读
4.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佳)肴 ( )
(2)虽有至道 (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4)然后能自强也 ( )
答案:(1)美味的菜 (2)最好的道理 (3)所以 (4)自我勉励
解析: 文言实词的解释一则靠日常的积累,二则可以根据今意进行推测。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是故”“自强”是古今异义,其中“强”的声调是第三声,翻译为勉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佳)肴 (虽然)
B.不知其善也 (代指“道理”)
C.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
D.然后能自强也 (句末语气词)
答案:A
解析: “虽”是“即使”的意思。
6.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弗食,不知其旨也(不) B.弗学,不知其善也(益处,好处)
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清)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立,自强)
答案: D
解析: “自强”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翻译为“自我勉励”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 )
(2)然后能自反也 ( )
(3)教然后知困 ( )
(4)虽有至道 ( )
答案:(1)甘美 (2)反省自己 (3)不通,理解不了 (4)达到极点
解析: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古今异义,不能按照现在的理解来推断。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21*cnjy*com
答案:(1)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解析: 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1)句中要注意“困”和“自强”的意思分别为“不通,不了解的”“自我勉励”。(2)句中抓住“相长”是互相促进的意思。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 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 2·1·c·n·j·y
2-1-c-n-j-y
答案:(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
解析: 文言句子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部,“信”即准确,“达”即通顺,“雅”即文雅。同时从得分来看,第一步还是得抓住句中的关键词。(1)句中要抓住这几个词:“虽”是一词多义,应翻译为“即使”;“至道”是重要的文言实词,翻译为“最好的道理”;“善”在这里是一个古今异义词,翻译为“好处,益处”。(2)句中要抓住“自反”这是两个字,在文言文中也是两个词,翻译为“自我反省”。
10.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解析: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要明确文章要说的中心并非“嘉肴”二是“教与学”的关系,所以“嘉肴”定然只是起一个引出下文的作用,再明确所使用的方法,就得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了。
1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答案: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解析:文章的主旨可以从文中语言直接提炼。分析论证思路的时候,一是要明确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类比推理,二是要明确中心“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逐步开展。
1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解析: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教学相长”的启示,学生可以结合文章来谈谈对它的理解。二是要结合经验,这里需要从两个角色出发,一个是学习者一个是教育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是主从关系。
解析: 学生在看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一是要明确问题有三个,相同点可以从二者的目的来分析,不同点则要从分析问题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抓住其在文章中的位置,以及主次地位来判断,后者只是前者的补充和从属。
14.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答: 【来源:21cnj*y.co*m】
【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解析:这类题有两步答案,第一步是分析出文章的主旨所在,可以从文中的那一句“教学相长”得出,第二步就是谈谈自己对这一主旨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议论。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乙】《虽有嘉(佳)肴》(正文略)
【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版权所有:21教育】
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 (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
答案:(1)明白道理 (2)甘美
解析: 对文言文的重点实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来进行分析,尤其是古今异义词,“知道”现在就是一个词,意思为了解,但是在文言文中一般是两个词,“知”的意思是知道,“道”的意思是道理。“旨”可以根据前文中的“食”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形容词,而非名词。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21·cn·jy·com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译文: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cnjy*com
答案:(1)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2)善于学习的人,(教他的)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 )师通常比较安闲,而且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而这些成果)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他的老师)勤奋却没什么效果,而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
解析: 翻译三部曲,第一步是得分的关键,所以,学生在分析的时候首先标示出句中的关键词。(1)句中抓住“是故”这个文言虚词和“困”这个文言实词;(2)句中要抓住“善”是善于的意思,“庸”指的是老师的教导有方,“怨”是埋怨的意思。
17.【甲】【乙】【丙】论述的重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
【乙】
【丙】 www.21-cn-jy.com
答案:【甲】教学为先 【乙】教学相长 【丙】进学之道
解析:在文言文中,概括文章的主旨一般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提炼中心的语言。
18.举例说明选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
(2)
答案:(1)比喻论证: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2)对比论证: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解析: 首先要明确论证方法有哪些。同时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或者重要的语句可以得出结论。如【丙】文中可以抓住“如”字可以得出是一个比喻句从而引申为比喻的论证方法;同时说到了“善学者”和“不善学者”两种人的情况,自然是对比论证的手法。
五、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衡②,抚节③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注释:①讴:唱歌。②饯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喝酒送行。③抚节:打着节拍。④遏:阻止。
1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饯于郊衢 ③未穷青之技④自谓尽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 D
解析: ①的“于”的意思是“向”②的“于”的意思是“在”,③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④“之”是代词,指代的是“秦青的技艺”。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答案: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解析: 学生在翻译时一是可以结合所给的注释来进行推断,二是要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弗”是不的意思,同时“响遏行云”是一个成语,也可不译。
21.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寓意:学无止境。满足于一知半解,便不会有成就。
解析:学生在分析文章主旨时首先要抓住故事情节,文本中主人公薛谭自以为已学到了师傅的所有技艺而请辞,最后被师傅秦青的一曲而震撼再不敢说学到了所有,讲的就是人应该秉着谦虚的态度,须知学无止境。
阅读《礼记》中的哲理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l)或失则多( ) (2)或失则寡( ) (3)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答案: (1)有的人 (2)少 (3)发扬
解析: “或”在文言文中经常翻译为“有时,有的人,有的事”,“长”在这里起谓语的作用,应该是一个动词,“善”是长处的意思,结合语境,“长”只能翻译为“发扬”。
23.下列“而”的用法属于顺承关系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殆 B.俄而雪骤 C.人不知而不不愠 D.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答案: D
解析: A项表示转折;B项“俄而”表示时间词语“一会儿”的意思;C项表示的是并列关系。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l)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答案:(1)这四种人,心里各有不同。
(2)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的啊。
解析: 学生在翻译时抓住几个关键词(1)中的“者”翻译为“……的人”“莫”即不的意思。(2)中的第一个“也”只表示语气的停顿,第二个“也”则是判断句式“……者……也”,“善”和“失”相对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优点”和“缺点”。
25.本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案: 围绕“因材施教”回答即可。
解析:文章讲的四种不同的人的学习问题,最后一句话点出了写作的意图,也就是说老师要“因材施教”遵循孔子的这一教育方法,学生围绕这一点来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